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发展理论研究中存在着这样三种倾向:一是过分注重于发展的正面效应及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忽视了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进而否定代价的客观存在;二是以孤立、片面的观点认识代价,看不到代价的积极作用,将代价视作消极的东西而大加批判;三是有些人盲目地将代价合理化,把代价作为一种幌子,以“交学费”为由,为自己的主观失误辩护,从而开脱责任。有感于此,笔者认为,应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社会发展中的代价问题,应该对代价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并进而采取有效的调控,将代价减至最小限度。
代价的内涵
一、代价问题的提出
人类的实践活动表明,进步总是与代价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却是以原始平等的丧失和纯朴道德的失落以及私有制的出现为代价的。暴力和私有制作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代价,具有它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同样是一种历史进步,这种进步也是通过不断地付出代价来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以产生殖民主义和殖民地为代价;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是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资本家的资本积累以牺牲工人的利益和产生异化劳动为代价;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以产生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人对物的依赖为代价。基于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马克思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8页。)
恩格斯也曾经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7页。)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实践范围的扩大,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在短短的几百年内,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比以前几个世纪任何时候创造的财富都要多得多。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于,随着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的增强,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恶化,人类失去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人类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却日益面临着人口增加、资源枯竭、能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灾难性的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时至今日,这些问题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危及人类目前和未来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人类生存条件恶化,未来发展的前景受到限制,这就是现代人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可见,代价的存在是客观的。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往往要付出这样或那样的代价,一点代价都不付出是不可能的。在当今社会,在“全球性问题”日益复杂、日趋严重的时代,研究代价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二、代价的含义
代价是指人们在追求发展价值的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与发展价值取向相悖的后果。代价属于价值范畴,是一种负面价值。代价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价值损失性。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价值的减少或消失,这就是代价最基本的属性——“失”。必须注意,作为代价的“失”有着特定的内涵:第一,这种“失”发生在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发展实践之中。也就是说,作为代价的“失”不是价值的自然流失,它所表征的不是那种单纯的“自然进化过程”,而是有人类活动参与的“社会活动过程”。例如:露天矿物质的自然风化,原始森林植物的自然衰死,从地理资源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损失,但这种损失是与人的自觉活动无关的损失,因而并不构成代价意义上的“失”。第二,作为代价范畴的“失”,是指失去了事物发展中不该失去的东西,那些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落后的、应该抛弃的东西决不能称之为代价。为了换取更大的发展而不得不失去“不该”失的“失”,这种“失”才可看作代价。
2.价值转换性。人们在面临众多价值目标中,由于选择了优先发展的主导性价值目标,从而导致其它价值的抑制、损害或暂时不能实现。这些被抑制、被损害的价值就是人们为换取主导性价值而付出的代价。这里突出了代价属性中的一个“代”字。
3.价值补偿性。社会发展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运动过程。在发展实践中生成的价值既包括正面的价值,又包括负面的价值。如果发展活动所产生的负价值能从其它方面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偿,能导致正价值增加,那么,这样的负价值才可称为代价。反之,如果某一价值的“失”不能导致正价值的增加,那么,这样的“失”则不能算作代价。这体现了代价属性中的一个“偿”字。
三、全面地把握代价
正确地理解代价,必须注意代价的层次性与综合性。
