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分支学科>>逻辑学

【孙中原】中西智辩派比较

 

一、引言

中西智辩派,即中国古代辩者和古希腊智者,是世界逻辑史领域的两朵奇葩。二者共同产生于公元前数世纪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有酷似的奇怪特征,有从反面推动逻辑发展的特殊贡献。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说,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的人类文化轴心时代,人类精神基础同时独立地开始奠定,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1]

这时发生了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大进步和变革,是一个需要并产生巨人的时代,英雄辈出,群星灿烂。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蜂起,汇集学术流派,蔚为文化大潮。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讨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概括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九流十家。汉代学者司马谈、班固所谓名家,即先秦学者所说辩者。

中西智辩派,产生地域国度,人群语言与文化背景不同,却有三个显著的共同点,即都运用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与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这三个共同点,是中西智辩派对修辞效用性、思维全面性和论证严谨性的机智妙用。

奇辞怪说和双重论证有诡辩成分,表现智辩派学说与逻辑的矛盾和对立。归谬反驳是智辩派和逻辑家共享的论证方式,表现智辩派学说与逻辑的统一和渗透。就智辩派学说与逻辑整体的性质和作用论断,二者是世界逻辑史领域的两个矛盾对立面。

就智辩派和逻辑家共享的论证方式归谬法分析,归谬法虽对智辩派与逻辑家都同样在形式上有效,但充其量只是论证形式和工具的类同,而归谬法对智辩派与逻辑家所服务的论证内容和目的,却判然有别。《墨子.小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逻辑家可用归谬法论证真理,智辩派可用归谬法论证诡辩。

如高尔吉亚用归谬法,论证「无物存在;即使存在,也不可认知;即使认知,也不可言传」等诡辩论题。[2]《公孙龙子.迹府》载公孙龙用归谬法,凭借「悖」概念,辩护「白马非马」的诡辞,反驳孔子六世孙孔穿劝说公孙龙放弃「白马非马」诡辩的谏言。

智辩派学说的主轴,是挥洒诡辩。在智辩派众多的诡辩说辞中,有部份蕴涵着逻辑的点滴,折射出智慧的闪光。智辩派在大放诡辩厥词的同时,又在发展和运用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智辩派学说的主要特色,是戏玩与歪用逻辑,以反题形式启示和激发逻辑思考。

梁启超说:「学问以辨而明,思潮以摩而起。」[3]智辩派学说是逻辑的前导和刺激,逻辑是智辩派学说的清理与升华。没有辩者奇辞怪说的反面刺激和推动,就没有墨家辩学的诞生。辩者奇辞怪说的激烈碰撞,是催生墨家辩学的前提。

辩者「鸡三足」、「臧三耳」和「黄马骊牛三」等诡辩,激励《墨经》作者苦心孤诣,推出数条《经》《说》文字,总结集合和元素概念学说,辩者的「鸡三足」等诡辩。宋陈渊《黙堂集》卷九说:「奇言尽扫鸡三足,妙意谁窥豹一斑?」没有辩者「鸡三足」等奇言诡,就没有墨家对集合与元素概念艺术的总结,这是逻辑发展机理妙意的「窥豹一斑」。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剖析智者诡辩,说智者是仰仗「似是而非的智慧来获取金钱的人」,逻辑家的职责「是避免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进行荒谬的论证,并能够向进行错误论证的人,指出错误所在。」[4]道出智者诡辩从反面推动逻辑产生的机理。智者诡辩,促使亚氏全面探讨逻辑。亚氏逻辑诞生,得益于智者诡辩的反面刺激与推动。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题促正题,诡辞促逻辑。中外逻辑史证明,诡辩流行,刺激逻辑家探索思维规律,构造逻辑体系。智辩派学说与逻辑的对立统一,是逻辑发展的动力。分析智辩派学说与逻辑的矛盾渗透,揭示逻辑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有重要的哲学与文化意义。

比较智辩派学说及其跟逻辑的对立统一,是异常纷繁复杂和颇为引人入胜的课题。限于篇幅,本文把西方智者作为比较参照的对象和方法论的借鉴,把中国辩者作为重点论述的对象和分析剖判的主体。行文构思虽有详略主从之分,义理情感却无褒贬轻重之别。

