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洪晓楠】港台文化哲学述要

港台文化哲学研究是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仅就港台文化哲学研究的总体状况作简要介绍。
一 如何理解文化哲学
君毅先生在《哲学概论》中专设一章讨论文化哲学。他指出: “文化哲学一名, 乃中国古所未有。然礼记之论礼乐各文, 乃经解之论诗书礼乐易春秋之教, 即皆为文化哲学之讨论。而除经子之书以外, 历代史书, 如礼书, 乐书⋯⋯艺文志, 刑法志等之叙言, 其论礼乐等之文化之意义与价值, 多原本于性与天道, 旁通于治乱兴衰, 即皆文化哲学之论也。”此论可以说是先生对中国文化哲学之源的揭示。“清人章学诚著文史通义, 更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教, 为中国学术之大原。近人马一浮先生, 则有六艺论之著, 亦意在以六艺之文化与其精神, 通天人之故。此亦中国文化哲学之流。”[1] 如果从中国思想一贯重视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 那么中国哲学就是一直以文化哲学为中心。
君毅先生以前曾用“人文论”概括文化哲学、历史哲学及文化哲学之分支如教育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艺术哲学等。他认为, 如果从研究对象来看, 所谓文化哲学、历史哲学与历史学以及各种文化科学如教育学、艺术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原无严格之分界。一切哲学与科学之分, 亦本为整个人类之学中一方便之划分。
也许正是基于唐君毅先生这种对于文化哲学的理解, 冯沪祥认为, 中国哲学精神以“文化的哲学”为特色, 因此, 在其《中国文化哲学》一书中除第一章论文化哲学的现代意义外, 其他各章则是分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文化哲学思想, 依次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管子、韩非子、大乘佛学、朱子、阳明、船山的文化哲学。此书可以说是海外第一部以《中国文化哲学》为题, 专论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的专著, 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台湾大学邬昆如教授则自20 世纪7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 连续出版了《文化哲学讲录》, 共计五册(19781982198319861990) 。就学术取向来看, 邬昆如教授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 摸索和创造出了一套“体系化的方法论”。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 (1) 历史的发展; (2) 内在涵义; (3) 当代意义。这就是先从纵的“历史发展”开始, 进入横截面的“内在涵义”, 再进而落实到“当代意义”之中。所谓“历史发展”就是站在问题的外面, 尽量放弃主观的成见, 而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考察课题, 探究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它重在指出前人的生命智慧和可供参考的价值。“内在涵义”是指进入问题的核心去看问题, 设法把握前人对社会、对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物的见解, 作为进入人际关系的规范; 尤其辩证出这些规范的哲学基础。“当代意义”就是在看清问题之后, 跳出“内在涵义”的形上探讨, 落实在具体生活中, 以当代的背景来看课题的意义。[2] 正是本着这种“体系化的方法论”的思想, 在第一本《文化哲学讲录》的序中, 教授称其全书内涵都环绕在文化的探讨方面, 而且都是站在哲学方法的立场来讨论各种问题。教授对文化哲学的理解是广义的。在《文化哲学讲录》中既包括了先秦儒家社会哲学(第二集) 、先秦儒家的文化哲学、先秦法家的社会哲学以及三民主义与社会哲学(第三集) ; 先秦道家社会哲学、两汉、魏晋、隋唐、宋代社会哲学(第五集) ; 也包括关于文化及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 如“从比较哲学看未来的中国哲学”、“中西精神思想发展之比较及其现代意义”、“史宾格勒与汤恩比之比较”等论题。总之, 全书以“体系化的方法论”中的“检讨过去” (历史的发展) 、“把握现在” (内在涵义) 、“策励将来”(当代意义) 三部曲来贯串整体, 这也反映了教授的文化哲学观, 即文化哲学涵盖了“纵”的历史哲学以及“横”的社会哲学。因为在教授看来, 文化哲学的兴起与发展, 则是近二百年哲学界的盛事。哲学在这两个世纪所关心的文化问题, 分由两个面向来探讨, 前一百年着重历史哲学, 后一百年着重社会哲学。历史和社会的哲学课题, 恰好以纵横的交叉座标, 涵盖了整体文化哲学的内涵: 历史探讨文化纵的发展, 其哲学问题的核心专注在对过去的检讨, 以期透过对现状的观察, 而向着未来展望; 社会则是人类文化横截面的现象, 其哲学课题是要透过现象, 以求达到文化本体的层面。[3] 如此, 从历史的纵的探讨, 以及社会横的观察, 形成了文化整体的体系, 就是教授所说的文化哲学的基本架构。
二 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
君毅认为在各门文化科学之外的文化哲学问题, 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专门科学内部之逻辑与知识论问题。如(1) 关于某一专门科学之范围, 当依何概念, 加以规定, 以别于其他科学之范围之问题; (2) 某一专门科学中之基本概念名词, 如何加以界说, 以别于其他科学中之基本概念名词之问题; (3) 某一专门科学之方法, 如何加以说明, 某一专门科学之限效, 如何加以规定, 以别于其他科学之方法, 其他科学知识之限效问题等。二是关于专门科学之对象之存在地位的形上学问题即是关于一专门科学之对象, 与其它存在对象如自然之存在, 上帝之存在, 人之心理生理之存在及其他形而上之存在, 如理念或上帝存在之关系问题。三是以文化科学内部之价值论、人生论之问题, 即一专门科学与其所研究之对象, 是否表现价值, 是否合于人之理想, 如何方能表现价值, 以合于人之理想。以上三类问题可以说是各部门文化哲学研究之基本问题。然而总的文化哲学问题, 则为总论文化之范围、文化之概念、研究理解文化之方法以及人对文化之知识的限效; 总论文化与自然以及上帝人生之关系, 人类文化世界中各种文化领域之价值, 及其与人生之理想的关系, 与人类的不同类型文化的价值与理想及其如何配合, 以实现一最有价值最合理之人类文化之世界诸问题。按照君毅先生的观点, 任一部分之文化哲学及总的文化哲学与历史哲学, 皆同时包涵知识论、存在论或形上学、价值论或人生论三方面问题。虽然每一门文化哲学似只局限于一文化领域之中, 实际上亦连贯于通常所谓哲学之知识论、形上学、人生哲学之三部门, 是将三者会通而论。
