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分支学科>>宗教学

【张思齐】三一学说的印度来源和《财宝》的文本评点

在印度思想中蕴含着基督教因子。三位一体学说是基督教神学思想中最根本的学说之一。基督教派别众多,教义亦各有差别,但是三位一体的教义却是各教派共同认可的。近两千年来,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新教三大流派,均恪守公元325年的尼西亚会议和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制定的“三位一体”信条,并认为它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信念。在基督教看来,不能认信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三位一体,就不是持守基督教的信仰。毋庸讳言,基督教神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但是三位一体学说的形成本身却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这一过程,发掘其思想来源,无疑会极大地增进我们对于基督宗教的理解,进而全面地理解世界文化,建设人类文明美好的未来。在基督教神学中,三位一体学说以深奥著称。它被认为是基督教最大的奥秘之一。历代的宗教神学家都对它进行过严肃的思考。虽然印度不是基督教的发源地,但是基督教很早就传入印度了。公元3世纪,叙利亚的聂斯托利派传教士托马斯最早把基督教传入印度的卡拉拉邦。唐朝贞观九年(635)传到中国长安的基督教的一支称为景教,而景教也就聂斯托利派。传教士托马斯就是《圣经》上的重要人物多马。《新约》次经之一的《多马行传》成书于三世纪初,它记述了使徒多马受耶稣派遣赴印度传教的事迹。多马在实行了一系列神迹奇事之后殉教于印度。传播与接受构成了双向的文化交流,实践证明,接受的一方必须具有某些与传播一方相似的文化因子,方能成功地实现传播。从逻辑上说,印度的情况也不应例外。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伟大的印度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印度是否对基督宗教的三位一体学说做出过什么贡献呢?答案是肯定的。

材料之一 英国小说家和散文家E. M.福斯特在《印度之行》(1924)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上帝就是爱,这是印度的最终信息么?”①在印度的本土思想中具有大量的关于人类之爱的论述。从古代的吠陀文献到圣雄甘地的演讲和文章,爱的呼唤比比皆是。这与基督宗教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印度民族众多,但是所有的印度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笃信宗教。在印度人看来,不信神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无信仰,便与吃了睡、睡了吃的动物没什么两样。人的种种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其最高目的应该是走向神的。人只有把他所作的一切都当作对神的奉献才能获得最终的解脱,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的核心是爱。爱是联系神圣的三位的精神纽带。三位一体表明,上帝的内在生命是爱的团契生命,它由三个独特的位格通过动与静、施与受的内在交流关系而构成。虽然《圣经》提及印度的地方不多,不过还是有的,请看:

材料之二 《创世记》211-12的记载:“第一道河叫彼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创世记》以神话的方式反映了人类早期历史的三个时代。上帝创造宇宙和人类的时期大致对应于史前时代。这与中国传说中的女娲抟土造人相近。人类犯罪和原始福音产生的时期大致对应于石器时代。前者与中国的山顶洞人时代相近,后者与中国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相近。人类从事各种发明时期大致对应于原始时期。那时人类发明了陶器、铜器,从事狩猎、畜牧和农业。这与中国三皇五帝的传说中的记载相似。圣经学界不少学者认为,彼逊河(Pishon)就是印度河,哈腓拉(Havilah)就是印度。该地曾经被波斯王大利乌(Darius,今译:大流士)征服,成为波斯帝国东部的一部分。在古希腊时期,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也到过印度。值得注意的是,经文说印度是一个富于金银财宝的国家。

材料之三 《以斯帖记》11的记载:“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到古实。”这里明确地提及印度。这里所说的印度,指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那一部分,即旁遮普,也包括信德等地。亚哈随鲁(Ahasuerus)为波斯国王,即薛西斯一世(Xerxes I)。波斯为古代西亚版图最大的帝国,东达印度河流域,南迄尼罗河上游。古实,广义地说包括埃及以南、上尼罗河流域的广泛地区。狭义地说,古实也指尼罗河第二、第四瀑布之间的地区,相当于今日的北苏丹。古代印度的这种历史存在,使她担当起了东西文化交流的伟大使命。

材料之四 福音书对耶稣的记载,从12岁至30岁之间是个空白。当代学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段空白。“耶稣十二岁后被一个印度王子带到了印度,在一所寺院中成为弟子,潜心研究《摩奴法典》和《吠陀》,深入思考真谛、智慧、权力、悟性、信念和人的含义。他回答问题敏锐,常使师傅们惊讶不已,其间曾因公开批评教义而触怒婆罗门教长。他还越过喜马拉雅山,来到西藏,在拉萨的一座寺院中研究有关古代智慧的手稿。三十岁前耶稣回巴勒斯坦传道,最后被罗马巡抚彼拉多钉上十字架,但他却未死去,肉体也未升天,而是养好伤后又回到印度,并且高龄长寿,最后死在斯利那加城。该城至今有耶稣的陵墓,碑文为‘先知约兹·亚萨夫之幕’。墓室的后右角有死者的脚印,脚趾下方有明显的被钉的伤疤。”[1]这一则材料,虽然近乎传说,尤其是印度的耶稣之墓,颇有仿制文化古迹之嫌,但是却有文化交流史上的符号学意义。它至少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印度的思想中含有与基督教相同或相近的某些因子。

