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爱好者说

【肖国进】论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

对于原有的科学认识、学说、学术等等,我们不仅仅要继承,而且还要创新。胡锦涛主席说过:“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最好的继承。”以往把劳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归纳为生产的三要素。其实,这种对人力、物力的归纳,还只归纳到生产因素的一半……对于生产的分析和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入。

一、形成生产的两大因素

形成和决定生产的因素,如果说对人力物力的归纳还只归纳到生产因素的一半,那么除了这一半之外,另外的一半究竟是什么呢?确切地回答:另外的一半就是“科学技术”。下边,就这一答案进行举例分析和逐步论证。

一块土地,农民甲去耕种,年生产成本(种子、肥料、农药、生产工具磨损、劳动生活资料、税金等的支出)值为400元,年产量总值为340元。这个农民一年亏本60元(成本与产品都折合人民币计算。后面均同)。

这块土地,如果农民乙去耕种,天气、劳力、成本都与农民甲耕种时差不多,但他一年的产量总值为1000元,盈利600元。

上面所举的情况是不为罕见的。农民甲、乙二人投入的生产资本(包括人力物力)都是一样,为什么农民甲亏本而农民乙盈利呢?这就是因为他们投入的另一半生产因素不一样——他们主导生产的科学技术不一样。

又例如:厂长甲经营管理一个工厂,年产值为270万元,年消耗成本(生产资料、工具磨损、劳动工资、税务负担等)值为300万元,这个工厂年亏本30万元。

如果厂长乙经营管理这个工厂,年产值也是270万元,但年消耗成本却只有180万元。那么这个工厂一年盈利90万元。

这样的事也是不为罕见的。为什么厂长甲亏本而厂长乙盈利呢?是因为他们主导生产的科学技术不一样,或说生产管理的科技才能不一样。

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知识(意识素材、内容)与智慧(意识素质)的结晶,是合乎发展规律的创造意识。

不论是什么生产,都由两大条件也即两大因素所构成。

一个条件是科学技术——主导生产的精神意识——生产活动的质。认识生产时机,选择生产项目、确定生产方式、设计产品质量、估计生产前景、组织生产人员、配套生产设施、筹备生产资料和劳动生活资料、疏通产品推销渠道、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产的工艺技能和生产效率等等,主导和策划这一些事情都是精神的职能,都由科学技术来完成。科学技术不先进,生产力就不强,产值就不高;没有一点科学技术(科技为0),就没有一点生产力及产值(生产力与产值都为0)。

另一个条件是生产的资本,就是被科学技术所管理、所支配的一切生产事物——生产活动的量。在某一生产中,被科学技术意识所管理、所支配的人、物、劳动、生产效应等等,都属于那一生产的资本。资本不足,生产力不强,产值不多;资本为 0,产值为0

有的人认为生产力是单纯的人力与生产工具,这是片面认识。应该认识到:形成生产力的因素不仅仅是人力和生产工具,还必须包括相关的所有生产资本,特别是还必须包括相关的科学技术。是“科技强度×生产资本=生产力=生产=生产效应(包括产品、产值等等经济效应)”。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本是形成生产的两大因素,无论缺少了哪一项因素都不能形成生产力,不能形成生产,不能形成生产效应。生产效应又是再生产的实力。所以不能把生产力看成是单纯的人力与生产工具。

科技精神是肉眼看不见的,但是,我们如果用“科技强度×生产资本=生产力=生产=产值”这个式子,可以把科技的水平即强度,精确地计算出来。就依然以前面农民甲、农民乙、厂长甲、厂长乙的生产情形为例:

农民甲生产的科技强度是:

科技×成本(资本)=产值

科技×400元=340

科技=340元÷400元=0.85

农民乙生产的科技强度是:

科技×400元=1000

科技强度=1000元÷400元=2.5

厂长甲的科技强度是:

科技×300万元=270万元

科技=270万元÷300万元=0.9

厂长乙的科技强度是:

科技×180万元=270万元

科技=270万元÷180万元=1.5

由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在生产中,科技强度大于1度时,生产有盈余值;等于1度时不亏不盈;小于1度时亏本;科技为0(或资本为0)时,就不可能形成生产,产值为0

