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分支学科>>宗教学

【查常平】《启示录》的正义观与终末论信仰

 

    由于在语言上使用了比较多的寓意和象征[1],《启示录》和《新约》的其他部分区别明显。不过,它以基督在未来的再来与审判事件补充了《约翰福音》没有完全展开的基督论。除了1-3章外,《启示录》4-22章全是围绕这两个主题而展开的。如果历史上耶稣的灵生、他对爱道的宣告、他的受死以及作为信仰的基督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正好从七个方面把上帝启示出来,并由此构成了七方同启的基督论,[2]那么,必须承认:《启示录》因为对于耶稣基督的再来与审判的启示而在基督论上是对《约翰福音》的内在补足。正是在这种应许事件中,它显明了其独特的正义观与终末论信仰。

    一、上帝的未来审判

    无论在语言逻辑还是在时间逻辑中,《启示录》都以耶稣基督的再来以及上帝通过他的审判为所指对象。正是在耶稣基督将来必然施行对人与人的行为的审判事件中,上帝显明了他的全能性。在《旧约》里,全能的上帝(希伯来语为adday,英文翻译成“God Almighty),其词根含义为“山”,表达的是众山之上帝的观念,即凌驾于人类所有权柄之上的存在。上帝向以色列的列祖显现的时候,就以这个名称来确认自己的应许。①在每段上下文中,上帝的权力和至高的权柄保证了他的应许。“全能的上帝”的另一个语词,是“万军之耶和华(Lord Almighty)”。作为上帝的名称,它与雅巍(Yahweh)相联系。它把上帝表达为永生的、主动的存在,主宰着地上的每种权势。尽管他现在是隐藏的,但当他建立了可见的王国的时候,这位宇宙之基督将被完全认识。[3]

    ()上帝的全能

    在《新约》里,“全能者”的希腊语词为πаνтoкρáτωр[4](196),是由“全(a11)”和表达权力、力量、能力的крáτos构成的复合词,“指上帝无与伦比的伟大,他把握着全人类和每种对抗的权柄[4](119-21)。”这个语词,共出现了10次,一次是《哥林多后书》618节,其余9次均在《启示录》②。“它是一个表达上帝对万有的统治和主宰的名称。这个语词强调:上帝对万物的至高性,胜过所有神圣万能性的相关的观念而不否定他的万能性。它侧重于他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维系者。”④世俗文学中也用它来描绘诸神的属性,罗马皇帝在小亚细亚半岛的罗马大道上刻有如此自称的铭文。它沿用了《旧约》上帝将最终决定性地介入历史、毁灭这世界的列国建立他自己的王国的主题。那时,上帝隐秘的权柄将难以抗拒地彰显出来,他的全能将为所有人认识并得到认可[4](29-11)。保罗在《哥林多后书》618节引用《撒母尔记下》7章第14和第8节,来表达全能的主和信徒之间密切的关系:“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这是全能的主说的。”“全能的主”,在《撒母尔记下》原为“万军之耶和华”[4](撒下78),是耶和华应许他和大卫之间将有的父子关系。耶和华尽管会管教大卫,但他的慈爱不会离开大卫与他的国。保罗把耶和华对大卫的这种同在的应许,推广到每位信徒,因为他们是“永生上帝的殿”[4](林后616)。换言之,上帝作为全能者,始终眷顾信徒的生命,对其行使主权。

    《启示录》言说到上帝的全能性的时候,首先意味着:上帝是时间的主、历史的主,同基督得胜的再来事件相关联。当约翰看见基督在空中显现的时候,他记下了主上帝言说自身的圣言:“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4](18)上帝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之时间的主宰,他在时间之中、又超越时间之上。这正好同《约翰福音》中父才是耶稣受难时间的设定者的神学观念相呼应③。自然中的创造物,也如此称赞上帝:“圣哉!圣哉!圣哉!主上帝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4](48)在《启示录》的作者看来,由于基督已经复活升天、归在父神那里,所以,只能把《启示录》中的基督理解为是和上帝一体的存在。“每逢四活物将荣耀、尊贵、感谢、归给那坐在宝座上、活到永永远远者的时候,那二十四位长老,就俯伏在坐宝座的面前敬拜那活到永永远远的,又把他们的冠冕放在宝座前,说:‘我们的主,我们的上帝,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4](49-11)他们还在上帝面前说:“昔在、今在的主上帝——全能者啊,我们感谢你!因你执掌大权作王了。”[4](1117)他们这样说的时候,“第七位天使吹号,天上就有大声音说: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4](1115)同时,这正是上帝审判死人、“败坏那些败坏世界之人的时候”[4](1118),也是上帝的仆人众先知和众圣徒得赏赐的时候。