一、用于比较研究的一方:《尼西亚信经》

墨子说:“异类不比,说在量。”[2]204墨子认为,不同的事物不能比较推论,其原因在于衡量的标准不同。他还举例说:“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爵、亲、行、贾四者孰贵?”[2]204空间(木头的体积)与时间(黑夜的长短)之间不能比较长短,智慧与粮食之间不能比较多少,爵位、亲属、操行、物价之间不能比较贵贱。这里所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比较文学研究所必须的可比性。将没有可比性的东西放在一起,不是比较,充其量只是比附而已。当然,比附也并非完全无益,它是人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初级阶段。比附也能够让人们扩大视野,看见相关的事物,进而激发人们去深刻地认识事物。通过认识相关的事物,也能够达到认识研究对象本身的目的。但是,比附还不能见出事物的本质和联系。要走出比附,进而进入比较,就得寻找一些基本点。这些基本点之间有的具有统一性,有些具有相似性,有些甚至具有恰恰相反的性质。将这些基本点排列起来,找出它们的之间的联系,琢磨这些联系的原因,解释它们的关系,并进一步推论到广大纷繁的现象上。一组这样的基本点就构成了可比性。可比性本身是一个历史地发展着的范畴。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可比性也日益得到更多的发掘。有许多人从前认为缺乏可比性的事物,随着科学的发达,新理论的提出,视觉的转换,也会成为可比的事物。比较可以在多方之间进行,但通常是在两方之间进行,因为多方也可以按照它们的性质之相似或相反而区分为两方。两方之间的比较便于操作,可以把比较进行得深入一些,展开得广阔一些。在本研究中,可比性是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学说。比较在两方中进行,其中的一方就是《尼西亚信经》。

公元325年的尼西亚会议制定的信经原本现已无存,今本信经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在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上宣布的,故其确切名称为《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Nicene Constantinople Creed),简称《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尼西亚信经》的权威文本是拉丁文。《尼西亚信经》的英文译本在英语世界广泛使用。《尼西亚信经》有两种中文译本,分别用于中国基督教的新教教会和天主教教会。《尼西亚信经》的语体文译本,是中国基督教的新教教会所使用的文本。不过,须注意括号内的词语为西方教会所添加,它反映出东西方教会在教义上的细微差别。《尼西亚信经》的文言文译本,是中国基督教的天主教会使用的文本,称为《公斯当会信要经》。不过,须注意括号内的词语为教会对教徒的动作要求,不属于文本本身。公斯当,君士坦丁堡的旧译。兴,起立,与跪相对。这个“兴”字,仅出现在文言文本之中,是中国天主教礼仪严谨的证明。亚孟,阿们的旧译。《尼西亚信经》一共18句。为方便学人,下面以四种文本合参的方式列出《尼西亚信经》,分别为拉丁文、英文、汉语语体文和文言文。

1. Credo in unum Deum, patrem omnipotentem factorem coeli et terrrae, visibilium omnium et invisibilium./I believe in one God, the Father Almighty, Maker of heaven and earth, of all things visible and invisible.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并造有形无形万物的主。/(众立诵)我信向惟一天主全能父。作成天地。与诸有形无形之物者。

2. Et in unum Dominum Jesum Christum, Filum Dei unigenitum./And in one Lord Jesus Christ, the only-begotten Son of God.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又信向惟一主耶稣基斯督天主之独子。

3. Et ex Patre natum ante omnia saecula./And born of the Father before all ages.在万世之前,为父所生/于诸世之前。自父而生。

4. Deum de Deo, lumen de lumine, Deum verum de Deo vero./God of God, light of light, true God of true God.从神出来的神,从光出来的光,从真神出来的真神;/即由天主之天主。由光之光。由真天主之真天主。

5. Genitum, non factum, consubstantialem Patri: per quem omnia facta sunt./Begotten, not made, consubstantial with the Father: by whom all things were made.受生的、不是被造的;与父一体的;万物都是借着主受造;/受生而非受造。与父同一体。万物所以得成者。

6. Qui propter nos homines, et propter nostram salutem descendit de coelis.*/Who for us men, and for our salvation descended from heaven.*(Here all knelt down)主要为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其为吾人。/且为救我等。从天降来。()

7. Et incarnates est de Spiritu Sancto ex Maria Virgine: ET HOMO FACTUS EST./And was incarnate by the Holy Ghost of the Virgin MaryAND WAS MADE MAN.由圣灵感孕于童贞女马利亚,取着肉身,并成为人;/乃因圣神。取肉于童贞玛利亚而成人

8. Cru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 Was crucified also for us: suffered under Pontius Pilate and was buried.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十字架;被害,埋葬;/()又为我等。于般爵比辣多居官时。被钉十字架。服苦行而瘗。

