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爱好者说

【周生俊】从世界观到超世界观的飞跃

世界(宇宙)观,是人类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从世界、两个世界、三个世界、第四世界、超世界论等五个方面对人类世界观的演变进行了论述。

一、世界

世界,从广义上讲,与广义自然界和宇宙同义。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人类所在的宇宙(包括人类社会)。宇宙的“宇”,是指空间,即四方上下;宇宙的“宙”,是指时间,即古往来今。人类目前认为,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并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终了。宇宙是多样而统一的,多样性在于物质表现形态的多样性,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随着天文望远镜观测技术和宇宙探测技术不断提高,宇宙的观测范围日夜扩大,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天体系统由近到远包括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最远的天体距离地球150200亿光年,其中银河系直径约8万光年、太阳系直径约68亿千米、地球直径约12000千米。现代宇宙学中影响最大的学说“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曾经历一次大规模爆炸,宇宙体系不断膨胀,物质从热到冷、从密到稀地演化。宇宙历史应该短于150200亿年,其中银河系历史约100亿年、太阳系历史约50亿年、地球历史约46亿年。

二、两个世界

两个世界,是人类把人类所在世界一分为二,区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世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提出“心物二元论”,把世界区分为心、物两个世界。他认为世界只有两种存在:一种是具有广延的物质存在,或者说物的世界;另一种是不具有广延的精神存在,或者说心的世界。哲学研究的对象,就其外延而言,就是这两个世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51883)把世界区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两个世界。客观世界,是人类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不依赖于主观世界而独立存在,是主观世界形成的物质基础;主观世界,是人类心理、思维、思想、认识和精神,它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哲学研究的外延构成,就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这两个世界。

三、三个世界

三个世界,是人类把人类所在世界一分为三,区分为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知识世界三个世界。奥地利籍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1972年出版《客观知识》一书,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把人类所在世界区分为三个世界。三个世界即世界Ⅰ、世界Ⅱ和世界Ⅲ。世界Ⅰ即物理世界,是人类所在世界除去精神世界和知识世界后的物质世界,从宇宙到生物体到人体到基本粒子,都属于世界Ⅰ的范畴。世界Ⅱ即精神世界,是人类所在世界除去物理世界和知识世界后的人类精神世界,包括人类心理、思维、思想、经验、情感等。世界Ⅲ即知识世界,是人类所在世界除去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后的人类知识世界,即离开人脑和人体而存在的物化了的人类精神构成的世界,包括人类精神文明和精神物质文明,譬如语言、音乐、文字、图画、书籍、工具、建筑。

四、第四世界

第四世界,是人类把人类所在世界一分为四,区分为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知识世界之后进一步区分出的虚拟世界、信息世界、网络世界、电磁世界,是世界在人类作用下衍生出的新世界,属于世界进化的一种新形态。张之沧、闾国年、刘晓艳2009年编著出版的《第四世界——一种新时空的创造和探索》一书,在波普尔 “三个世界”理论基础上,提出“第四世界”的概念和理论。全书内容包括世界的演变和创造、第四世界及其基本特征、第四世界的存在方式、第四世界的主体构成、虚拟城市和后现代城市、第四世界与后人类社会、第四世界的物质基础、确立第四世界的哲学依据、第四世界的方法和技术、网络空间构建等十章并附录虚拟空间地理学纲要,首次从哲学角度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第四世界。

五、超世界论

超世界论,是指超人类关于过去、现在、未来人类所在世界及其以外可能存在的大小不同、层次不一、形态各异的无数世界构成的超世界体系理论。我于2009年编著出版的《超世界论——思维程序与拓展模式》一书,提出并论述了超世界。超世界,从广义上讲,是指超人类关于已经消亡的、现实存在的和未来出现的超世界、准世界、亚世界的起源、历史、现实、未来的理论体系。《超世界论》把广义超世界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狭义超世界。狭义超世界,是指超人类关于已经消亡的、现实存在的和未来出现的比准世界和亚世界进化高级的超世界。超世界可能不存在,也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应该有Ⅰ个、Ⅱ个、Ⅲ个、n个。每个狭义超世界应该有前、现、后、虚演变类型。第二,准世界。是指超人类关于进化层次低于狭义超世界而高于亚世界并与人类所在世界相似的超世界。准世界可能不存在,也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应该有Ⅰ个、Ⅱ个、Ⅲ个、n个。每个准世界应该有前、现、后、虚演变类型。第三,亚世界。是指超人类关于进化层次低于狭义超世界和准世界的超世界。亚世界可能不存在,也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应该有Ⅰ个、Ⅱ个、Ⅲ个、n个。每个亚世界应该有前、现、后、虚演变类型。