首先,代价具有层次性。如前所述,代价有三个基本属性,在这三个基本属性中,“失”构成代价的最本质属性。代价本质上是“失”,然而它是“失”而有所“代”,“失”而有所“偿”。只有把这三种属性结合在一起,把代价看作是多层次的统一体,才能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和评估代价。长期以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片面化的倾向,即只看到代价的“失”而看不到代价的“代”和“偿”,以致于把代价当作是消极的东西,大加鞭笞,抹杀了其积极意义。这是不对的。
其次,代价具有综合性。代价是一种综合度标,是质与量的统一。代价就象影子一样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实践。发展实践所取得的结果完全是正效应是不可能的。反之值得我们引起高度注意的是,完全没有正效应而只有负效应的实践结果是不能称为代价的。代价在性质上是“失”,但它同时具有量的规定性,具有量的对比性。代价就其总体而言表现为负价值,但在某一局部、一定阶段、一定层次上却表现为一定的正价值。代价是负价值与正价值相比较而言,不包含正价值在内的负面价值不能看作是代价。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代价的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代价的层次性和综合性理解代价,有助于我们澄清许多混乱观念。比如:很多人都将“文化大革命”看作是代价。笔者认为,“文化大革命”决不能看成是代价。理由有二:其一,“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国民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是,“文化大革命”不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环节,而是主观失误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因而,“文化大革命”不符合我们所说的“失”的条件,它不构成代价意义上的“失”。其二,将“文化大革命”看作是代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理由,认为“文化大革命”能从反面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和启示。笔者认为,他们仅仅只看到“文化大革命”的负价值,完全忽视了“文化大革命”本身有无正价值这一根本问题。事实上,“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全都是负价值,它本身并没有产生正价值,因而也就毫无正价值可“代”、可“偿”。在笔者看来,无论反面的教训有多么深刻,只要它本身产生不了正价值,就不能看作是代价。所以,“文化大革命”不是代价,而是一场全民族的灾难。
科学地界定代价范畴,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它提醒我们注意某些人打着“代价”、“经验”、“教训”、“交学费”的幌子而为他们的主观失误辩护,从而为他们的错误开脱罪责。
发展与代价
一、代价与发展过程
代价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内在环节,它形成于发展过程之中,并以特殊的形态表现于发展结果之中。
1.代价产生于发展过程之中。没有人的发展实践,没有人对发展目标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活动,代价就无从谈起。正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了代价的产生。发展是以发展主体有自由的选择和创造能力为前提的,但是人的选择和创造能力又受着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二者的矛盾导致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代价,又不断地扬弃代价。因此,代价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植根于发展过程的内在矛盾中。代价一定是有所“失”,但并非所有的“失”都是代价,那些在发展过程中不该失去的“失”,那些能导致正价值增加的“失”,才能称为代价。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游离于发展过程之外的“失”,因为它不是发展过程的必经环节,所以不能看作是代价(如前面分析的“文化大革命”是由人的主观失误造成的,并不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必经的发展阶段)。
2.代价是发展的一个内在环节。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代价的付出不是无原则的。代价属性中的“代”和“偿”表明代价是以一种价值取代另一种价值,以一种价值补偿另一种价值。发展过程既是价值转换过程,即以尽量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大的进步;同时,发展过程又是价值补偿过程,即以尽可能多的价值去补偿那些为发展而付出的代价。代价在发展过程中的被替代、被补偿、被换取,表明代价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内在环节。没有代价这一否定性环节,发展过程就不可能继续下去。
3.代价是发展结果的一种特殊状态。发展学家M·A·西纳索指出,发展“既指发展的活动,又意味着结果的状态。”(注:F ·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发展的结果呈现正面状态,人们称之为进步;发展结果呈现出负面状态,人们则称之为代价。代价是发展结果的特殊价值表现形态,它以负面价值的形式,表征着、暗含着事物发展的正面价值。例如:资本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建立在血腥的掠夺之上,要达到更多的资本积累,就需要更疯狂的血腥掠夺。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本积累只能以这种最原始的方式达到目的,否则资本的原始积累就不可能进行。这种掠夺给广大的殖民地人民带来了贫穷和苦难,但却给资本主义国家开辟了世界市场,带来了巨大利润。英国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前提,而这是以牺牲农民为代价的;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前提,但它却是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在这些沉重的代价背后,隐含着历史的巨大进步。
二、代价与发展规律
发展必然要付出代价,代价是发展的一个环节。从这个角度而言,发展可以看作是人类通过付出代价和扬弃代价以寻求更大进步的实践。发展,实际上是扬弃了代价的发展。