9. Et resurrexit tertia die, secundum Scripturas./And the third day he rose again, according to the Scriptures.照圣经第三日复活。/第三日。应经典而复活。

10. Et ascendit in coelum: sedet ad dexteram Patris./And ascended into heaven: sitteth at the right hand of the Father.升天,坐在父的右边;/又升天坐于父之右。

11. Et iterum venturus est cum Gloria, judicare vivos et mortuos: cujus regni non erit finis./And again he shall come with glory, to judge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of whose kingdom there shall be no end.将来必有大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无穷无尽。/日后必赫荣复来。审判生死。其国即无终矣。

12. Et in Spiritum Sanctum, Dominum et vivificantem: qui ex Patre Filioque procedit./And in the Holy Ghost, the Lord and life-giver; who proceedeth from the Father and the Son.(我信)圣灵,为主,并赐生命的根源,从父(和子)出来的。/又信向圣神。乃主乃施活。其自父子而发。

13. Qui cum Patre et Filio simul adoratur et conglorificatur: qui locutus est per prophetas./Who together with the Father and the Son is adored and conglorified: who spake by the prophets.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荣;曾借着先知传言。/偕父子。合并钦崇荣辉。昔以历先知而谕。

14. Et unam, sanctam, Catholicam et Apostilicam Ecclesiam./And one, holy, Catholic and Apostolic Church.(我信)独一圣而公之教会,众使徒所传者。我信惟一。/乃圣乃公。乃使徒之会。

15. Confiteor unum baptisma in remissionem peccatorum./I confess one baptism for the remission of sins./我信为赦罪设立的独一洗礼。/我认惟一洗。以得罪之赦。

16. Et exspecto resurrectionem mortuorum./And I expect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我指望死人复活。/我望诸死之复活。

17. Et vitam venturi saeculi./And the life of the world to come.并来世的生命。/及来世之常生。

18. Amen. Amen./阿们。/亚孟。

至于所依据的文本,拉丁文和英文文本据《罗马弥撒书》(The Roman Missal)。②其中有一些特殊的符号,乃是指示信徒在诵经的时候须配以适当的动作,用大写字母的单词则表示特别的强调。语体文据《圣经百科辞典》。[3]文言文据《圣教经课》。[4]由于拉丁文本为权威译本,因此英文译本与之切合得天衣无缝,并且在一些单词上使用了较为文雅的古体词(archaic words),具有诗歌的韵味和优美。语体文译本的标点符号,本来不够明晰,在多处使用了分号,笔者作了适当改动,以期与拉丁文本相符。至于文言文本,采用的是断句法,用圈表示断句之处。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标点。中国人阅读古书时,多用此法。由于它极为明确,句式短小,引用方便,则予以保留。