    ()上帝的审判

    《启示录》言说到上帝的全能性的时候,还意味着:上帝是在未来必然实施审判的主。

    《旧约》中“审判”这个语词,本身就具有“统治”或“统治者”(如约书亚之后统治以色列的“士师”)的含义。“凡是在《旧约》称上帝为审判者的地方,往往都是指他作为宇宙的统治者的终极的主权,而不只是期待中的他作为道德裁判者的角色。”[3](P.63)《诗篇》9610-13节,正是在“审判”一词具有的丰富的意义上,描绘出上帝作为审判世界与万民之王的公义形象。《新约》使用的动词“审判”,希腊语为кρνω,有分别、区分、选择、判断、评价、评估、决定、考察、宣判、谴责等涵义。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新约》不仅仅是在法律或者准法律的意义上用“审判”一词,它还具有考虑、赞同、择取等意义。不过,《新约》贯穿着这样一种思想,即惟有上帝才有权宣布实施对人类的审判,惟有上帝才是能够拯救人与毁灭人的立法者、审判者[4](412),惟有上帝才具有判断的权利或知识[4](815-16)。换言之,所有的人,都必在要审判活人死人的基督面前交账④。

    正因为上帝的审判是指向未来的,所以,上帝的公义,属于一种在终末论意义上的正义观[5],一种在时间之中以未来的时段为最终决定因素的正义观。上帝差遣他的儿子降世,不是为了审判世人,乃是要让世人因他得救[4](317)。在耶稣看来,如果一个人在今生拒绝耶稣为拯救的门径,他在将来就会面临耶稣话语的审判。为此,耶稣在受死前向会众宣告:“若有人听见我的话不遵守,我不审判他。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人,乃是要拯救世人。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那道在末日要审判他。因为,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惟有差我来的父已经给我命令,叫我说什么,讲什么。”⑤[4](1247-49)这样,我们便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启示录》这部主要关于历史终结的预言书中,才出现了主上帝为全能者的审判异象。

    按照《新约》,上帝把审判人的权柄交与基督[4](约:2227)。基督在未来要实施的审判包括:(1)信徒的审判:七年大灾难前基督在空中显现的时候,在基督里死去的信徒复活、活着的信徒被提、在基督台前受审判⑥;(2)七年大灾难后、千禧年前,基督坐在宝座上降临于地,审判活着的(得救与未得救的)万民⑦;(3)末日审判:千禧年后、新天新地诞生之前,基督在白色大宝座前对死而复活的恶人的审判[4](2011-15;约528-29)。这时,上帝所有的敌人都会被扔进火湖里,这就是第二次的死[4](218)。保罗如此描绘:“再后,末期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上帝。因为基督必要作王,等上帝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因为经上说:‘上帝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说万物都服了他,明显那叫万物服他的,不在其内了。万物既服了他,那时子也要自己服那叫万物服他的,叫上帝在万物之上,为万物之主。”[4](林前1524-28)

