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分支学科>>伦理学

【乔法容、杨建国】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消费伦理

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是对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体现在消费领域,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具体表现为线性消费模式与循环消费模式,其伦理向度及其道德诉求也呈现出根本上的差异。循环消费内蕴着可持续消费的价值理念,体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道德价值三者的内在统一性,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自觉选择的一种经济伦理观。关于消费伦理问题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有价值的成果问世。本文以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分析视角,探讨其消费领域的伦理问题。

一、可持续消费:循环经济的消费伦理理念

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传统线性消费模式,是以资源消耗型消费和环境污染型消费为特点的。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用过的物品则被当做废弃物被抛弃,正如《增长的极限》所指出的,只要人口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上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其运行的轨迹是一种线性模式,即:资源→生产→消费→废物排放→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短缺,甚至枯竭。这就是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经济”,也即不可持续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能量流转规律,重构经济系统,形成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新型发展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从而有可能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循环经济被称之为“从摇篮到摇篮的经济”。循环消费作为循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内蕴着可持续消费的伦理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重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谓可持续消费,按联合国环境署一项报告的界定,即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主张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及生态的破坏,消除富国消费过度、贫国消费不足的代内不公平和毫无顾忌地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代际不公平,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确保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可见,依据可持续价值理念来处理消费与发展、资源、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才能达至和谐。不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消费模式对环境指标的影响,参见下表:不可持续消费模式和可持续消费模式对环境指标的影响[1}(P241)

 

 

 

 

 

 

 

 

 

 

 

指标

不可持续消费模式

可持续消费模式

资源消耗

资源耗竭型消费,

资源利用率低

减量化地使用自然资源,对使用后的新产品进行回收和废物资源化

环境质量

污染严重,环境退化,

生态破坏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减少环境压力,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费用高,

效果差

以预防污染为主,结合地区特点,使环境建设具有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

“非生态消费”,

无节制的开采

从消费角度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污染控制

环境污染型消费

绿色消费,使用可回收和易降解的环保材料,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倡导人类树立优良的生存价值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求人类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建立当代人健康生存与发展的优良的生存价值观。1991年,由世界保护自然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自生存战略》指出,在生存不超出维护生态环境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原则。其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需与地球承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又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着重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生活水平主要用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指标来衡量。而生活质量则在人均收入和消费之外,还要通过消费品质量状况、消费环境状况、消费者自身状况等来反映。生活质量的内容更深刻更广泛,其核心是充分满足人的需要,全而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本身获得全而发展。可持续消费从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持久地提供各类消费品及服务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等方面,来满足人类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由此可见,可持续消费的宗旨与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一致的。中国己进入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0081218,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更加强调,“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到了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

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综合公正原则。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895月第十五届联合国环境理事会期间发表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作了明确界定: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消费模式中就包括公平消费。它包括要求人们消费时不仅要考虑到当代全人类的利益,还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不同代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与消费资源环境的责任,当代人无权剥夺后代人平等享有环境资源的消费权利。循环经济在对待消费资源与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关系上,应充分体现代际公正与代内公正相兼顾的原则。1992年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这一全球性共同纲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命题,并将可持续消费模式置于其实现机制之中。199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会议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一般概念,论述了其中的基本要素,说明“可持续”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坚持代际公正与代内公正的行为准则。也即我们讲的不搞短期行为,当代人“不要吃子孙饭”;资源利用要坚持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实现公平配置。现实中有的企业急功近利,把“外部不经济行为”转嫁于其他企业与社会,伤害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这必将带来不可持续消费的社会代价。

显然,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消费问题,除了其经济意义之外,还有生态意义与伦理意义。坚守可持续价值理念,就必须改变把人类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独立于生态与社会之外的思维方式,转换为经济、社会与生态是一个相互联系并有机统一的思维方式,以整体性的观点去考量去评价。因此,引导公民树立循环消费理念,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适度消费:循环经济的消费道德准则

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消费行为,与传统的原始生态消费模式不同,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大量生产、拼命消费”的线性消费模式,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有“应当”与“不应当”的价值标准,有具体的道德要求,其中适度消费就是其道德准则之一。