二、用于比较研究的另一方:《财宝》

我们首先考察与文本相关的几个问题。我们经常说的“比较”来源于拉丁文动词comparo,意思是把相同的事物(par)放在一起(com),引申为作为等同物而放在一起(bring together as equals)、联系(connect)、配对(pair)、匹配(match)、连接(unite)、联合(join)、比较(compare)。③这也就是清王夫之所说的“比类相关”。宋·张载《正蒙·动物》:“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5]127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同或相异、弯曲或伸展,终结或开始,那么即使有人把它们叫做事物它们也不是对我们有什么用处的事物。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动物篇》:“凡物,非相类则相反。《易》之为象,《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之相错,余卦二十八象之相综,物象备矣。错者,同异也;综者,屈伸也。万物之成,以错综而成用。或同者,如金烁而肖水,木灰而肖土之类;或异者,如水之寒、火之热、鸟之飞、鱼之潜之类。或屈而鬼,或伸而神,或屈而小,或伸而大,或始同而终异,或始异而终同,比类相观,乃知此物所以成彼物之利。金得火而成器,木受钻而生火,惟于天下之物知之明,而合之,离之,消之,长之,乃成物用。不然,物各自物,而非我所得用,非物矣。”[5]127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对象,通过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他列举了许多例子,都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在欧洲中世纪的拉丁文文献中有一些来源于印度的故事,其中含有某些基督教的思想因素。20039月至20043月,笔者在哈佛大学东亚系研修。其间,除了听课,大部分时间均用于抄录和翻译拉丁文的文献。在查尔斯·亨利·比松编辑的《中世纪拉丁文读本:散文与诗歌文选》中,我读到了明确地标注来源于印度的拉丁文长篇故事,即第42号文献《财宝》,④其中隐含着丰富的基督宗教三位一体的思想因素。该读本收录中世纪拉丁文文献两百篇。由于有的标题之下实际上为一组相关文献,实际收录的篇数不止两百篇。这些文献,绝大部分都有拉丁文标题,《财宝》却无拉丁文标题,而由编者根据内容拟了一个英文标题(The Treasure)。这里透漏了一个信息,这篇文献含有较多的加工因素,它可能是由几个类似的故事拼合而成。据编者附记,《财宝》选自《多罗帕托斯,或国王和7个贤人的故事》(Dolopathos sive de rege et septem sapientibus)一书,此书由老森林的约翰内斯(Joannes of Alta Silva)所编。约翰内斯的生平,史无记载,只知道他生活在公元1200年前后。约翰内斯申明,他编这本故事书,根据的是口传传统。13世纪属于中世纪后期,7个贤人的故事十分流行。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个故事来源于印度。我们知道,印度是故事大国,世界各国的故事许多都可以溯源到印度。大多数印度故事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属于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尽管这些故事被编辑成书的时间要晚一些。时至今日《财宝》尚存8个文本,见《信德诗人之书》(Book of Sindibad)。在西方,《多罗帕托斯》有两个文本,而《七个贤人的故事》至少有40个文本,实际上在每一种欧洲语言里都有《七个贤人的故事》,只是细节略有差别而已。有趣的是,在《多罗帕托斯》中,教师信德诗人换了个名字,被替换成了罗马大诗人维吉尔了。因为在欧洲从很早的时候起,维吉尔就被认为是拥抱一切知识的大学者。这反映了一个现象,人们竭尽全力从维吉尔著作的各种注疏中发掘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尤其在比喻的意义上作了尽情的发挥。人们相信,只要具备了维吉尔的知识就可以获得同样的权力。作为一名依附罗马帝国第一代皇帝屋大维的宫廷诗人,维吉尔拥有大量的土地,数处豪华的住宅,以及大量的奴隶。维吉尔后来还成了那不勒斯等地的保护神。由于《七个贤人的故事》和维吉尔的故事编在一起,所以前者受到许多置换或变容也就不奇怪了。这是文化移植中常见的现象。所以把Sindibd译为信德诗人,因为Sindibd并不是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水手辛巴德(Sindbad,或Sinbad)SindSindi中的字母d应该是dh,由于欧洲主要语言中没有顶音,故发音时用d代替。梵文中并没有bd这样的单词。Bd中的是长音,估计为英文bard(法文:barde,德文:Barde)的近似发音,意为行吟诗人、流浪乐人、作者、诗人。因此,我将Sindibd译为信德诗人。SindSindi作为地名,在今巴基斯坦有信德省。作为河流的名称,历史上称为信度河、辛头河、印度斯河等,就是印度河。因此,信德诗人,也就是印度诗人。《七个贤人的故事》就是这位“信德诗人”的作品。由于《财宝》是《七个贤人的故事》中的一篇,所以《财宝》的作者就是这位“信德诗人”或印度诗人了。

问题在于,为什么《财宝》的作者不径直称为印度诗人,而称之为信德诗人呢?这是因为信德古时候属于印度而且又是印度的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在哪里呢?特殊之处就在于信德是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征服过的那一片古老印度的广袤的土地。这是一个富于史前文化遗存的地区。从基督纪元开始就经常有入侵者跨过这一带。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曾入侵这里。亚历山大大帝为什么要入侵这里呢?据说是受到希腊人探究精神的激励。西方有句名言:“未知的一切都是宏伟的。”(Omne ignotum pro magnificio.)至于未知的宝物,那就更令人神往了。《中世纪拉丁文读本:散文与诗歌文选》的第一号文献《印度的奇异》(The Wonders of India)系《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致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信》(Alexandri Macedonis ad Aristotelem magistrum suum)的一段摘录。此信为众多的亚历山大传奇中的一篇,对印度的财宝有详尽的描绘:“七月里我们脱离了大部队而来到了印度的法喜斯河流域,在那里我们以极大的速度战胜了印度人的国王,并且我们大家都通过许多财富而成了富人。正如老是保持在记忆中的那样,我所见的正如我要写的,他的军队数量庞大,其中有步兵,14 800辆二轮战车均配有大镰刀,并由400头大象。大象都驮着塔楼,塔楼里站着武装好了的人,随时准备战斗。我们占领了印度国王的国家及其房子。那幢房子有400根圆柱,圆柱是黄金做的并披着金头巾。那房子的墙壁也用金箔覆盖着。金箔很厚,像人的手指头那么厚。我还在那些金箔上切开了好几处。也有黄金做的葡萄园,葡萄悬挂在圆柱之间,叶子是金的,枝条用水晶做成,中间缀有火红的宝石和绿宝石,而所有的房间都是用我们称为珍珠的那种宝石装饰起来的,还有大而圆润的珍珠与红宝石。还有用白色象牙做的门,还有那些天花板。这就是天花板啦,它用叫做乌檀的木料做成。这是一种黑色的树木。生长在印度和埃塞俄比亚。而拱门是用柏树的木材做的。在这些房间的外边,安放着用黄金做成的雕像。而在那里面有金色的悬铃木。在它们中间有许多种类的小鸟,五彩缤纷。还有包金的马蹄和鸟喙。而在耳垂上挂着珍珠和大珍珠。我们还发现了许多用宝石、水晶乃至黄金做的容器,也有一些小容器是白银做的。”⑤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说印度是一个富于财宝的国家。这一点既可以印证佛经中关于金银财宝珍珠玛瑙的大量记载,也有助于本文下面的研究。