二、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

(一)智者诡辩

智者(sophistes)鼎盛于前五至前四世纪古希腊,主要代表是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 ca.490-420B.C.)和高尔吉亚(Gorgias, ca.483-375B.C.)。普罗泰戈拉第一个自称智者,以善辩著称,收费授徒,传授辩技。民主派首领伯里克利曾跟普氏学辩论,并把两个儿子托付给普氏教授。

智者希腊文sophistes由形容词sophos(聪明的,有智慧的,机智的,灵巧的)和名词sophia(智能,知识)派生而来。柏拉图《智者篇》用sophos指有真正智慧,用sophistikos指有假智慧,小聪明,把sophistikos取名为sophistes

苏格拉底(469-399B.C.)、柏拉图(427-347B.C.)和亚里士多德(384-322B.C.)反对智者。柏拉图《智者篇》(Sophistoi),严复侄孙严群译为《智术之师》,即「智慧技术的教师」。柏拉图该篇221C-226A说,智者是零售虚假精神货物的商人,是敛钱的诡辩家。[5]

亚里士多德《辩谬篇》164a20-165a35说,智者是靠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是混淆真假的诡辩家。[6]中文文献对英文sophist有「智者」和「诡辩家」两重翻译。《新英汉词典》sophist释文是诡辩学者、诡辩家与大智者。[7]

黑格尔说,诡辩这个字是一个坏字眼,我们要把这个坏的意义抛在一边,把它忘掉。相反地,我们现在要进一步从它的积极的方面,严格地说,即是从科学的方面,来考察智者们在希腊究竟占据什么地位。黑格尔的观点,是评价中西智辩派学术地位的方法论借鉴。[8]

(二)辩怪说

者主要代表是邓析(560-501B.C.)、惠施(370-310 B.C.)和公孙龙(325-250 B.C.)。《荀子.非十二子》说,「好治怪说,玩奇辞」,「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奇辞怪说,即奇怪的命题论证,对应英文paradox,拉丁文paradoxum,希腊文paradoxos,即与通常见解对立,违反常识,超脱尘俗,似非而是的言论,又译奇论、怪论、诡论、反论、异论、悖论、谬论、佯谬和自相矛盾的议论。

《荀子.不苟》说:「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妪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即山渊一样平(特例),天地互比高(整体看),齐秦紧相连(地理不相连,政治经济文化相连),耳进口部出(学习语言过程),老妪长胡须(特例),鸟卵生羽毛(孵雏特定阶段)。奇辞怪说难成立,惠施邓析能论证。

《庄子.天下》六次说「辩者」,如:「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两次说辩者「怪」:「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特地跟天下辩者发怪论);「益之以怪」(加奇怪论证)。

辩者钟情于奇辞怪说的表达形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取得轰动天下,惊耸世人的修辞效果。宋叶适《习学记言》说:「战国群谈聚议,妄为无类之言。彼固自知其不可,而姑为戏,以玩一世。其贵人公子,亦以戏听之。」辩者奇辞怪说,是一种语言游戏和机智娱乐方式。

《列子`仲尼》载:“(公孙)龙诳(骗)魏王曰:‘有意不心(意念不是本心),有指不至(概念不反映实际),有物不尽(物体分割不尽),有影不移(影子不会移动),髪引千钧(头发牵引三万斤1=30斤),白马非马(白马不是马),孤犊未尝(曾)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合情理,违反常识),不可胜言也。”

《公孙龙子.迹府》载,辩者公孙龙对孔子六世孙孔穿说:「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批评孔穿只知反驳「白马非马」,不知该怎样才能驳倒。而公孙龙自己,既知「白马非马」为「不可」(论题虚假),又知该如何驳倒。解铃还要系铃人,公孙龙对自己的诡辩「白马非马」,既能系铃,又能解铃。

清纪昀《四库全书.公孙龙子提要》说:「盖其(指公孙龙)持论雄赡,惝怳恣肆,实足以耸动天下。故当时庄、列、荀卿并着其言,为学术之一特品。」「其书出自先秦,义虽恢诞,而文颇离奇可喜。」公孙龙的诡辩,是逻辑的反面教材。

《天下》列举辩者奇辞怪说的典型论题,惠施十个,同期辩者二十一个。实际数量还要多。《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的奇辞怪说,书于简策,要装满五大车。扬雄《法言.吾子》说:「公孙龙诡辞数万,以为法。」公孙龙炮制奇辞怪说数万言,作为训练门徒辩论技巧的标准教材。