    《启示录》在说到主上帝作为全能者⑧的时候,总是和他的公义的审判联系在一起⑨。基督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4](1916),“昔在、今在的圣者”[4](165)。对于人与上帝的关系而言,他的审判公义,意味着借着永生的耶稣基督,人成为人、上帝成为上帝;凡是把人当作神来崇拜的或被崇拜的都是不义的。人需要说:“哈利路亚!”(赞美耶和华)把“救恩、荣耀、权能”[4](191)归于上帝,“因为他的审判是真实公义的。他审判了那大淫妇,那以淫乱败坏了世界的;并且为他的仆人向淫妇伸了流血的冤。”[4](192)⑩如果注意197-8节大淫妇是和羔羊的新妇形成的对比,那么,大淫妇隶属于撒旦,指巴比伦的宗教体系。“在《圣经》里,当以比喻的方式使用淫乱和奸淫的时候,通常指宗教上的背教和对上帝的不忠[4](121;耶39;结1614-1832;雅44),也指那宣称事奉上帝但实际上崇拜、事奉其他诸神的人。”[7]上帝的这种审判,正是他的神性的彰显。对于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他的公义的审判意味着:耶稣“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4](2212;罗26)各人都照所行的受审判[4](2013),“不义的,叫他仍旧不义;污秽的,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4](2211)凡流圣徒与先知血的,当领受血喝[4](166)。“因为主、我们全能的上帝作王了!”[4](196)约翰借着一大群人的口如是说。

    二、再来的基督耶稣

    除了上帝通过基督的审判事件外,《启示录》还预言了基督的再来事件。我们在上面正义逻辑中已经讨论了审判事件,基督的再来属于约翰基督论的信仰逻辑范畴。从早期教会的福音认信显明:它们信仰耶稣再来的应许。彼得站在所罗门廊下,向以色列百姓说到上帝曾经藉先知的口预言基督将要受害、复活,又教训他们:“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主也必差遣所预定给你们的基督耶稣降临。天必留他,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上帝从创世以来、藉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4](319-21)其实,信仰基督的再来,不仅是早期教会的信仰,而且是今日每个基督徒的信仰。基督徒在领受圣餐的时候,除了纪念基督的死之外,还要记起他再来的应许[4](林前1123-26)。基督徒所生活的世代,正是处于基督的第一次来临与第二次来临之间的末世。

    ()基督论的再来教义

    在希腊语里,和耶稣的再来(Jesus' second coming)相关的语词为πаρoυσа(复临)。这个词,指某人身体的“在场(presence)”或“来到(coming)”。它既强调“在那里”的思想,又着重于“已经来到”的观念。有时,在某种专业的意义上,它用于某位官员的访问或高官的到来。[3](P.65)自从耶稣升天后,基督徒相信:他会亲自再来,他与他们的同在将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根本的影响。基督再来,是上帝在基督的救赎计划中的一个核心事件,更是基督能够在将来表明他过去宣称的真实性:他的确是来自于上帝的那一位。“保守的《圣经》解释者们,几乎普遍承认这是一个未来的事件,正如在历代教会史上正统的信条所指出的那样。恰如基督的第一次来临是字面的,并在历史上实现了,基督在未来的第二次来临也如此,将在同样字面的涵义上得到实现。”[8]

    基督徒从预表论的角度,把《旧约》的一些关于以色列盼望弥赛亚来临的经文,理解为基督在未来的复临,又将基督的复临和他的公义的审判关联起来。因为,基督的再来和审判,都属于基督论的终末论的核心事件。这样的经文,例如:“人在列邦中要说:耶和华作王!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他要按公正审判众民。愿天欢喜,愿地快乐!愿海和其中所充满的澎湃!愿田和其中所有的都欢乐!那时,林中的树木都要在耶和华面前欢呼。因为他来了,他来要审判全地。他要按公义审判世界,按他的信实审判万民。”(11)耶稣和《新约》的使徒们,继承了这种把他的再来和审判相关联起来的言说(12)。基督的复临,属于耶稣自己的圣言的一部分[4](1928)。耶稣和门徒之间的“橄榄山对话”之中,“复临”这个语词出现了四次(13),这一段的重点在于:直到耶稣再来之前,基督徒应当警醒、委身于事奉不在场的基督,所以耶稣解释说他会突然地、意外地降临[4](12401724-37)[3](P.65)除了耶稣对自己的再来的自觉外,基督的再来还成为早期教会的认信和传言:耶稣“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4](111)雅各引用《阿摩司书》91112节,讲到耶稣会再来、使凡是称为他名下的外邦人都寻求耶稣的预言[4](1516-18)。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的时候,“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4](11;赛5920)(14)保罗铭记耶和华对以色列在末世全家得救的这种应许。他用耶稣再来的应许,鼓励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坚固自己成为圣洁,以便将来领受他再来的时候的喜乐[4](帖前313219)(14)他对他们说:“上帝既是公义的,就必将患难报应那加患难给你们的人。”[4](帖后16)在保罗心里,耶稣在空中的显现,就是他的再来事件的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他才写下后面这段让基督徒在面对生离死别时得安慰的话:“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我们现在照耶稣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上帝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4](帖前413-18)当然,从这段话里,我们也能够看到保罗的短时段的终末论,即他急切盼望耶稣会很快再来。尽管如此,保罗还是提醒历代的信徒,要学习辨明基督再来前的征兆——敌基督(“大罪人”、“不法的人”、“沉沦之子”)的显露。帖撒罗尼迦教会中,有人误解他的第一封书信,传讲耶稣已经到来的讯息,保罗明确否定这种说法[4](帖后21-12)