然而,这位信德诗人虽然不是水手辛巴德,他却与阿拉伯世界有联系,准确地说,他是一位介于基督教世界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人物,而印度正好是联系这两大世界的桥梁。这位信德诗人是一位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的身份可以从7个贤人那里得到说明。7个贤人(Seven Sages)究竟是谁?单看英文,容易迷惑,因为西方文献中有好几种关于7个贤人的记载。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讲古代希腊有七贤(Seven Sages,或Seven Wise Men),他们是梭伦(Solon)、泰勒斯(Thales)、庇塔库斯(Pittacus)、彼亚斯(Bias)、喀隆(Chilon)、克莱俄布卢(Cleobulus)、佩里安德(Periander)。所谓贤人,按希腊人的理解,指熟谙日常事务,能做出健全的判断,聪明,具有实践的智慧的人。希腊七贤属于米利都学派,生活在公元前七至六世纪。[6]显然,他们不是《七个贤人的故事》中的7个贤人,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离维吉尔(公元前70-19)太遥远,也不具有什么宗教意味,无法将这8个人的故事编纂在一起。那么这7个贤人是谁呢?应该是早期基督教的“以弗所长眠七圣贤”(The Seven Sleepers of Ephesus,或Seven Sleepers)。根据传说,他们是以弗所的7个信仰基督教的青年,即康斯坦提乌斯(Constantius)、第奥尼修斯(Dionysius)、约翰内斯(Joannes)、马克西米阿努斯(Maximianus)、马勒库斯(Malchus)、马丁尼阿努斯(Martinianus)、塞拉皮昂(Serapion)。公元250年罗马帝国皇帝德修斯(Decius235-251在位)迫害基督教徒的时候,他们逃到了克里昂山(Mt Celion)的洞穴中避难。洞口后来被封闭,他们在洞中神奇地昏睡,这一睡就是两百年。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在位期间(408-450),洞穴又被打开,他们才醒来。中国传说云:“大睡三千年,小睡八百春。”虽然他们的睡眠还没有这样长,也是够可以的啦!事过境迁,人们对这7个圣贤的长眠感到纳闷,于是他们就介绍了自己所经历的种种事情,然后安然死去。狄奥多西命令将他们的遗体厚葬,任人崇拜,并将因信仰基督复活而受迫害的各位主教一律赦免。这个传说的意义在于证明复活的教义,因此在中世纪基督教世界广泛流传。由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同属于所谓亚伯拉罕宗教(Abraham religion),具有渊源关系,也信仰复活,因此这个传说不仅在伊斯兰世界广泛流传,而且被写进了《古兰经》。伊斯兰教称这7个贤人为“七眠子”,又称为“山洞人”,因为《古兰经》第18章《山洞》为描写这7个贤人之事迹的专章。这一章的记载,情节更为丰富,增添了随同七贤前往山洞的狗的传说,睡的时间也更长,长达三百余年,因此勤劳智慧的中国穆斯林言简意赅地将这个传说归纳为“七人一狗”。这个传说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反映了罗马帝国皇帝德修斯迫害小亚细亚基督教徒的情况。这个传说的神学价值在于死人复活的教义,正如《山洞》1821写道:“我就这样让人发现他们,使他们知道安拉的诺言确凿有据,也知道复生日无可怀疑。当时,他们为这件事彼此争议,他们说:‘你们在那里筑起一道墙壁!’主对他们深察洞悉,他们的主事人说:‘我们必定把一座礼拜寺建在他们那里。[7]其实,对小亚细亚人民信仰基督教的趋势,维吉尔早就有所预言。还在基督教确立以前,他就在著名诗篇《牧歌》之4(Eclogue IV)中预言式地谈到了基督教信仰。在这首诗作于公元前40年,长达63行。在诗篇中,除了大量的景色描写之外,诗人祝福一个可能成为未来的罗马君主的婴孩之诞生。于是许多早期基督徒认为,这个孩子指的就是基督。《惠罗克拉丁文》的编者将这首诗的要义压缩如下:“伟大的时代已经到来,圣子已从天上派下。他具有神的生命,他将见到神,而且他本人也将被神看见。这个小孩将统治世界,父的美德已把和平给予世界了。然而还有少量邪恶保留下来,它们将迫使人类劳苦,并且进行严酷的战争。甚至还有另一些战争,伟大的阿基里斯将被再次派到特洛伊。孩子啊,当漫长的岁月让你长大成人时,就再也没有劳苦再也没有战争了。水手们离开船儿,农夫们抛开耕地,大地本身将为人类准备好一切。奔跑吧,伟大的时代哟!孩子啊,你开始吧!他微笑着与母亲相认,他精神丰盈,他要把功绩告诉人们。”⑥原来,属灵的财宝就在人们的心里,那才是最大的财宝。

