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郭贵春 成素梅】语境论的科学哲学研究纲领

怎样认识、理解和分析当代科学哲学的现状,是我们把握当代科学哲学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推进它在可能发展趋势上获得进步的重大课题。反思20世纪科学哲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当代科学哲学面临着四个“引导性难题”:其一,重铸科学哲学发展的新的逻辑起点。这个起点要超越逻辑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后历史主义的范式。其二,构建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各个流派之间相互对话、交流、渗透与融合的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彼此可以真正地相互交流和共同促进,从而使它成为科学哲学生长的舞台。其三,探索各种科学方法论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的新基点。在这个基点上,获得科学哲学方法论的有效统一,从而锻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创新理论与发展方向。其四,坚持科学理性的本质。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消解科学理性的围剿,要持续地弘扬科学理性的精神。这四个从宏观上提出的“引导性难题”内在地体现了20世纪科学哲学两个极其鲜明的特征:第一,科学哲学的进步越来越多元化,所提出、求解和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均在一定意义上与语境问题本质地相关,即试图从不同的语境视角去重构或重解这些难题。第二,多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展开,愈加本质地相互渗透、吸收与融合,通过“再语境化”的途径,以朝向后现代性发展的趋势,抛弃一切单纯形式的、经验的、范式的或框架的依托,而转向将所有科学之历史的、社会的、语言的和心理的层面统一到一个不可还原的、整体的语境基点上去。因此,经历了语言学、解释学和修辞学“三大转向”的科学哲学,而今走向语境论的研究趋向是科学哲学发展的一种逻辑必然;或者说,把“语境”构建为科学哲学理论未来发展的生长点,不仅是战略意义的选择,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把语境作为语形、语义和语用结合的基础,从语境的基底上透视、扩张和构建整个科学哲学的大厦,是回答了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方法以及什么样的基点或核心去决定科学哲学未来走向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一回答与语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本质是分不开的。

“语境”至少有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在本质:其一,语境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性的实在。其二,语境是在一切人类行为和思维活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存在,它不仅把一切因素语境化,而且体现了科学认识的动态性。其三,语境作为科学哲学的研究基底具有方法论的横断性。其四,语境绝非一个单纯的、孤立的实体,而是一个具有复杂内在结构性的系统整体。语境从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上整合了一切主体与对象、理论与经验、显在与潜在的要素,并通过它们有序的结构决定了语境的整体意义。总之,语境的本体论性与结构性决定了语境的灵活性与意义的无限性,它有可能为科学实在论取消一元论哲学的特权,摆脱二分法的固有困惑,走出追求终极真理的困境,在多元背景下重新审视科学,提供方法论的启迪。语境对于整个科学哲学大厦的构建以及重解科学哲学论题有着特有的优势:首先,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看,语境是科学理解活动最“经济的”基础。可以把它看成是用“奥卡姆剃刀”削去不必要因素的最直接的阐释基底,而不需要在形式上再做抽象的本体论还原。其次,在某种程度上,语境的本体论性是一种关于意义的最强“约定”,它构成了判定意义的“最高法庭”。再次,语境的本体论性是它的实在性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化,它要求获得时间、空间以及在其间一切可观察的和不可观察的整个系统集合,这一集合包含对象的整个可测度的运动轨迹、因果链条或合理的可预测性。最后,语境本体论性的根本意义是要克服逻辑语形分析与逻辑语义分析的片面性,从而合理地处理“心理实在”的本质、特征及其地位问题。因此,在语境的基底上构建整个科学哲学大厦具有传统的科学哲学研究进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语境论科学哲学研究纲领的核心要点在于:作为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语境论强调从综合的和动态的视角考察科学及其发展。语境论的科学哲学研究纲领主要由语境论的科学观、语境论的实在观和语境论的真理观所构成。语境论的科学观强调把科学放在现实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多元语境中来理解,把科学看成是依赖于语境的产物。语境论的实在观不再是从科学的纯客观性与绝对真理性出发,而是从科学的语境性与可错性出发,在科学知识的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动态发展中,阐述一种语境论的实在论立场。语境论的真理观不再把真理理解为科学研究的结果,不再把单一的科学研究结果看成纯客观的,或者说,不再把纯客观性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而是把真理理解为科学追求的目标,把科学研究结果看成主客观的统一。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语境论既强调科学认识的条件性与过程性,也强调科学真理发展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但是,强调认识与真理的条件性不等于走向任何一种形式的相对主义。语境论的真理观使真理成为一个与科学研究过程相关的程度性概念,而不再是一个与科学研究结果相关的绝对性概念。

总之,语境论的科学哲学研究纲领是在反叛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一方面维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也容纳了科学认识的社会性与建构性。从而使科学认识的社会化与符号化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把逻辑和理性从它们先前高不可攀的高度降低到历史和社会的网络当中,把作为一个维度和一种影响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从科学的对立面融入理性的行列。

(选自《哲学动态》2008年第5期,原题为《语境论的科学哲学研究纲领(选自访郭贵春教授与成素梅教授》,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