冯沪祥首先评价了大陆出版的基本文化哲学著作, 然后指出了研究文化哲学必须注意的三个问题。冯认为, 综观大陆已经出版的几种文化哲学著作, 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脱离了时代背景, 以致形成了闭门造车, 往往由作者抽象地架构一套概念, 却与时代的人心的需要脱节; 第二, 脱离了生活环境, 以致形成空中楼阁, 未能结合文化园地的土壤环境, 因而无法真切与亲切, 也无法扣紧问题, 解决问题; 第三, 脱离了中西哲人, 以致形成架空理论, 未能吸取中西哲人的传统与智慧, 好比撇开了文化园地的师傅, 当然不能深入了解文化哲学。[4] 这里我们无意对冯氏有关大陆文化哲学研究现状的估价作进一步的评价,我们只是指出: 按照他的理解, 研究文化哲学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即结合时代人心、结合具体问题、结合先哲智慧。由此出发, 他认为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六W, 如果结合文化的特性内涵就是: 什么叫做文化(what) ? 为何会有文化(why) ? 文化往何处去(where) ? 文化何时兴衰(when) ? 文化应由何人推动(who) ? 文化建设如何推动(how) ? 换言之, 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包含: 文化本质论, 文化发生论, 文化发展论, 文化契机论, 文化结构论, 文化方法论。[5] 因此, 他的《中国文化哲学》一书就是以中国历代哲人为“经”, 以文化哲学的六大问题为“纬”, 现代社会的需要, 以学理结合实际、以传统结合现代, 申论中国文化哲学的现代意义。
三 文化哲学的现代意义
冯沪祥在《中国文化哲学》一书中较详细地讨论了文化哲学的现代意义。他认为: 从性质而言, 文化哲学乃是文化建设的哲学基础; 从功能而言, 文化哲学乃是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从定位来说, 文化哲学乃是文化建设的罗盘指针; 从效果来讲, 文化哲学乃是文化失调的固本药方。[6] 《中国文化哲学》的主要宗旨, 就是论述中国文化哲学的特征, 分述中国历代重要哲人的文化哲学思想, 透过各代哲人的文化哲学, 阐明各人对当今时代的重要启示。
在谈到文化哲学的时代使命时, 冯沪祥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文化哲学的首要使命就是充实心理建设。在此意义下的文化哲学, 迎和人类心灵的呼声, 结合实际社会的需要, 尤应结合精神空虚的病症, 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哲学应有的功能; 其次, 平衡工商发展。如何促进精神生活平衡发展, 既不致堕入功利主义, 也不致形成反商情节, 就有赖文化建设—工商建设能齐头并进。最后是提升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 港台学术界有不少学者自觉地以文化哲学的视野来透视中国哲学。无论是方东美、刘述先, 还是牟宗三、君毅、邬昆如、冯沪祥等人, 他们都有比较自觉的文化哲学意识。例如, 从哲学的探索归根到底不能不是一种文化哲学的探索出发, 方东美提出了“哲学三慧”的比较模型, 纵论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 刘述先倡导用“理一分殊”的思想来比较中西哲学, 建构系统哲学; 牟宗三则是“配合着哲学家康德的思考人类理性的问题”, 从而“疏解中国传统之智慧方向, 配合康德之思考, 一方面消化康德, 一方面畅通中国之文化声明, 开源畅流”, 提出了“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与“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理性之运用表现”与“理性之架构表现”、外延真理与内容真理等中西文化比较架构;[7] 君毅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中心观念,自觉地用文化哲学来规范中国哲学, 从而对港台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方面, 冯沪祥的《文化哲学面面观》、《中国文化哲学》可以说是港台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哲学的代表作。当然, 港台文化哲学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对大陆文化哲学研究现状仍存在隔膜。我们希望两岸三地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 以期共同促进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繁荣。
 
【注释】
[1] 君毅:《哲学概论》, 孟氏教育基金会出版, 1961 , 8 章。
[2] 参见樊志辉:《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 421 页。
[3] 邬昆如:《文化哲学讲录》() , 东大图书有限公司, 1982 , 1 页。
[4] [5] [6] 冯沪祥:《中国文化哲学》, 台湾学生书局, 1993 , 4748 , 2122 , 自序。
[7] 洪晓楠:《当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 大连出版社, 2001 , 181186 页。
 
 
(《哲学动态》,2003 年第12 期。录入编辑:神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