三、《财宝》本文与评点

《财宝》这篇故事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财宝》是介于故事与小说之间的样式。它既具备了小说的雏形又具有诗意,对欧洲诗意小说的发展做出过贡献。有感于拉丁文的文献之弥足珍贵,为着研究的需要,并为着方便学人,笔者以尽可能直译的方式将《财宝》译成了中文,适当加了评点。顺次读下去,自可见其微妙。

从前有一位伟大而强有力的国王。在聚集财富方面他有最大的关切,他有一座又高又大的塔楼,里面装满了金、银、宝石和每一种具有极大价值的东西。他有一名士兵,这士兵在许多事情上都被证明是忠诚的,因此国王就把自己的钥匙交给了士兵。于是这军人承担了看守财宝的责任,如此消耗了许多年。由于为辛劳和衰老所消耗,他已经不能够再承受喧哗杂乱烦心之事了。他便坚决地向国王请求,让他保全虚弱之躯连续过几年日子。国王收回了自己的钥匙,允许士兵回到自己的家中,在绕膝的儿子中间安度自己的晚年。国王认为,他的请求是合理的必须的,便忧愁地向他伸出一只大手,同意他走。接过钥匙和宝库之后,国王再次将它交给别人保管。那军人回到家里,便把关心用到了自己和家人的身上。他有许多儿子,其中头生子还把军用皮带也系上了。由于那当父亲的太喜欢大儿子了,便把自己的财富全部展示给他看,并且吩咐他大把花钱,于是他有了花钱大方的名声,并用钱财去获得朋友。他本人也由于父亲的放纵而胡乱地大肆享用各种东西、宝马、武器、衣物、以及其他东西,以极大地彰显他的少年气盛。他还热衷于通过赠送礼品来结交大量朋友,不过那些朋友收下礼物之后又轻易将他放弃。因此在短时间内他便将父亲的钱箱变小了。钱用光之后他回到父亲那里,诉说道,他缺钱花。只是到了那个时候父亲才意识到此事,并且为其行为后悔。他说:“儿子呀,我太喜欢你了!喜欢得发傻。我曾把我所拥有的一切都用来增添你的力量,而你呢,看见自己的缰绳放松了就忘了节制。终于把一切都消耗光了,以至于你给我这当父亲的留下的就只有这座房子了,既然如此,我还能做什么呢?我真的很痛苦,你的名声或名字将在青春的花季中毁灭。从今以后我已没有什么支持你了。目前只剩下一计,不过有诸多危险,那就是你想一睹为快的国王的财宝,它们放在国王的塔楼里。趁着悄悄夜幕,让我们去吧!”听见这话,儿子说:“爸爸,无论危险多大,我都毫不犹豫地与你一起承担。倘若如此,马上就不缺财富了。如果缺钱,我们的名声和光荣便会消失。”于是他俩站起来,趁夜幕而行。他们来到塔楼旁,用铁锤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父亲钻了进去,为如此多的财宝而庆幸。他又钻了出来,将洞堵上,他们将别人的财物搬回家里。那青年再次大方起来,显眼摆阔。以后每当有钱财之需时,他们就去宝库取,搬回来就是了。

○小标题:父子齐心合力,盗窃国王财宝。笔法:平实铺叙,娓娓道来。关键词:头生子。联想:初熟的果子(first fruits)

然而事有凑巧,国王想看宝库。他便召来兵马,进了塔楼。他见大量的宝物被偷,心中充满了愤怒。但他隐忍不发,到一位龙钟老人那里去寻主意。那老人从前是一个最著名的土匪,被国王抓住后挖去了眼睛,不过国王每日都给他提供丰盛的饭菜。此人经常给国王献上妙计良策。由于见多识广,他讲了许多亲历的经验。国王向他叙述了经过,并说已搜查过自己的宫殿了,他希望明白怎样才能找回失窃之物。老人给他出了这样一个主意,他说:“国王啊,如果你想知道究竟是你的卫兵还是别人干了此事,那么你可以命人放一捆青草在塔楼里,然后在草下面点上火。你将塔楼的门锁上,一遍又一遍地绕着转,你就会明白,烟从哪一道墙缝里出来啦!做完此事后,您再到我这里来,就会有办法啦!据此你可以作一切该做的事情。”国王急忙照老人的话去做,命人关闭大门,一声不吭地绕着塔楼转圈儿。你看,由于火的热度,以及绿色木材的潮气之故,浓烟便产生了,直升至整个屋顶,充满了塔楼。烟不由别处而由气孔出。由于洞口只堵了石头,未糊上灰浆,烟就从那里逃逸了出来。

○小标题:国王失财求计,盲翁献上良策。笔法:请益匪首,出乎意外。关键词:丰盛的饭菜。联想:恩典丰盛(abound, abundance)