从人类世界观演变历史看,人类世界观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世界观阶段。这个阶段人们认为人类所在世界是唯一世界,这个世界在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并不断把这个世界划分为两个世界、三个世界、四个世界。第二,超世界观阶段。这个阶段人们提出超世界观,认为超世界是由人类所在世界和可能存在的其他无数世界构成的超级世界体系。从人类世界观演变历史看,人类世界观存在三个问题需要解释:一是唯一世界观问题。人们认为人类所在世界是唯一世界,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人类所在世界是唯一世界;另一种是人类没有发现人类所在世界以外的世界,未发现人类所在世界以外的世界不等于不存在人类所在世界以外的世界。二是世界无始无终问题。人类世界观提出人类所在世界无始无终,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人类所在世界无始无终;另一种是人类没有发现人类所在世界的始终,没有发现它的始终不能说它无始终。三是世界无边无际问题。人类世界观提出人类所在世界无边无际,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人类所在世界无边无际;另一种是没有发现人类所在世界的边际,没有发现它的边际不能说它无边际。针对世界观存在的问题,超世界论提出和论述了超世界,并把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超世界划分为狭义超世界、准世界和亚世界三种类型。狭义超世界、准世界、亚世界可能不存在,也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应该有Ⅰ个、Ⅱ个、Ⅲ个、n个。每个狭义超世界、准世界、亚世界应该经历前、现、后、虚演化类型。超世界论没有做轻易的肯定和轻易的否定,而是把人类所在世界作为一个内核,给未来可能发现的世界留下对接口,不断组装可能发现的世界,逐步建立超世界体系,从根本上解释世界诞生前是什么、世界消亡后是什么、世界外是什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超世界论同时具有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实现了从世界观到超世界观的飞跃,应该是人类世界观史上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罗森塔尔·尤金编.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哲学辞典.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3-06

[2]刘延勃,张弓长,马乾乐主编,张念丰副主编.哲学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02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01

[4]余明主编.简明天文学教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07

[5]童鹰著.哲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09

[6] (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09

[7]周生俊著.超世界论(胶印本).2006-08

[8]聂焱主编.三一语言学导论.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3

[9]张之沧,闾国年,刘晓艳著.第四世界——一种新时空的创造和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08

[10]周生俊著.超世界论——思维程序与拓展模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08

附:

《超世界论》内容简介

民革宁夏区委会  周生俊

2009912

 

《超世界论》一书,由周生俊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8月出版,19万字,大32开本,228页。

《超世界论》一书,前饰超世界图、超历史图、超现实图、超未来图和序。核心内容包括324722881000多个子目,具体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篇层。全书包括超历史论、超现实论和超未来论3篇。第二,章层。每篇包括超世界、超生物、超人类、超脑理、超认识、超改造、超工具、超文化等8章,共24章。第三,节层。每章包括超、准、亚3节,共72节。第四,目层。每节包括前、现、后、虚4目,共288目。第五,子目层。每目包括○、Ⅰ、Ⅱ、Ⅲ、Ⅳ、Ⅴ、Ⅵ、Ⅶ、n4n个子目,共1000多个子目。后缀跋。

《超世界论》一书,总体结构为概念加实例的论证体系。共有五个特点:第一,特有的思想方法。全书思想方法包括四个创新:一是从世界想象出超世界;二是从准世界想象出超世界和亚世界;三是从现世界想象出前超世界和后超世界;四是从实世界想象出虚超世界。第二,特有的时间序列。全书时间序列包括四个环节:一是超历史序列;二是超历史+超现实+超未来序列;三是超世界史+准世界史+亚世界史序列;四是前超世界史+现超世界史+后超世界史+虚超世界史序列。第三,特有的空间结构。全书空间结构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超世界结构;二是超世界→准世界→亚世界结构;三是前超世界→现超世界→后超世界→虚超世界结构。第四,特有的重大发现。全书重大发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是历史层面、“准”层面、“现”层面和“实”层面,实践和认识是想象的基础;二是人类想象的是未来层面、“超”层面与“亚”层面、“前”层面与“后”层面以及“虚”层面,想象是实践和认识的先导。第五,特有的语言风格。全书语言风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采用格式化的语言;二是提出许多新概念;三是创造了很多新名词。

《超世界论》一书,虽经自己长期思考、反复斟酌、多次修改,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一家之言,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谬误,欢迎感兴趣者积极参加讨论,提出完善建议和批评意见!

.(作者惠寄。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