今存《公孙龙子》六篇,有《白马论》等五篇,论证奇辞怪说。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孙龙子》十四篇,证明汉代国家图书馆藏公孙龙的奇辞怪说,比流传至今的数量,超出一倍。

辩者是诡辩和逻辑两面精熟的专家。辩者在理论上,把诡辩摆第一,逻辑摆第二。在实践上,把逻辑摆第一,诡辩摆第二。因辩者从政,为诸侯宫廷出谋划策,只有讲逻辑,才能行得通,专门施诡辩,终究会碰壁。

尽管现存《公孙龙子》六篇,有五篇专施诡辩,怪话连篇,谬种流传,但公孙龙一生约四十年,在赵国宰相平原君赵胜(ca.320-251 B.C.,赵惠文王弟)门下做谋士,替赵国宫廷筹谋献策,却主要是在讲逻辑,应询对答熟用矛盾律,归谬法与二难推论,以理服人。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名家(辩者),使人检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即辩者过细考察,钻牛角尖,背离真相,但注意矫正名实关系,不能抹杀。

司马迁发挥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检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即辩者过细分析,缠绕烦琐,不识大体,曲解对方观点,专抠名词,违背事实,但援引名称,考察对象,错纵比验,值得肯定。

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服虔说:「缴,谓烦也。」引如淳说:「缴绕,犹缠绕,不通大体也。」宋章如愚《群书考索》说,名家「苛察缴绕,滞于析辞,而失大体。」明王世贞《管子韩非子序》说,「苛察缴绕」若「公孙龙之泛滥诡悖」。「苛察缴绕」的典型,是公孙龙「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诡辩。

从今日科学观点看,辩者部份奇辞怪说,确属诡辩。如「卵有毛」等,激发《墨经》总结模态命题的理论,有从反面推动逻辑发展的功用。辩者部份奇辞怪说,不属诡辩,包含敏锐的逻辑思想,符合科学真理。

如惠施「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是《墨经》总结「达、类、私」概念分类理论的前导。「万物毕同」是「达名」(范畴概念);「万物毕异」是「私名」(单独概念);「大同而与小同异」是「类名」(一般普遍概念)。

黑格尔说:「亚里士多德为了清除混乱,曾经花了很大的力气。」黑格尔列举亚里士多德《工具论》批评智者偷换概念的诡辩:「你有一条狗,它是有儿女的;因此这条狗是父亲。因此你有一个父亲,它的儿女是狗;因此你本身是那些狗的一个兄弟,并且本身是一条狗。」说明亚氏逻辑是智者诡辩的清理和升华。[9]

三、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

(一)双重论证

三世纪希腊作家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第九卷第五节说,普罗泰戈拉有专著《论相反论证——关于学费的辩论》。三世纪的波菲利说,柏拉图《国家篇》抄袭普罗泰戈拉《论相反论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手稿,保存佚名智者作品《相反命题》,该作品分几组,证明任何事物都可以有正反两个命题。

相反论证即双重论证(Double Arguments),或称两种论证,两面论证,两端论证和两可论证。关于学费的辩论,指普罗泰戈拉跟学生欧特洛斯(Euathlus)因学费打官司的故事。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第五十六节说,普罗泰戈拉跟学生约定,先付一半学费,待学满出师,打赢第一场官司,再付另一半学费。

学生学成,普罗泰戈拉要学生付另一半学费。学生说:「我还没有打赢第一场官司呢!」普罗泰戈拉说:「不然,如果我控告你,而胜诉了,我肯定获得学费,因为我赢了。如果你赢了,我也肯定获得学费,因为你打赢了官司。」半费之讼,如表33

33  半费之讼

论证要素

普罗泰戈拉论证

学生论证

论证式

读为

假言前提一

如果我赢,按判决,你付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赢,按判决,我不付另一半学费

pr

如果p那么r

假言前提二

如果你赢,按约定,你付另一半学费

如果你赢,按约定,我不付另一半学费

qr

如果q那么r

选言前提

我赢或你赢

我赢或你赢

p∨q

p或者q

结论

所以你付另一半学费

所以我不付另一半学费

∴r

所以r

 

普罗泰戈拉和学生两个对立的双重论证,其论据内容不同,都用假言和选言命题形式。其论证式,都用二难推论简单构成式。双方各从自身利益出发,随心所欲,各取所需使用「按判决」和「按约定」双重标准,使他们所用的假言前提,各有一个是虚假的。