国王注视此事后,便匆匆回到[瞎眼]老人那里,向老人说了所见之事。老人听后说:“国王啊,你可知道,贼就是从冒烟处搬走你的财宝的。你没有别的办法可逮住他们,他们还会把剩下的东西也搬了去。因为他们不停地干,一直得手,他们会耗光整个宝库的。因此你可以采用我的计策,先隐蔽亏损,默不作声,别让此事传入民众的耳朵里去。你对盗贼的亲善宽大是有名的。与此同时,你准备一只又大又深的木桶,里面装满发热的沥青、树脂、松香和浆糊,将桶放在孔洞里侧,要做到让贼愚蠢地习以为常粗心大意以至于毫无受欺骗的感觉,这样他们就会再次来到偷惯了的宝库。他们突然撞倒木桶时,就被逮住了。让他们自己涂上粘糊糊吧,管他愿意不愿意呢,到天明就真相大白了。”老人计极妙,国王极佩服。于是他就地准备了一只大桶,装满了热糊糊,放在洞口不整齐的对面一侧,就离开了。你看,那一天真是命中注定,谁也不知是好是坏。可怜的父亲与儿子一道在当天夜里又来到了塔楼。他将石头从洞口挪开,像昨天和前天一样,匆忙钻了进去,纵身往下一跳。这可怜的人儿太莽撞,不小心掉进了大木桶里。他连衣服带鞋子立即陷进了热糊糊中,没齐下巴,不得动弹。他的手脚肢体都不能移动,唯有舌头还能转动,这是受到如此欺负后唯一保持自由之处。因此那不幸的人儿便呻吟着呼唤儿子,说他中了圈套,解不开啦。他央求在外人来到之前将他的头颅砍下或割掉,免得他的头被人们认出来而遭受永远的羞辱,这种羞辱是洗不掉的啊。儿子则用尽全身力气想把父亲拉出来。突然,他明白了,他的努力辛劳毫无作用。于是他开始沮丧彷徨。两件事情,究竟做哪一件好呢?一是他害怕亲手染血将父亲谋杀,一是他害怕父亲的面容被公开亮相,因此他无法逃脱谋杀一途。爱与恐惧,以及必要性,使他苦恼万分。他不知道做那一件事才合乎时宜,才稍微有效一些。于是他只好用刀将父亲的头颅砍下,偷偷地带回去了。

○小标题:父亲中计丧命,儿子操刀染血。笔法:刻划惨境,动人心弦。关键词:永远的羞辱。联想:永罚(eternal punishment)

第二天曙光初露,国王便起了床。待他进了塔楼,来到木桶跟前,公鸡才叫。他发现墙上开洞、沥青满地、地板染血,贼本身在场,但却被砍去了头颅。于是他急忙回到给他出主意的[瞎眼老]人那里,告诉他说,逮住了一个贼,但头颅被砍去了。老人闻此,一会儿就微笑了,他说:“我知道这种盗贼的诡计。因为他显然不想泄漏自己的底细,因此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颅割掉了。不过这样一来,我看你就很困难了,难于收回宝物并认出盗贼。”于是国王极力怂恿老人说,快拿个主意吧。他肯定不在乎失去财宝,只不过想弄清楚盗贼究竟是谁罢了。老人对他说:“您把那家伙从桶里拉出来,将他拴在最勇敢的马的尾巴上,然后在王国的大街小巷里拖着穿行,又让武装的军人跟在后面,留意是否有什么男女来看尸首,如有人眼泪汪汪,就把他捉住送到您的面前。如果在场的有朋友、妻子或儿子,他们是绝对忍不住眼泪的。”老人出此良策,国王深信不疑。他命令,立即将那躯干拴在马腿之上,与武装士兵一道出发,拖着游街,经过城市的附近。于是那可怜鬼被拖曳着来到了他自家的大门口。他的长子在那里站着,他们本是盗案同犯。眼看就要拖到大门口了。看着父亲如此惨烈地被拖曳,他却一点也不敢哭泣。但是汹涌的泪水无法忍住,于是他便趁机用随身携带的小刀扎一棵树子,装着砍树似的,蓄意将自己左手大拇指狠切一刀。趁大拇指被切之机,他便放声大哭,泪水汹涌,朝母亲、弟弟和妹妹跑去。他用手乱抓衣服、脸和头发,放声为父亲的悲惨境遇哀哭。士兵们一拥而上,将他抓住,并带回了国王那里。国王高兴极了,希望丢失的宝物能被收回,就答应说,如果供认罪行,并缴回赃物,那么他将亲自饶恕他们,免去一死。然而那青年已从恐惧和绝望中获得了勇气,他说:“啊,最清明的国王!不是这样的啊!不是因为这可怜的躯干,我和我的家人才流泪,而是因为今天不吉利,我切掉了左手的大拇指。我是为此才涌出眼泪,抓破脸皮,撕扯头发的。因为时至今日我这个年轻人都在倒霉。原来很有力的肢体,现在都残废了。”国王一看,那大拇指还在流血,便对他的说明深信不疑,以为真相如此。他为仁爱之心所驱动,同情这青年的命运。他说:“如果适逢倒霉而痛苦,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你平安地走吧,今天这不好的预兆可以对将来作些预防。”于是那家伙靠自己的狡猾使自己和家人获释了,他凯旋而归,一切依旧。国王却为相似于真相的谎言所欺骗,他又去老人那里讨主意。