    总而言之,《新约》的作者们,在言说到基督再来的时候,都强调这个终末论事件对于信徒的影响。在基督再来时,基督徒会变形,分享他复活的荣耀。基督的再来,成为早期基督徒忍受患难的感性心理动力。说它是感性的,因为基督的再来将是一个形象地发生的事件;说它是心理的,因为基督的再来现在还是基督徒心中的盼望。

    ()再来的终末论理解

    在《旧约》里,相当于“end”或“ends”有很多不同的希伯来语词,最常见的是qāah(s下面加点)Kālah,前者意思为“砍出”,即某个事物被砍出时的末端;后者强调一个过程的完结。它们既用来表达距离如“地极”[4](3317),又用于表达人的生命的寿数如“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4](394),同时用于表达时间本身。《新约》希腊语中,表示终结、末世的有动词teleō和名词telos。在《新约》关于终末论的段落,它强调过程的结局,其中渗透着对上帝全部目的的成就。“他(耶稣基督)也必坚固你们到底,叫你们在我们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4](林前18)这个宇宙,正在按照上帝的意向走向终结,也许我们恰好处于历史的最后阶段。[3](P.246-7)同样,《旧约》希伯来语表示“世代”的词,为lām,指一个人的生命时段。但是,上帝却有无限的“生命时间”,虽然任何个体都不能直接经历遥远的过去与未来,但“他现在与我们同在,他过去总是存在,他将来总是存在。因为人类能够借助信仰同上帝发生关联,每一代人都能够找到安全。这种安全,不是植根于现在的种种环境,而是植根于‘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4](138)都始终如一的那一位的种种应许。”(15)《新约》里表示世代的词为aiōn(age),大约出现了120次,指一段不确定的绵延的时段。按照《圣经》关于历史的潜在的观念,它意味着:时间和种种事件,在一个个连续不断的世代里涌向上帝预定的顶点(16)。其中,上帝不仅创造了物理世界,而且形成了历史的进程[4](12113)

    在《圣经》里面,终末论是对上帝的公义与慈爱的本性的显现,是对上帝的主权的彰显。上帝创造了时间的开始,也设定了时间的终结;上帝创造了世界,也预定了世界的终结。时间的每一极——开始与终结——属于受造物的本质方面。上帝是“永世的君王”[4](提前117),是时间之主宰。“正如在关于天堂的概念中是通过空间范畴想象上帝的超验那样,在世界末日的概念中,则是通过时间的范畴想象出上帝的超验观念。然而,这不单是如上述的超验观念,而且还是上帝的超验的重要性的观念。上帝永远不可能呈现为一种为人熟知的现象,他总是未来的,即总是隐身于不可知的未来之中的上帝。终末论的教理以未来的角度审视现在,它告诉人们,这个现存的世界,自然和历史的世界,我们在其中生活并实施我们计划的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面对着永恒,它最终是空虚的和不真实的。”[9]上帝的超验性意味着:上帝就是上帝,这表现在他对时间与空间的超越上。但是,如果上帝只是上帝,那么,人就不可能认识他、亲近他。他对于人而言,就可能成为一个神秘的幽灵。所以,终末论的上帝,同时又是和历史上的耶稣基督相关联的上帝。在这种意义上,上帝不只是上帝,上帝还成为人,成为历史上的耶稣基督。超验的上帝,也是内在于人的存在的上帝。于是,耶稣基督的第一次来临(上帝之言成为肉身)和第二次来临,其间的时段,就形成了末世的时段。对于现在的基督徒而言,耶稣的第一次来临发生在过去,他的第二次来临将会发生在未来。因此,关于上帝的终末论理解,正是立足于现在、涉及到时间的过去、现在、将来三重维度。