循环经济的适度消费道德准则,是基于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而产生的。适度消费是指与经济发展水平及个人收入水平相一致的合理的消费,要求消费水平的提高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适应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有利于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和资源化,树立循环消费的观念。同时,还要求从宏观上保持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的同步,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适度消费属于可持续性消费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同样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可见,循环经济提倡的适度消费道德,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观念,是建立在较高的环境道德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基础上的先进观念。

适度消费道德准则与过度消费观念相对立。过度消费的代价巨大,后果十分可怕。据统计,为包装食物消耗大量的金属、玻璃、纸张和塑料,在美国有1 /4的铝用来制造罐头,其中一半以上作为垃圾被扔掉。在日木制造饮料罐是增长最快的使用铝的方法。发达国家自来水一般只占饮用水的1/4饮料市场攻占了整个世界,每年全球制造和扔掉了至少2万亿个瓶子、罐头盒、塑料盒、纸箱和纸杯。食品包装在美国,按重量计算,将近家庭垃圾的一半,城市固体废物的1/5。美国消费者对食品包装的开支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农民的纯收入。在我国,包装废弃物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除了包装废弃物之外,石油、天然气、水资源等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以及森林的破坏等都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而消费过程产生的大量废弃物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以家庭饮水为例,一般包括生活饮用、洗衣、洗澡、冲厕所、打扫卫生等,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住房而积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排出的废水量也随之不断增加。据统计,目前世界每年约有4200亿立方米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使得55,000亿立方米水资源受到污染,约占全年净流量的14%以上,许多流经城市的江河水失去利用价值。高消费阶层所使用的矿物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占了2/3,释放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约占3/4,他们的空调机和工厂则释放了约90%的氟氯化合物。城市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其中90%以上被运到附近乡村填埋,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并使土地和地下水受到污染。

此外,传统的消费模式在带来环境污染的同时,又对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使地球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本身。例如,一些激素类的药物、化妆品等的大量使用,使环境激素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干扰人体内激素,使生殖功能失常。又如,燃烧过程中飘入大气的浮尘微粒对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引起呼吸道疾病,这在汽车集中的大城市尤为严重。可见,传统的消费模式对生态环境、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危害是巨大的,我们必须摒弃过去的消费模式,选择适合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消费模式。

适度消费道德倡导和谐的消费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而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中国消费者协会将“消费和谐”确定为2007年主题,强调维护消费者权益、公平正义、诚实守信、营造和谐消费环境、搞好消费教育等;2008年的主题为:“消费与责任”。“一方面,人类必须从自然界索取资源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消费的最终结果便是把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人类通过这种周而复始的消费行为影响、作用于生态环境。适度的消费能带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促使大自然系统向有序方向流动;反过来,如果过度消费或消费不足,则会导致大自然系统的功能紊乱,向无序化流动,破坏生态平衡,破坏人类赖以生存或发展的生态环境。”[l]( P237)因此,认识人类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提倡适度消费对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深远的意义。

适度消费道德准则与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的观念明显不同,适度消费道德准则体现了人类消费文明的进步。但工业文明中占主流的线性增长模式滋生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消费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产生的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与观念:攀比性消费、挥霍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马克斯•韦伯认为“消费超过需求就是浪费。”这些消费行为与观念,从根本上不适应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中国传统消费思想崇尚节俭,以“黜奢崇俭”为主流,“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以养德”。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传统的崇俭消费的伦理观受到了严峻挑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悄悄地发生着变革。消费更多地成为个人自主选择的行为,享受生活已被广大消费者所普遍认可,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生活方式可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消费观念,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主义产生的一些不良的消费意识也在滋生蔓延。在当前,提倡适度消费,需要从思想上摒弃“消费至上”、

炫耀性消费和奢侈性消费等不良意识,引导人们依据经济发展状况、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家庭因素等量力消费。

因此,应通过宣传引导,增强消费者的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科学文明的、有益于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消费结构,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引导人们选择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正确的消费方式上,并力保人们的规模消费水平保持适当的增长幅度,如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能力等,特别是在今天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但又不能单纯地把消费数量增长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和个人生活进步的唯一标准,这些都要求企业、家庭、消费者个人,树立环境道德理念,承担消费道德责任。