1.发展通过付出代价来为自己开辟道路。新发展观的代表人物佩鲁在谈到发展时指出:“发展发生于各种活动和相反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于人类行为者彼此冲突的评价中”(注:F·佩鲁:《新发展观》, 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发展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着种种冲突和选择,它必然要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社会改革必将调整原有的利益关系,必将引起新旧秩序的冲突。在这种时刻,能否付出代价,敢不敢付出代价,便成为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如果决策者害怕保守思想的压力而畏缩不前,害怕因为利益结构的调整会引发社会震荡,那么,改革将会流产。如果决策者在权衡利弊之后,毅然决定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换取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眼前的利益换取长远的利益,那么,改革虽然会经历阵痛,虽然暂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终究会取得成功。在改革中,那种害怕代价的观点,舍不得付出的观点,都是消极无为的保守思想。
2.发展通过扬弃代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发展是进步与代价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进步与代价具有对立性,进步是对代价的某种否定,代价也是对进步的某种否定;但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统一性,付出代价是为了换取进步,扬弃代价必将推动进步。进步通过付出代价来实现,并且也为进一步扬弃代价提供了条件。在发展的关节点上,必须扬弃旧的代价,才能实现新的发展。否则,发展将停滞不前。
三、代价与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对发展实践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代价以否定的形式蕴含着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1.代价是对发展目标的某种否定。人们在行动前,必须制定目标,选择方案;在行动中要收集反馈回来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代价是对发展目标的一种信息反馈。其一,代价的出现本身就表明了发展目标的制定尚有不尽合理之处。无论代价是对某种发展目标的整体否定,还是对该发展目标的部分否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都会在总体上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发展目标的实现;其二,代价还表明发展进程可能偏离了原先预定的发展目标,提醒人们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追果溯因,通过分析代价产生的原因,来探求某种发展目标、发展方案的不合理之处,进而调整和完善发展目标及方案,以减少代价。
2.代价以否定的形式蕴含着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代价虽然是对某种发展目标的牺牲或否定,但是,正如辩证法所揭示的在否定的理解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一样,在代价对发展目标的否定中,包含着对其它发展目标、发展价值的肯定与追求,为人们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这样,扬弃代价,调整目标,就成为发展的更深刻、更强烈的内在要求。代价实际上是以折射的形式反映了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代价调控
我们说发展必然要付出代价,并不是宣扬代价至上。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研究,最有意义的部分是代价意识的确立以及代价的调控。
一、确立代价意识
代价意识对于确立新的社会发展观是相当重要的。长期以来,人们缺乏代价意识,以致陷于这样一种“发展困境”,即:所取得的进步与所付出的代价同步增长,甚至于所取得的进步越大,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奉行的是经济增长理论。这种发展理论的基本点是把经济增长,具体地说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在“经济增长论”的指导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但是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百般追求,对高速度的强烈攀比,结果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社会的不平等、失业率急剧增加。有些学者将这种增长与所付出的成本相比较,称之为“没有发展的增长”、“负增长”。经济增长论的失误在于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对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整体发展的破坏性影响,一言以敝之,就是缺乏代价意识,看不到人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梅多斯等人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指出:人口的增长、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都具有一种指数增长的性质。也就是说,过一段时间就增加一倍。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某个时期达到极限。罗马俱乐部登高疾呼,把人类所付出的代价及由此而产生的全球问题以异常鲜明的形式摆在世人面前,立即在全世界的思想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剧烈的震动。自此以后,人们开始反思经济增长论,开始审慎地考察人类所付出的代价与未来发展的前景问题。这种探讨终于导致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的根本要义是要求人们摆脱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模式,从不计自然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的误区中走出来,以尽量小的代价,谋求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最佳发展,从而使人类走出“发展困境”,使人类的发展世世代代持续下去。所谓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质是代价最小、成效最高的发展模式。今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施政纲领,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共同宣言。但是,如果没有罗马俱乐部的登高一呼,没有人类代价意识的整体觉醒,也许人类至今还不能达此共识。