普罗泰戈拉假言前提二「如果你赢,按约定,你付另一半学费」虚假。因学生赢,意味着「按判决,学生不付另一半学费」;就不应该「按约定,付另一半学费」。学生假言前提二「如果你赢,按约定,我不付另一半学费」虚假。因普罗泰戈拉赢,意味着「按判决,学生付另一半学费」;就不应该「按约定,不付另一半学费」。普罗泰戈拉和学生,采用双重标准的双重论证,违反同一律矛盾律,从同一论证式推出矛盾结论,构成悖论式的诡辩。[10]

智者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主张同一事物有两种相反的说法。任一事物有两个相反的命题。万物有两个对立的说法。任何命题都可给出反命题。一切正题都可提出反题。一切理论都可提出对立的理论。可以驳斥任一命题。任一命题,在任何情况下,只要说话机灵,就能作出双重论证。智者辩论的技巧,是扬长避短,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一面,使自身的论据,由弱变强,以图取胜。

某件事情是非正义的,只要举出一件更不正义的事情,原来那件事情,就显得并不那么非正义。死亡、疾病、翻船,对遭难者是坏事,对殡葬业者、医生和造船者是好事。对同一个人,可以称赞他,同时又可以指责他,因为同一个人,有不同的方面。

普罗泰戈拉从感觉论和相对主义出发,认为知识是感觉、看法、见解、意见。一件事情,你说对,我可以说错;你说好,我可以说不好。「在一阵风吹来时,有些人冷,有些人不冷;因此对于这阵风,我们不能说,它本身是冷的,或是不冷的。」[11]

一种食品,正常人感觉香甜可口,病人感觉苦而无味。对同一个对象,两人相反的感觉都是真的。同一个事物,既大又小,既多又少,既重又轻。一个塔兰特(合38.86公斤),比一个明那重,却比两个塔兰特轻。[12]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是对象的尺度。存在就是被感知。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显现。对任一事物的正反两个命题,同时成立,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真假关系。一切意见都是真的。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1009a8-37批评说,如果认为一切意见都是真的,则所有的意见,就会既真又假。因为众人的意见,是互相冲突的,都以对方的意见为假。假如连疯子的意见,都是真的,就没有任何意见是真的。[13]

黑格尔分析智者双重论证的诡辩性质说,「世界上一切腐败的事物都可以为它的腐败说出好的理由。」[14]诡辩家「可以为一切找出理由和反面理由」。「在世界上出现的坏事情,都曾被用好的理由说成正当。」[15]

(二)两可之说

《列子.力命》和刘向、歆《校上邓析子序》说,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晋鲁胜《墨辩注序》说:「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两可。」即正确,同时又不正确;成立,同时又不成立。对立两端都成立。两可之说即双重论证《吕氏春秋.离谓》载邓析诡辩故事。

第一,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是可不可无辨也。邓析用双重论证,模糊子产命令「可和不可」(P-P)的区别。

第二,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尸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尸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邓析用同一答案「安之」,安抚利益相反的双方,是旨在从两面赚钱的双重论证。

第三,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民口喧哗。邓析「是非」、「可不可」(P-P)日变,是旨在从两面赚钱的双重论证。

《墨经》的逻辑概括,包含邓析双重论证和墨家反驳的对立渗透。《经下》说:「唱和同患,说在功。」《经说下》说:「『唱无过:无所用,若稗。和无过:使也,不得已。』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功必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使人夺人衣,罪或轻或重;使人予人酒,功或厚或薄。」

假定有一犯罪案件。一人是主犯,一人是从犯。邓析为主从二犯,均作「无罪」的辩护。说主犯无罪,因他未亲自实施犯罪,像稻田的稗子,无所用,无过错。从犯无罪,因他是受主犯指使,不得已而为。这是双重论证。

按前一半论证,主犯因未亲自实施犯罪,无罪,则从犯因亲自实施犯罪,应有罪。按后一半论证,从犯因受主犯指使,不得已而为,无罪,则主犯因是指使者,应有罪。邓析的双重论证,随意取一半,舍一半,两头各取对自己有利的一半,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一半,构成自相矛盾的悖论,相对主义的诡辩。[16]

邓析是民间律师,招收徒弟,征收学费,教人学讼,论证主犯和从犯均无过错。为了赚钱,帮主从二犯双方脱罪。《淮南子.诠言训》说邓析「巧辩而乱法」。黄震《黄氏日抄》卷五十六说:「析盖世所谓教唆者之祖矣。」即邓析是世人所说教唆犯的老祖宗。

