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人”,何谓“本”
科学理解“以人为本”中“人”和“本”的基本内涵,是完整准确地把握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一)人是由全部社会成员组成的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个人
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也就没有整个人类和人类历史;但人的普遍性存在方式,则是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这样描述未来理想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页)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阐明了“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历史规定性及其实现条件。只有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才可能有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界定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的。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是作为个体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中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不能仅把“自己”当作具体、现实的人,而把“别人”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否则,就会出现“个人至上至尊”的个人英雄主义或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现在党中央提出,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也就进一步体现了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新思路,无疑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正是出于对全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高度关注,是以所有人的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作为“一切人自由发展”条件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远未具备,理想的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尚不存在,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个体还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被残酷奴役的儿童、“黑窑工”不是“自由人”,黑砖窑主及其打手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整日沿街乞讨,为自己和家人基本生存甚至每天要“打工”近20个小时的人不是“自由人”,整日为金钱“奋斗”但实为金钱所役,像陀螺般高速旋转,物质充裕但精神生活贫乏的人也不是“自由人”;基本权益被滥用职权者所践踏、维权无路的人不是“自由人”,凭借权力任意践踏权益缺失者或利用权力贪污受贿、整日惴惴不安者也不是“自由人”。要真正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这一命题,蕴含了党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最低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的内在有机的统一。
(二)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中,“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56页)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或阶层。从本质上说,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里,不能以社会上的一切人及其根本利益为本,否则,无产阶级就始终摆脱不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遑论最终解放全人类。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里,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而极少数人的根本利益则是与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对立的。如果以这极少数人的根本利益为本,就必然会以牺牲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代价。只有到了大同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才能是以一切人为本。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
我们党现在所讲的“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这一宗旨的具体体现。
二、“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与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本身是其物质生产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在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上,人是根本性的因素。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是劳动者与生产的物质条件的结合和统一。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实际上蕴含着以下重要思想:(1)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2)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需要;(3)发展的尺度是人民需要满足的程度;(4)发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5)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鲜明政治立场,也体现了我们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如果说当年因为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那么,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导向和指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社会形态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它最终能够发展生产力,否则它就将失去存在的根据,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其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它能够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进而取代资本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主义,但在其不停顿地发展过程中,一定能够通过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实现其本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理论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与“以物为本”、“以GDP为本”、“以少数人利益为本”等观点是鲜明对立的。所谓“以物为本”,就是见物不见人,忽视“以人为本”这个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以物为本”的片面性在于,只知道发挥物(即机器、设备和资本等“死劳动”)的有限效用,不知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是第一可贵的,因而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这一“活劳动”的最大效用,也就不可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GDP为本”即以眼前利益为本,主要表现为单纯追求眼前的经济指标,采用近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不惜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以牺牲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和整体利益为代价。“以GDP为本”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以个人升迁荣辱为本的不正确的政绩观的反映。“以少数人利益为本”,就是为极少数人或特殊利益集团说话做事,惟资本的马首是瞻。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就是“以资本为本”、“以少数人利益为本”。上述种种发展观都是片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归根到底都会损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反对“重物轻人”、“GDP崇拜”、“以资本为本”等不正常现象。只有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有最可靠的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需要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环境,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际垄断资本与霸权主义国家推行的强权政治和新自由主义,就其本质和实质来说,都是为其国际垄断资本服务的。因此,以“以人为本”为本质与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需要澄清的若干理论认识问题
(一)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全部简单地归结为“以人为本”
有人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可以归结为以人为本”。这种看法值得商榷。“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和重要原则之一,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与前提,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作出恰当的理论定位。相反,如果把“以人为本”视为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要根本的东西,用所谓的人学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势必会陷入西方“人本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巢臼,使它从根本上失去科学的内涵和本质的规定。
(二)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区别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既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同时也存在本质区别。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反映出一些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疾苦的体察和对民众力量的一种认知,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民本”思想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更何况封建帝王只是把所谓“民本”主张当作一种“驭民”、“治民”之术,是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手段而提出的,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做到“民本”。这种民本思想与我们党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特别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则界限
人文主义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所以人文主义又被称作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但需要指出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及其各种学说和流派,从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出发,从所谓不变的、普遍的、抽象的人性出发,实质是从资产阶级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诉求,通过个人自由、个人价值、个人幸福等所谓人性或理性的基本要求表现出来。说到底,这一价值观是与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是维护剥削阶级生产关系的思想工具。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唯心史观相对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价值观上,西方人本主义往往主张以“个人本位”、以“自我中心”为主要的价值追求。这与我们党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思想同样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有论者认为,我们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部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老祖宗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把这只“看不见的手”意译过来,就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说法认为,每个人的天性或本质就是追逐、聚敛财富的贪婪欲望;既然“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那么,追逐、聚敛财富的贪婪欲望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这种“贪婪欲望”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这种“贪婪欲望”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有了根本前提和可靠保障。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此类问题已争论了几千年。持性恶论者认为,由于人的自然本性是自利的,人为了获取私利必然危害他人,因此国家需要设计严格的制度加以防范;既然人的本质是自利的,那么,作为特定阶级和集团代言人的国家的本质也是自利的。因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天然合理、万古长存。而持性善论者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的或向善的,因此无需建立一个健全的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只要唤醒所有人的良知,依靠人的善的本性和善良意志,就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段内,自私观念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其局限性和腐朽性便逐渐充分显现出来。自私不是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有的,因而也不会是永恒的。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随着公有制最终全面的确立,人们的自私心理最终必然会被消除。这就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否定之否定。
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仅仅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且现在仍处在其初级阶段。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脱胎而来,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难免会带有旧社会的痕迹。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充分考虑并照顾到了人民群众的觉悟。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充分看到,我们已经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为之服务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及其相应的思想道德观念。这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立足于这一客观存在,逐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可以逐步地消除人们在物质利益方面的自私心理。我们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出发加以考虑安排。
我们不赞成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观点。我们提倡公私兼顾,尤其是在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优先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否则,就根本无法解释几万千革命先烈为我们革命事业所作出的牺牲。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实质是私有制观念的产物,同时也是维护私有制的理论根基。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在强调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时,有严重忽略个人利益的现象。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决不能重蹈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覆辙,而要切实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尊重个人利益和个人选择的基础上,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身体力行。党员领导干部应该率先垂范。
四、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
(一)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置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地位和全过程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从一定意义上讲,关键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和要求,置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地位和全过程,就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得力举措,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全党各级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也就有了可靠的思想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国家、民族有无光辉灿烂的希望,根本上取决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取决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二)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其内容也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必须始终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着眼“以人为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着眼“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有效地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为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根本的政治保证
党中央一直强调,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对于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必须“咬定青山”不动摇,否则就要犯历史性错误。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国家生存发展的立国之本和政治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总之,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是“成套设备”。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只有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全面贯彻落实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原载《社会科学报》2008年13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