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晓平】从“还原”和“突现”的概念分析到反物理主义

我们首先讨论两种还原和两种突现。

关于两种还原。一种还原是整体对其部分或元素的还原,不妨称之为“元素性还原”;另一种还原是功能或性质对其原因结构的还原,不妨称之为“结构性还原”。前一种还原已经公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体不是诸元素的堆集,而是诸元素按照一定的关系或结构组合而成,因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已经无人坚持这种还原论。后一种还原却是可能的,而且正是人们认识深化的体现。可以说,认识的深化就突现在:透过表面现象即透过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或属性,看到对这些现象具有因果作用的内部结构。这两种还原在有关科学结构的讨论中的反映是:(1)前者相当于理论命题还原为观察命题,这就是被奎因否定了的“还原论”,在这个意义上,奎因以整体论自居,而把逻辑经验主义说成是还原论;由此引起的还原论-整体论之争即“迪昂-奎因问题”延续至今。(2)后者相当于浅层理论向深层理论的还原,深层理论为浅层理论提供了因果机制的说明。找到这种说明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例如,将热现象还原为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就是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

关于两种突现。既然整体不能还原为其元素,在这个意义上,整体对于其元素来说就是某种突现。具体地说,元素之间的结构或关系只能以整体的方式出现或消失,而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出现或消失,不妨把这种突现称之为“整体性突现”。一般而言,整体性突现的可能性正如元素性还原的不可能性一样是被公认的,但在关于科学结构的讨论中仍然引起争议。整体突现论的代表应该说是奎因和库恩。库恩主张范式的转变不是基于观察命题的渐进的和积累的过程,而是连同观察命题在内的整体性变化,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格式塔变换。按照这里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汉森、库恩等人的著名论题“观察被理论渗透”可以翻译为“元素被关系渗透”。在这方面,库恩和奎因可以说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所不同的是,奎因侧重于阐明科学理论的“元素性还原”的不可能性,而库恩侧重于阐明科学理论的整体性突现的必然性。

从静态的角度谈论整体性突现似乎意义不大,因为整体性突现的必然性正如元素性还原的不可能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但是,从动态的角度看,整体性突现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并不是事物变化的唯一方式,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方式是“元素性渐变”。事物的变化过程是从元素性渐变开始而达到整体性突现(突变),然后又开始新的元素性渐变,如此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辩证法所说的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这种量变和质变交替进行的过程,在科学理论进化过程中就呈现为库恩所说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进行的过程,也相当于内格尔所说的“进化突现”。

不同于整体性突现的另一种突现是功能或性质对其原因结构的突现,不妨称之为“功能性突现”。功能或性质一般可以还原为其原因结构,如钟表的计时功能可以还原为钟表的机械结构,生命的遗传功能可以还原为生命的基因结构,等等。这使得功能性突现似乎是不可能的,正如元素性还原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功能或性质属于现象层面的东西,而原因结构属于本质层面的东西。尽管对功能或性质可以给出原因结构的解释,即给功能以结构性还原,但这并不意味着给予它们意义上的还原;这也就是说,现象和本质在意义上是相对独立的,因而是不可以还原的。例如,水的性质如流动性、透明性和无味性等可以从因果关系上还原为其化学结构H2O,但是水的这些性质对我们的意义却不能还原为化学结构H2O对我们的意义。因此尽管功能或性质可还原于其因果结构,但其在意义上仍然具有独立性和突破性。不妨把这种突现称之为“功能意义突现”。在笔者看来,这种突现相当于戴维森等人所说的“依赖突现”和内格尔所说的“层次突现”。

就心-身问题而言,一个心理状态的功能取决于神经生理的结构,但是这种功能的意义则超出神经生理的结构,可以说,心理功能的意义在于心理主体的自觉性,这种具有自觉意义的心理状态就是意识。可见,意识与心理状态是不同的,意识是具有自觉意义的心理状态。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对于一个具有自觉意义的心理状态而言,其内涵当然超越了客观存在的神经生理结构。在笔者看来,这就是金在权的功能还原模型在应用于意识对生理结构的还原时遭受挫折的原因。

心理状态的这种既可还原又不可还原的二重性使哲学家们十分为难,从而给出一个似是而非的术语即“依随突现”,意为:虽然一定的心理状态伴随于一定的生理结构,但并不必然地或规律性地取决于生理结构。金在权对此所做的批评是:一个心理状态既然依随于生理结构,它便可以还原为生理结构,否则会导致内在的不协调。笔者认为,金在权的这一批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预示着结构性还原(即金在权所说的“功能还原”)的普遍性。但是,金在权的还原论思想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他只看到现象的功能或性质对其原因结构的可还原性,但却没有看到功能意义对其结构的独立性或不可还原性。具体地说,他只看到心理现象的可还原性,但却忽略了心理功能意义即意识的突现性和不可还原性。当然,金在权承认他的功能还原模型对于意识的还原尚不成功,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在笔者看来,意识对生理结构的还原注定是不成功的,因为意识对生理结构的关系不是心理状态对神经结构的关系,而是心理状态的功能意义对神经结构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突现,即功能意义突现,亦即层次突现或依随突现。

(摘自《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原题为《关于“还原”和“突现”的概念分析――兼论心-身问题》。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