《庄子.天下》载惠施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公孙龙奇辞怪说「轮不碾地」,论证机械运动的连续性和非间断性;「飞鸟之影未尝动也」,论证机械运动的非连续性和间断性。《庄子.秋水》载公孙龙「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公孙龙对同异、坚白的对立面,既能合,又能离。然、可(P),能说成不然、不可(-P)。不然、不可(-P),能说成然、可(P)。这是辩者构造双重论证的素材。

《吕氏春秋.淫辞》载: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悦,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

这是因论题含混,导致双重论证。秦赵相互指责,从同一有效前提,推出矛盾结论,构成悖论式的双重论证。条文预先埋伏作出矛盾论证的前提,遇到对秦赵利益相反的案例,势必发生「两可」的争辩。

公孙龙建议赵王「亦可」,沿袭邓析「两可」式双重论证的传统,酷似西方哲学家的「二律背反」,英文antinomy,拉丁文antinomies,希腊文antinomos,即从公认的论据,证明矛盾论题。

智辩派的双重论证,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两重性的前提出发,朝谬误方向跨越,抹杀事物对立统一的具体性,抽象断言两个相反命题同时成立,构成自相矛盾的悖论,相对主义的诡辩。墨家和亚里士多德,朝科学方向跨越,扬弃智辩派的双重论证,总结思维规律,升华逻辑理论。

中西智辩派虽共享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但东西方对智辩派学说的后设研究,却有久暂深浅的不同。西方逻辑史料的研究,历史悠久,精密深广。如普罗泰戈拉双重论证的故事素材,被后来研究者,施加后设研究的精密化处理,使之呈现形式推演的美感。[17]

中国逻辑史料的精密和科学研究,方在当今,亟待加强。如汉籍所载辩者两可式双重论证的故事素材,却依然保留着原始诡辩的朴素状态,期待今人用现代工具,对传统名辩史料,施加后设研究的精密化处理,使其跟普罗泰戈拉的双重论证一样,呈现形式推演的美感。

比较中西智辩派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可谓同异互见,「同异交得」(《墨经》语),即同一性和差异性互相渗透,同时把握。通过比较,把握异中之同,同中之异,体现辩证思维的全面性理则,获取比较逻辑的科学性美感。

《荀子.正名》说:「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客观世界和认识器官的相同,决定东西方人类思辩逻辑的本质相同。东西方人类语言形式的不同,决定其思辩逻辑的表现各异。随全球一体化现代化的发展,人类同一逻辑的表现将渐行渐近。

四、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

(一)智者归谬

普罗泰戈拉是爱利亚派芝诺(Zeno of Elea,前五世纪)归谬法的重要发展者。柏拉图《优苔谟斯篇》286C说,普罗泰戈拉第一个在论证中使用推断矛盾不可能的方法。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9853节说,普罗泰戈拉「首先提出如何攻击与辩驳人们所提出的任何命题」,即针对论敌的任一论题,提出反论题,以诘难对方。高尔吉亚《论自然或非存在》杰出运用芝诺的归谬法,揭示巴门尼德存在论的荒谬。[18]

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又称归于不可能(reductio ad impossibile),辩论术和逻辑学的核心。其论证形式是:如果PQ;非Q;所以非P。希腊文辩证法DialektikosDialectic)本指归谬法,即在辩论中揭露对方矛盾,以战胜对方的方术,后成为西方对逻辑的第一个专门术语,从古代到近代以前,一直是逻辑学的统称。

印度逻辑术语梵文Tarka,原指归谬式推论,后扩大为逻辑学统称。葡萄牙人傅泛际(P. F. Furtado, 1587-1653)与李之藻合译首部西方逻辑著作《名理探》,葡萄牙高因盘利学院1607年刊行的原书名,用辩论术(Dialecticam)一词。[19]

(二)辩者归谬

辩者杰出运用和精彩总结归谬反驳论证方式。《吕氏春秋.应言》载「公孙龙说燕昭王以偃兵」案例,公孙龙列举事实,据理力驳燕昭王自相矛盾的思维混乱,使燕昭王「无以应」。

《公孙龙子.迹府》载公孙龙说:「先生之言悖。」「先教而后师之者,悖。」「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连用「概念五次