三、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的消费道德规范

绿色消费是一种体现长远性、公平性、适度性、节约性和效益性的新型消费伦理观念,也是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对消费的道德要求。

绿色消费是当今人类的价值共识。绿色消费的重要内涵在于它是一种循环消费的模式,是可持续的消费,它与不合理的短期消费和一次性消费相对立,它注重对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是一种有利于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消费方式。生活中的一次性饭盒、一次性杯盘、一次性牙刷、一次性筷子、一次性衣物、纸餐巾纸抹布等充斥市场,有限的资源仅参与了一次消费过程就被列入垃圾行列,这些不良消费方式必须被淘汰。自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正式提出“永续发展”主题,绿色消费被视为是达成全球永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工作。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了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绿色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的重点是“绿色生活,环保选购”。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符合“三E”和“三R”原则,即经济实惠( Economic),生态效益(Ecological)和平等人道Equitable)原则,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 ,重复使用(Reuse)和再生利用(Recycle)资源和产品。相对于传统的线性消费模式,循环经济中的绿色消费是一种负反馈消费,其特点是:对人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和利用,旨在减少对原始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对环境的治理山末端治理发展到生产过程控制和清洁生产,体现“3R”原则,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废物的输出。它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消费是对线性消费的重大修正,是一种进步。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十分有限,资源利用率又低,人口与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需求的压力日益紧迫。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央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是十分及时的。绿色消费主张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既满足人的正当需求,又不损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于企业而言,绿色消费要求企业应承担合理引导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行为会引导生产行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既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也是自然资源的主要利益者和工业污染的源头。相对于当今潜力巨大的绿色消费市场,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难得的市场机遇,这就要通过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来更多地制造绿色食品,既满足人们的市场需求,又在维护生态利益的同时赚取更大的经济利润,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目的与社会价值。通过对绿色市场的创造,鼓励企业技术改进、管理优化、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创造绿色利润,从而提高自然资本效率。这对于中国打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循环经济的大发展,都是尤为重要的。同时也应该逐步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木,使绿色消费产品的价格逐渐降下来,让广大消费者乐于购买,以此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缓解我国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并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对于消费者而言,应树立绿色消费的道德意识。首先,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提倡消费者食用绿色食品,是当前消费发展的新趋向。消费者是否采取绿色消费方式,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例如,如果没有一次性物品的消费,就绝不会有一次性物品的生产。“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能自觉地抵制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那么任何一家企业就绝不会再继续生产一次性物品,整个社会就会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就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又如,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消费的增加,将有力地影响农业向绿色农业方向、有机农业方向发展。[2](P160)其次,消费者应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鼓励有利于降低纸币消费污染和信用型消费,倡导健康文明,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宣传逐步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这样可以促使消费者增加那些有利于环境的绿色产品的需求,减少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的需求。如采用“家庭代谢”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可持续性家庭消费模式,可以使自然资源在不断地从物理环境中提取出来,在满足家庭消费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之外,在家庭消费中实现循环,使大部分废弃物能够返还到环境中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从而减轻消费对环境的压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再次,鼓励使用绿色产品。要求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防止对自然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例如,在食品消费上,提倡食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食用野生动物;在建筑材料上,注重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在生活用品上,鼓励购买通过环境标志论证的商品,通过调整消费结构,扩大绿色产品有效需求。如现在日木市场上的牛奶、饮料、酒类等已大多改为纸质包装,法国的食品货架上已经看不到塑料、玻璃等难以回收的包装,绝大多数都采用了无菌包装纸盒。可见,绿色消费与公众息息相关,提高公众的循环消费理念,进而把可持续消费理念转化为公众的直接消费需求,这将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可持续消费伦理理念、适度消费与绿色消费道德准则,是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人类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提出的伦理新要求,也是从控制最终产品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下的消费伦理及其实践层而的机制研究。

 

【注释】
[1]诸人建,《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倪瑞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原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录入编辑:红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