以往对于生产的分析,都偏重于生产资料和具体劳动过程,把劳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归纳为生产的三要素。前边说过,这种对人力物力的归纳,还只归纳到生产因素的一半——用肉眼可以看得见的那一半——生产活动的量;以往对于形成生产的另一半看不见的因素——科学技术——生产活动的质,涉及得较少。这是漏洞。

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我们填补了这个漏洞,理顺了生产的本来关系,即“科学技术强度×生产资本(人力+物力)=生产力=生产=生产效应”。使我们认识到:形成一件产品,除了生产资料和具体劳动过程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二、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与科技价值

上一节所举的例子中,农民乙生产的成本值为400元,而产值是1000元,比成本增长600元;厂长乙生产的成本值是180万元,而产值是270万元;比成本增长90万元。这一笔一笔增长的价值(利润)从何而来呢?

有人会回答,生产厂家只要把产品的价格定高些(生产费用加利润率),就会得到利润。

可是这个回答并不合乎实际。因为价格并不是由生产厂家来规定的,而是具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如果价格可以由生产厂家进行规定,则世界上就不会出现亏本的生产。

那么也许有人回答,由成本到产品所增长的值(利润),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然而,农民甲和厂长甲所主持的生产同样花费了劳动,为什么就没有创造出利润呢?这样的回答也显然是不成立的。

那么利润究竟从何而来呢?

生产由成本和科技两个因素构成,生产的效应——产值,当然也由成本(包括劳动工资)的和科技的两部分值组成,我们从产值中补偿了成本之后,所增长的那一部分值,就是生产时所付出的科学技术的价值了。即“产值-成本=科技价值”。产品升值愈高,说明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愈高。如:

农民乙对于经营那块土地全年的科技价值是1000元-400元=600元。

厂长乙经营工厂全年的科技价值是270万元-180万元=90万元。

那么象农民甲和厂长甲那种亏本的生产,科技的价值何在呢?

首先应该肯定,既然形成了生产,那么总是有一点科技精神的(因为形成生产必须具备科技精神和成本两个因素)。不过象农民甲和厂长甲那样的产值小于成本的生产,他们主导生产的精神是不科学的(不上1度)。通过他们的生产,得不偿失,也即通过他们用科技精神支配和改造成本,没有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而是损失了成本原有的价值。他们“科技×成本”的生产劳动,对人们的利益起到了负作用,所以他们科技精神的价值是负值。

农民甲全年的科技价值是 340 400元=-60元。

厂长甲全年的科技价值是270万元-300万元=-30万元。

人们的精神按照事物的规律去发现,去认识,去发挥,当了解到什么物品对人们更有需求价值(也即更有意义),又能想办法制造出来时,人们便组织和实行生产,把一些物品改造或加工成为更有需求价值的物品。这就是生产的实质,生产的意义,生产利润的来源。但是由于人们主导生产的科学技术性不一样,虽然是同样的生产,产值却不一样,虽然产值一样,成本却不一样。

形成一件产品,除了生产资料和具体劳动过程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由成本到产品所上升的价值(利润),就是科学技术的价值。其实,投入科学技术也是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

以往(1988年以前),虽然承认劳动过程包含精神劳动,但是没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承认利润是“科技含量”——“科技价值”。

以往认为劳动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用劳动时间来计算劳动量及劳动价值。其实,用劳动时间只能计算具体劳动的劳动价值——劳动工资,而对于科学技术等精神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与价值——生产利润,是无法用时间来进行计算的。

劳动有两种:一种是实地操作的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可以用劳动时间计算劳动价值(计时工资);一种是科技策划的精神劳动,这种精神劳动,只能用生产利润或科技成果来计算劳动价值(科技价值=利润)。

以往认为生产价格由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率决定,这是片面认识。因为忽略了生产及产品的科技含量。

生产中如果没有科技含量或者科技含量不高(不上1度),不管你对生产投入了多大的劳力与费用,你永远都是得不到生产利润的,永远都是无效劳动和无效费用。

以上分析和认识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也就是分析和认识了“科学技术强度×生产资本=生产力=生产=生产效应”的关系。这种分析和认识,在我们原有学说的基础上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其中创新的一面只是抛砖引玉,还有待于同仁给予指正、给予完善和给予肯定。

(作者惠寄。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