」是表示论敌自相矛盾的元语言语义概念,为运用归谬反驳论证方式的标志词。《公孙龙子.名实论》从孔子正名术语出发,引申归谬反驳论证方式,可与《墨经》论述媲美。正名归谬,见表34

 

34  正名归谬

 

《公孙龙子.名实论》

《墨子.经说下》

正名归谬

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其以当不当也,不当而当乱也。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其以当而当也,以当而当正也。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

正名者:彼彼此此可: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彼此亦可:彼此止于彼此。若是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此也

同一律

彼止于彼

此止于此

彼止于彼

此止于此

彼此止于彼此

符号代换

AA

BB

AA

BB

ABAB

实例代换

牛=牛

马=马

牛=牛

马=马

牛马=牛马

矛盾归谬

彼此而彼且此,

此彼而此且彼不可

彼此不可彼且此也。

若是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此也

符号代换

并非((AB=A)并且(ABB))

并非((BA=B)并且(BAA))

并非((ABAB)并且(ABAB))

并非((BABA)并且(BABA))

并非((AB=A)并且(ABB))

并非((ABAB)并且(ABAB))

CAB也,则A亦且BB

实例代换

并非((牛马=牛)并且(牛马=马))

并非((马牛=马)并且(马牛=牛))

并非((牛马=牛马)并且(牛马≠牛马))

并非((马牛=马牛)并且(马牛≠马牛))

并非((牛马=牛)并且(牛马=马))

并非((牛马=牛马)并且(牛马≠牛马))

若羊而牛马也,则牛亦且马马也

 

数理逻辑和计算器学家吴允曾(1921-1987)说,《公孙龙子.名实论》「彼止于彼」、「此止于此」类似同一律。「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类似矛盾律。龙墨说「彼此」指集合概念,如「牛马」。《经说下》归谬论证式「若是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此也」,「是」这个古汉语代词,用具体例子说如「羊」。

用具体例子「牛马羊」代换古汉语代词「彼此是」,《经说下》归谬论证式可改写为:「若羊而牛马也,则牛亦且马马也。」用拼音字母「ABC」代换古汉语代词「彼此是」,《经说下》归谬论证式可改写为:「若CAB也,则A亦且BB也。」这是用归谬法,说明违反同一律矛盾律,势必产生逻辑谬误。[20]

表述同一律矛盾律,龙墨用古汉语代词,西方逻辑用拼音字母,所用元语言工具不同,逻辑实质等价。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为中西智辩派和逻辑家互相贯通,共同运用。中西智辩派学说与逻辑的对立统一,矛盾渗透,构成世界逻辑的丰富多彩和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威廉.涅尔,马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孙中原:《中国逻辑学》,台北:水牛出版社,1999
孙中原:《诡辩与逻辑名篇赏析》,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

注释:

[1]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参见《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8-40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页32-38。苗力田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页192-196。苗力田等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页49-51
[3]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页14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论题篇》和《辩谬篇》,《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页351-621
[5] [古希腊]柏拉图:《泰阿泰德.智术之师》,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页139-146
[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辩谬篇》,《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页55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页144
[7] 《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页1313
[8]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页7
[9]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页125126
[10] []威廉涅尔,马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页19。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0-71、页287-288。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页198-199。,
[1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页29
[12]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页152156
[13] 同上,页26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页99
[14] []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页264
[1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页22
[16] 《沈有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页436
[17] 本文所列普氏半费之讼双重论证式的表格,是笔者据多种西方哲学与逻辑论著的数据,综合整理而成。英文meta,台湾学者译为「后设」,大陆学者译为「元」。如metalogic,台湾学者译为「后设逻辑」,大陆学者译为「元逻辑」。参见何秀煌:《中译逻辑学词汇》,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页44
[18]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页176-196。苗力田等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页49-51
[19] 《名理探》原书名:Commentarii Collegii Conimbricensis e Societate Jesu: 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耶稣会立高因盘利学院刊行《亚里斯多德逻辑概论》),德国科隆1607,重印1976参见孙中原译,日本新泻大学教授深泽助雄撰《〈名理探〉:中国翻译亚里斯多德逻辑的成就》,载台湾《哲学与文化》26卷,第12期,199912月,页1168-1177日文原文载《中国社会与文化》第1期,东京大学中国学会19866月,页20-38。孙中原:《中国逻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68-185
[20] 参见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49。《沈有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页323324330331467-478。孙中原:《逻辑哲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页388

                              (原载台北:《哲学与文化·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专题》2010年第8期,第23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