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分支学科>>逻辑学

【张晴】黑格尔范畴体系与辩证判断分类

辩证逻辑怎样对辩证判断分类?笔者以为不应根据辩证判断的不同的表达形式进行分类,也不应根据辩证判断可能带有的抽象的逻辑形式的特征进行分类,辩证判断的分类,应该根据辩证思维的特征进行分类:辩证思维区别于普通思维的特征,不仅在于它反映了事物的辩证联系,更重要的是辩证思维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刻地反映事物间联系的特征,具有由抽象到具体地反映事物联系的特征,而普通思维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辩证判断是辩证的思维形式,辩证判断的分类应该体现出辩证思维的特征。因此,辩证判断的分类应该根据它们反映事物辩证联系的复杂程度和深刻程度,由抽象到具体地对它们进行分类。

    那么看一个辩证判断是抽象还是具体的,有无一个确定的标准呢?黑格尔在总结人类认识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范畴体系。列宁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的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别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1]范畴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按说黑格尔的范畴体系中的范畴是应该能够把辩证思维过程中产生的辩证判断按其反映事物辩证联系的复杂程度将其区分开来的,辩证判断的分类是可以按黑格尔那样一个辩证的范畴体系进行分类的。但黑格尔范畴体系要体现人类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史,这只是黑格尔的主观愿望,客观上,这样一个体系是不是完全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还有待研究。个体人认识的发展也是要在一定程度上重复整个人类认识发展史过程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人类认识发展所走过的过程。因此,黑格尔范畴体系的科学性不仅可以

用认识发展的理论验证,还可以用人类思维的实践去检验。

    本文拟以黑格尔范畴体系为指导,对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一文“(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一节中的辩证判断进行分类。

一、存在辩证判断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2]这个判断揭示了抗日战争运动发展的趋势。黑格尔范畴体系中的存在范畴描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按照这个体系,《论持久战》中的这个判断还只是认识了战争的运动变化形式,处于认识的阶段,我们把它叫做“存在辩证判断”。

二、本质辩证判断

     (一)矛盾辩证判断

  “敌强我弱,敌是优势,我是劣势,……,所以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我则将遭到一定程度的失败。” [3]战争双方强弱对比的矛盾是贯穿整个中日战争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同志从这里开始分析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原因。黑格尔范畴体系的本质范畴揭示了辩证思维反映事物运动变化原因也即事物内外矛盾的阶段,本质范畴中又包含矛盾范畴,条件和根据范畴,相互关系范畴,整体和部分范畴等,这些更小一点的范畴揭示了本质范畴阶段的一些前后相继的小阶段。上述《论持久战》中的辩证判断揭示了战争发展根据的矛盾,它所处的认识阶段,相当于本质范畴包含的矛盾范畴所揭示的认识发展阶段。我们把它叫做“矛盾辩证判断”。

(二)条件和根据辩证判断

    “双方的强弱、优劣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加以战争过程中,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变化了原来的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4]敌强我弱是中日战争开始时战争双方力量对比状态。但这种矛盾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受到我进步敌退步,我大国敌小国等条件制约的,特别是我之进步是使原来强弱对比状态发生扭转的重要条件。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它处于历史上的进步时代,这就是足以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 [5]由于我之进步,故能顽强坚持抗战,并在抗战中建立完善的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增强我之抗战力量,使原强弱对比发生扭转,造成持久战的局面。这个辩证判断揭示了使基本矛盾发生转变的条件,比上面那个矛盾判断揭示的更为复杂的事物辩证联系,它不仅揭示了战争变化的根据,而且也揭示了战争变化的条件,如黑格尔在其范畴体系中所揭示的,在这个具体的认识过程中这个辩证判断处于本质认识阶段的“条件与根据”认识阶段,故我们把它叫做“条件与根据辩证判断”。

    (三)相互关系辩证判断

    “……,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战争之延长而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强我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优劣形势。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6]这个辩证判断表明,持久战的局面又反过来影响到原敌强我弱的矛盾,使其对立双方互相转化,最终发生质变,即变成我强敌弱之状况,从而产生敌败我胜之结果。这个判断表明:矛盾变化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引起结果的原因,并使其发生变化。这一辩证判断在该认识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相当于黑格尔范畴体系中本质范畴的相互关系辩证范畴所揭示的阶段,因此,我们把这个判断叫“相互关系辩证判断”。

    (四)整体和部分关系辩证判断

    “然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 [7]这个判断表明:要使敌我力量强弱对比发生根本转变,变成我强敌弱,还要依靠世界范围内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这个辩证判断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和这个整体的关系。在认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这个认识过程中,这个判断所处的阶段,相当于黑格尔在其范畴体系中所揭示的“整体和部分相关系”范畴阶段,因此,我们把这种辩证判断叫做“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辩证判断。”

三、现实辩证判断

  “这一切(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国我大国、敌寡助我多助——笔者注)又规定了战争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 [8]这个辩证判断表明,是抗日战争中的各种矛盾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规定了战争只能是持久战。这个辩证判断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诸矛盾决定的战争的运动变化规律。在黑格尔的范畴体系中,现实范畴是继存在范畴、本质范畴之后的第三类范畴,这类范畴揭示了事物内外矛盾制约下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上述那个辩证判断相当于现实范畴所揭示的认识阶段,我们把这类判断叫做“现实辩证判断”。

以上是运用黑格尔范畴体系对《论持久战》中一节的辩证判断的分类。运用这个范畴体系对该节中产生的辩证判断的划分还是较为合理的,上述所举各种辩证判断,按先后顺序,在它们所处的共同问题领域内,每个都比其前一个揭示了更为复杂的辩证联系。因此有理由认为黑格尔的范畴体系是有其合理因素的,尤其是其中的本质论诸范畴,其合理性更强一点。

【注释】

[1]列宁《哲学笔记》第86

[2] 毛泽东《论持久战》人民出版社197512月第1版,第3页。

[3] 《论持久战》第30页。

[4] 《论持久哉》第30页。

[5] 《论持久战》第)8页。

[6] 《论持久战》第31页。

[7] 《论持久战》第37页 。

[8] 《论持久战》第32页。

(原载《殷都学刊》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