二、代价调控
仅有代价意识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所“为”,对代价进行调控。
1.代价预测
既然社会发展伴随着代价,那么,人们在制定方案、采取行动之前,就应对可能付出的代价,对必然付出的、不可避免的代价,进行成本预测和效果预测。代价成本预测是指从成本学的角度来考虑付出代价是否合理,是否经济,是否能取得收益,是否能“失”而有所“得”。代价效果预测是指综合地评估社会发展进程中可能或必然付出的种种代价,以及这些代价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可能影响,必要时甚至于要尽可能地预测到每一种负面影响可能达到什么程度,等等。代价预测回答的是代价之付出值不值得的问题,是实施代价调控之前所作的一种价值判断。
2.代价反馈
代价产生于社会发展之中,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发展过程。社会发展活动是历史地发生并连续地展开的,代价作为发展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环节也具有动态发生、不断反馈的特点。代价反馈给发展主体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代价的分析,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发展进程的一系列环节,如:发展目标是否科学,发展方式是否正确,发展手段是否合理,发展措施是否得当,以及发展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发展的条件是否具备等等。只有找出代价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措施。代价反馈是发展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代价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就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新的更科学的发展战略。
3.代价抑制
代价抑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代价限制在最小限度内。要科学地选择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道路以及发展手段,尽可能使代价最小化。二是防止代价扩大化。对于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代价,不能因为它的必然付出而听之任之,否则这种代价就会扩大化,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在必然出现的代价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减少人为的失误,防止代价扩大化。如:在三峡工程中,由于坝位的建成,水位必将上升,必然会淹没许多古迹。国家决定转移部分文物景点和自然景观,这就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4.代价转换
我们常说“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这种说法里面包含了代价转换的意思。一般说来,付出的代价越大,取得的成效就越小;付出的代价越小,取得的成效就越大。选择付出代价最小的发展方式,实际上就是为了追求最大成效的发展。实施代价转换的目的也正在于此。比如,水电相对于火电而言,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效率高的优点。基于这种考虑,国家决定在三峡工程中利用水能发电。因为,三峡坝位落差所产生的水能,如果不加以利用,将白白浪费;如果将水能作为发电的能源,就会使之产生巨大的价值,远远比火电划算。据估计,建成后的三峡水电网不仅能保证华中地区的供电需求,而且还能满足华东、华南等地区的用电需要。因此,水力发电就成为三峡工程中极有价值的项目之一。它不仅实现了价值转换,而且是一种成本低、收效高的理想转换方式。
5.代价取舍
“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小”,这里面包含了代价取舍的思想。代价取舍,是人们对代价付出与否、付出何种代价的一种决定。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等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生理机能等物质条件的制约。发展主体对发展目标的确定、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战略的制定、发展手段的利用、发展价值的评估以及发展活动的实施等等,都受到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导致人类不可能一次就完全彻底地实现自己所有的价值目标,使得一些对人有价值的东西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被抑制、损害、乃至牺牲。此时,人们只能依据实际情况,优先选择主导价值目标实现社会发展。
代价的选择与取舍必须慎重,既要立足于当前,又要考虑到长远利益。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利益驱动、利润刺激、市场竞争、资源配置等促进社会发展,但由于体制转轨刚刚起步,出现了拜金主义、一定程度的贫富悬殊、个人发展的某些牺牲等等。当前最突出的现象表现在效率与公平的冲突上。市场经济的确能提高效率,但市场竞争又会拉开收入差距,出现种种不公平现象。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的发展方针只能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既能保证当前提高效率的迫切需要,同时又能保证人们的长远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只有当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我们才能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
代价调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代价预测、代价反馈是实施代价调控的基础和前提,而代价抑制、代价转换、代价取舍则是代价调控的关键环节。
(原载《人文杂志》2000年02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