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分支学科>>认识论

【金吾伦】知识涵义的转变

知识何以在现在变得如此重要?我们必须从知识观念和知识涵义的转变来认识它、把握它,并由此得以理解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到来的必然性。

一、知识观的演变

知识涵义变化是动态的,知识涵义变化的历史顺序可以下列三个方程式表达:

古代:知识=学问,所以学习它,崇尚它;

近代:知识=力量,所以追求它,保存它;

现代:知识=能力,所以共享它,应用它并使之不断倍增。

从柏拉图时代开始,西方存在着两种有关知识的理论:关于知识的功能和知识的意义。一种以苏格拉底为代表,认为知识的唯一功能是自我认识,即人的智力、道德和精神生活的成长;另一种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认为知识的目的是通过使有知识的人知道他想说什么和怎样说,从而使其行为更有效。在毕达哥拉斯那里,知识指的是逻辑、语法和修辞。

在中国也同样存在着相似的两种知识观。对道家和禅宗来说,知识是自我认识和通向澄明与智慧的途径。所以,陈鼓应说,“老庄思想的重要性,一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1 〕对儒家来说,知识是知道说什么、怎样去说以及出人头地和世俗成功的学问。

所以古代知识观,无论西方和中国,有两类,一是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知识观,一是语法,修辞和逻辑的知识观,集中体现为知识的学问观。学问主要指书本知识。知识不是指做事的能力,也不是指实用的知识。

近代所谓的知识是指有真实的认识。罗素概括为“知识是属于正确的信念。”〔2〕也可以说,知识就是正确的认识, 其基础是笛卡儿的主客二分,知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这时知识概念本身并没有争论,争论的则是知识的来源问题。一边是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和穆勒,他们坚持一切知识最终源泉是观察;另一边是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他们则坚持认为,知识的最终源泉是对清晰明确观念的理智直觉〔3〕。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中的知识是指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他认为,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就可以在认识上获得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

当今的知识观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单就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专题报告中所提的知识定义就要比近代知识涵义深广得多了。

OECD 定义知识为4W

KnowWhat. 即知道什么的知识,亦即关于事实的知识;

Knowwhy, 即知道为什么的知识,亦即关于规律和原理的知识;

KnowHow 即技能知识;

KnowWho 即知道是谁有知识的知识。其中第一、二类知识可以认为与近代知识观相近。它们被称为可编码的知识;与可编码知识相对应的是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它是一种实践的智慧,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知识在古代与近代都不包括在知识范畴之内。而享有所有权和有法律规定的可编码知识资产,只是整个知识资产冰山的一角。〔4

二、知识成为社会的本质力量

正如托夫勒在《力量转移》一书中所指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已经历了三种力量的更替,这就是暴力、财富和知识。这三种力量源泉分别代表了人类经历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武力或暴力是低质量的力量;而财富是中等质量的力量;知识则是最高质量的力量。高质量的力量不是仅仅产生影响,不是仅仅能为所欲为,指使别人做你想做的事情。高质量意味着更多得多的东西。它意味着效率——利用最小的力量实现目标。知识可以用来惩罚、奖赏、说服,甚至转变人,可以把敌人转变成盟友。特别是有了适应的知识,人们可以防止不愉快的局面,从而完全避免浪费武力或财富。

知识还可以使财富和武力增加。知识可以用来扩大可利用的武力或财富,也可以用来减少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需要的财富或武力的数量。不管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情况,知识都能提高效率,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摊牌中少花费一些力量的“筹码”。

知识、暴力和财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社会中的力量的特点。培根把知识和力量等量齐观,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响亮口号,但他没有专门论述知识的质量或它同社会力量的其他主要来源的重要联系。〔5

托夫勒指出,知识本身不仅已经成为质量最高的力量的来源,而且成为武力和财富的最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知识已经从金钱力量和肌肉力量的附属物发展成为这些力量的精髓。事实上,知识是终端放大器。这是今后的力量转移的关键,它也说明全世界争取控制知识和传播手段的斗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

知识可以共享,在共享中可以产生更多的知识。同枪弹或预算不一样,知识本身是不会用尽的。武力和财富都是强人和富人的财产,而知识却可以为弱者和穷人所掌握。知识是力量的最民主的源泉。这是知识的真正革命性的特点。

掌握知识是明天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争夺的每一个机构中的权力斗争的关键。

知识成为社会的本质力量还表现在知识成为社会财富的主导形式。

起先,土地是一切财富中的主要财富。到工业时代,财富的形式变了。这时,机器和工业生产的原材料而不是土地,成为最迫切需要的资本形式。

但现在,财富的形式变了。财富不再表现为土地、工厂、原材料,而是非物质形式的信息和知识。没有一个人因为苹果计算机公司或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物质资产而购买其股票。重要的东西并不是公司的大厦或机器,而是它的销售队伍的联系和力量,它的经理人员的组织能力,以及它的职工头脑中迸发出的主意。这就是知识。

