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丁立群】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相对主义批判

文化相对主义的现实价值是和谈论的具体语境相关的。在西方社会,文化相对主义具有限制西方中心论、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从而解放思想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落后民族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它的意义要复杂得多。一方面,文化相对主义虽然是西方世界内部产生的思潮,但是由于它的价值取向是非西方中心的,所以很自然地与落后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亲和力,并成为落后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保护本民族文化,应对全球化的文化策略和基本的文化逻辑。另一方面,文化相对主义由于过分强调文化价值的相对性和特殊性,又对落后民族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一种阻抑作用,具有文化保守主义性质。

在这样一个基本理解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相对主义的作用。

中国自近代以来,对待西方文化先后经历了“本土文化中心论”、“中体西用论”等阶段。其中,“中体西用论”是“本土文化中心论”的变种,它改变了前者的僵硬态度,而在器物层面上开始接受外来文化。此后,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一些强调中西文化各有千秋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思想,它是我们对待西方的坚船利炮所采取的一个退却策略。但是,此时的文化相对主义声音尚显微弱。改革开放后我们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改革开放必然面临着外来文化,其中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在全球化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国如同一切发展中国家一样,为了抵制外来文化的侵入,也产生一种文化相对主义思潮,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的理解上存在着歧义。

其一,认为中国特色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具体来说就是儒家思想的特色,于是持这种理解的人就到先秦的典籍中寻找所谓“特色”。按照这种理解,中国特色是已经具备的,只要去发现就可以完成了。

其二,认为中国特色是有待于形成的,是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文化)的交流、激荡和融合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充分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因素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改造而形成的。

我认为,前者是持文化相对主义立场的。按照这种立场的逻辑,中国特色是已经完成了的,其形成不需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因素。而且,从此逻辑出发,这种特色论也是一种拒绝现代化的文化保守主义。而后者在全球化过程中则是积极的、开放的、创新的,符合文化进步论的立场。在全球化运动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坚持了不同的文化逻辑,前者坚持的是文化进化论的逻辑,它是西方中心论的;后者坚持的是文化相对论的逻辑,以相对论对抗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文化进步论不同于文化相对论也不同于文化进化论。

首先,文化进步论来源于古希腊的哲学传统,这种传统认为人类历史的进步是一个趋向“善”的过程,这个“善”是一个超验实体,它包含功利目的而又超越功利目的,具有一定的伦理学意义。所以人类的进步应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和道德判断意义。在这一点上,它与文化进化论不同,文化进化论来源于19世纪的生物进化论,其基本精神是功利主义的;更与文化相对论不同,文化相对论是否认统一性的文化价值多元论。

其次,在全球化问题上,文化进步论认为全球化最终将形成一种新的超文化形态(世界文化。世界文化既不是文化进化论所坚持的西方中心论,也不是文化相对论所坚持的文化多元论,它不是基于消除各种文化的差别性,而是基于使这些差别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整合。文化进步主义就是这种文化多向性与趋同性的统一。

再次,文化进步论主张文化的开放性,主张在全球化运动中,世界各民族文化积极交流、互动和融合。这种交流、互动和融合,一方面应是深层的,这使它成为文化新种产生的前提;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互动和融合,形成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新的价值核心,进而形成全球文化的新秩序。这些都将成为世界文化这一超文化形态产生的基础。

总之,文化进步论应当是我们应对全球化运动的根本的文化策略和基本的文化逻辑。

(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