    《启示录》对于再来的终末论言说,主要涉及时间中未来的维度,而且是一种意象性的预言。从上帝说自己是时间中永在的全能者到他应许:“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4](2212-13)从约翰看到基督驾着云彩降临[4](17),到他骑着白马按公义审判争战[4](1911-16)的最后得胜;从基督承诺推雅推喇教会中得胜而持守他的命令直等到他来赐给他权柄制伏列国[4](225-28),到他答应撒狄教会中“得胜的,我要叫他在我上帝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从那里出去。我又要将我上帝的名和我上帝城的名(这城就是从天上、从我上帝那里降下来的新耶路撒冷),并我的新名,都写在他上面。”[4](312)最后,耶稣基督一再说他必快来(17),而且他会像贼一样、突然地介入人类的历史。这些神言的启示,带有意象性的短时段的终末论特征。因为,早期的基督徒相信:基督将很快再来,他“是明亮的晨星。”[4](226)不过,他们的信仰正如潘能伯格所说的那样,“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启示的这种真理,依赖于上帝之国未来的实际介入,我们今天以它的来临为前提坚持并宣讲它。上帝之国的来临,是耶稣讯息的基础;没有这种未来的到来,它就丧失了它的基础。的确,上帝之国的未来,伴随它的权能改变他们在地上的生活,由于耶稣的工作已经存在于那些相信他和他的讯息的人之中。它一度显明在耶稣的复活事件中。但是,我们是否正确地描述了当时发生的一切,这依然取决于将要发生的事情:在其全部权能与荣耀中上帝统治的来临。”[10]

    注释:

    ①创171283-43511;出63

    1848111715316714196152122

    ③约2476830820171

    ④彼前45;徒1731;提后418;来10301223134

    ⑤据中希英逐字对照《新约·圣经》翻译.台北:浸宣出版社,1991年。

    ⑥林后510;罗1410-13;林前311-15;太1236-37

    ⑦太2531-40;启79-17;帖后17-10;启204

    ⑧启161421221915

    ⑨启1531671911

    ⑩《圣经》新译本《新约全书》,香港:天道书楼,1994,460.

    (11)9610-13,又见诗110;赛96-7;结3715-28;但244-45;亚210-12141-9

    (12)181-8;雅57-10;犹14-15

    (13)243273739;又见可 1326;路2127

    (14)约翰、雅各也有类似的鼓励基督徒的话:“小子们哪,你们要住在主里面。这样,他若显现,我们就可以坦然无惧;当他来的时候,在他面前也不至于惭愧。”(约壹228)“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们也当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57-8;又见彼后38-14)

    (15)Ibid.p.28.

    (16)13392820;林前1011;来926

    (17)3112271220,又见225165

  【参考文献】

    [1]查常平.启示录的象征语言与永恒时间观[J].宗教学研究,2007(4).

    [2]查常平.新约文本的基督论[J].宗教学研究,2009(2).

    [3]See Lawrence O. Richards, Zondervan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Bible Words,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1, pp. 33-34.

    [4]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Z].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1989.

    [5]See Cleon L. Rogers Jr. & Cleon L. Rogers, The New Linguistic and Exegetical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8,612.

    [6]See Rudolf Bultmann,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lated by Kendrick Grobel,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1, vol. 1, p. 273.

    [7]See The Full Life Study Bible-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General Editor: Donald C. Stamps,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2, p. 2028, Rev. n. 17:1.

    [8]See John F. Walvoord, Roy B. Zuck,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bosed on th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Colorado Springs: Chariot Victor Publishing, 1983, p. 976.

    [9]布尔特曼等.生存神学与末世论[M].李哲汇,朱雁冰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10.

    [10]See Wolfhart Pannenberg, Systematic Theology, Volume 3,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8,p. 531.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