托夫勒早在十年前就强调了这一点,并且指出,资本已经由它的可以触摸的形式,先是转变为一种表征实物资产的纸面形式,而后又转变为在不断变化的劳工队伍头脑中表征符号的契据,最后转变成表征这种契据的电子可视信号。

三、知识意义的巨大变化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 )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认为,社会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知识的意义都不相同。

第一阶段是在工业革命之前,对知识的探求纯粹是为了知识、启迪和智慧。在此阶段,知识一直被看做是“关于什么”的探索。

第二阶段,大约从公元1700年开始,随着技术的发明,知识开始指有组织、有体系、有目的的知识,也就是应用知识。知识的意义从第一阶段的“是什么”转变到第二阶段的“做什么”,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一夜之间,它就开始致力于‘做什么’的探索,变成一个资源和有用的东西了。知识以前一直是私有品。一夜之间,它就变成了公共所有的东西了。”〔6

在关于知识做什么的第二阶段前期,知识被应用于工具、工艺和产品, 导致了德鲁克称之为的“工业革命”的发生。 技术发明一词“把téchnelogy结合在一起,即把技艺的神秘性与有机的、系统的、 有目的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早期的技术学校和法国的《百科全书》“把已经一直发展了一千多年的具有神秘性的技艺(téchne), 经过编纂和出版,汇集在一起。这样,它们把经验转变成了知识,把学徒授艺转变为课本教授,把秘密转变为方法,把干活转变为可应用的知识。这些是我们所称作‘工业革命’的基本成分,即在世界范围内以技术转变社会和文明。”

在工业革命或工业化开始,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要求资本,要求集中生产,要求集中供应能量,要求机器生产。总之,工业化开始就意味着要求依靠技术知识,要求资本成为经济和社会的中心,也意味着人们物质的改善。

第二阶段的后期,德鲁克称作是“知识应用于劳动”,由此引发了生产力革命,创造了发达的经济。这个提高的生产力是指制造业、农业、矿业或运输业中体力工人的生产力。

第三阶段则是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德鲁克称为“知识转变的第三步,也许是根本的一步。”这一步是提高非体力工人的生产力,即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这需要将知识应用于知识,以便充分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知识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同时,知识现在也正被系统地和有目的地用来定义需要的新知识是什么,它是否是可行的,必须做什么以便使知识更加有效。换言之,知识正被应用于系统的创新。

知识进展的这第三个变化被称作管理革命。管理革命,从1945年到1990年不到50年的时间,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

二战前后,经理被人看作是“对下属工作负责的人”,换句话说,经理就是一个工头,管理就是地位和权力。

50年代,经理的定义改变了,它被认为是“对人们业绩负有责任者”;而今天这种看法又一次改变了,人们正确地认为,“经理是对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绩效负责者。”

这一改变意味着,我们现在把知识看作是一种基本的资源。知识成了关键的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它创造了新的社会动力,创造了新的经济动力,也创造了新的政治学。   知识转型的三个阶段

阶  段   时  代         知识的意义

第一阶段   启蒙时代        为了启迪思想,增加智慧

第二阶段   工业时代 应用知识 1、应用于工艺、 产品和工具:

工业革命

2、应用于劳动:生产力革命

第三阶段   知识时代       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管理革命

美国学者维娜·艾莉在《知识的进化》一书中强调,她对知识的新研究是“比德鲁克的研究更近期的发展。仅当我们对工作中学习和知识成份进行思考时在商业上将知识应用于知识才真正开始。仅当我们把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时,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才变得明显。艾莉认为,管理者应该将自我思考深入到思考自身思维过程的程度。知识已被应用于我们自身的知识和思维。这一突破导致我们现在关于组织学习的许多工作,影响着我们对知识创新的理解。

这时的知识已经不再仅仅是认识现象,而更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知识不再仅仅作为认识结果,而更成为产品,其直接的结果是知识商品化,商品知识化。一张光盘中所含知识和信息的价值远高于作为载体的物质的价值。一辆普通小汽车中所含信息技术的价值已经远高于其所用钢铁的价值。几乎每一产业都将成为知识产业,每个从业人员都将成为“知识工作者”。他们也不再单纯从事“肌肉劳动”,而逐渐转而成为“脑力工作者”。这样的时代就是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7.
2〕 罗素.人类的知识.商务印书馆,1983.191.
3〕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4.
4〕 维娜·艾莉.知识的进化.珠海出版社,1998.73.
5〕 阿尔文·托夫勒.力量转移——临近21 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新华出版社,1996.
6〕 彼得·德鲁克.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转引自尼夫. 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

 

(原载《哲学动态》199911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