○小标题:盲翁献计拖尸,傻儿割指哭父。笔法:直指高峰,震撼人心。关键词:灵魂。联想:灵性(spirit)

[瞎眼]老人断定国王多半会来问什么事情,他便建议再一次将尸体从同一座城里拖过。事情果真这样办了。还和先前一样,队伍来到了他的家。那儿子忍受不了灵魂内心的痛苦,他便把幼小的儿子悄悄扔进了地洞。原来,在他家的门口是有一个地洞的。于是他又用手指甲将脸皮抓破,声泪俱下地呼喊人们过来解救他的儿子。母亲带着孩子们再次赶过来了,他们聚集在地洞周围,流着眼泪,为了把地洞里的小儿子拉出来,其他人用一条绳子将他吊下去,然后又把他们一块儿拉上来。还能做什么呢?他一个人再次被带到了国王那里。与此同时,那具尸首被徒劳地在各城市里拖来拖去。待到拖回国王那里的时候,只剩下一副筋骨了。而且,国王见此君又被捉来了。这不是他曾经放走的那个人吗?国王太吃惊了。国王说:“你这样狡猾的欺骗有什么好处呢?至高的神就在你的面前。因你的盗窃行为和种种罪行神要控告你。因此,快把宝物归还了吧,凭朱庇特神的大力和我的权力我向你起誓,既不要你的命,也不剁去你的肢体。我要把你作为一个健康完整的自由人而加以释放。”可是,盗贼那时又使用了自己的狡猾,他好久才从肺腑引出一声长叹息,接着又用如此这般的声音说:“哎,我真倒霉哟,我是全人类中最不幸的人!神的憎恨将我穷追不舍,以至于我不受一番痛苦于身体的折磨,今天是过不了这个坎儿的啦。昨天是倒霉的时日,我割掉了一个大拇指。今天是更倒霉的时日,我的独生子跌进了地洞里。你看,这些都是为了寻找国王的宝物才造成的啊!”于是他将假惺惺的眼泪化作真正的涌流,他又说:“国王啊,你将大恩大德赐予可怜的人儿吧!反正在我看来各种折磨各种死法已经比生命更严肃,您就把握这条命拿去算啦!”国王见那青年泪如泉涌,就用宽大为怀代替了死刑,因为今天丢小孩昨天割指头都是他耳闻目睹的,他便动了怜悯之心,将那人放走了,还发给那人一百马克银子作为安抚之用。就这样国王再次受骗了。可以肯定,他去讨那些主意都不过是徒劳一场白费功夫罢了。

○小标题:盗贼献上幼儿,各方细想平生。笔法:节奏转缓慢,内心作诉求。关键词:至高神。联想:约伯的耐心(Job's comforter)。注意:the Comforter,大写,原义慰藉物,亦指圣灵。

可是老人却走到国王那里去了,他说:“事到如今,唯一可做的只有这样了。除非您将他当场拿获,否则您是没有办法治他的。你不妨挑选40名最勇敢的军人,其中12名披黑甲骑黑马,另外12名则披白甲骑白马。将尸体脚朝上吊在树上,吩咐这些军人白天黑夜加以看守。20名白色军人就地守卫,20名黑色军人布在周围。当然这些军人须警惕地看守,他们会当场抓住您要找的那个贼的。因为即使他知道自己要承担死罪,他也不可能长时间忍受将其同伙吊在那里这一做法。”于是国王悉遵老人所言,安排了黑白军人和黑白披挂,守候在尸体周围。可是那个盗贼不管愿意与否都忍受不了对其父亲的羞辱,他宁愿死一次也不愿意长久而不幸地活着。于是他便在心里盘算,要么使父亲解脱可耻的嘲讽,要么他与之一起死了算啦。于是他用了一个妙计,做了一套二色衣服,即整个服装一面白一面黑。马的铠甲也是用这面白那面黑的布片拼合而成的。他翻身上马。此时月光皎洁。他穿过草地,又经过士兵中间。他用黑衣黑甲骗了20名白衣白甲的士兵,他又用白衣白甲骗了20名黑衣黑甲的士兵。因为黑衣黑甲兵误以为他是白衣白甲兵中的一个,而白衣白甲兵又误以为他是黑衣黑甲兵中的一个。因此他一路畅通无阻来到了父亲跟前,将他从树上放了下来,带回家去了。事已至此,[第二天]早上士兵们才发现,盗贼已偷偷地运走尸体了。他们乱作一团,回到国王那里,讲述那个半黑半白士兵如何欺骗的经过。国王绝望了,他知道,已失之宝不可复得,于是便不再寻找那个盗贼和财宝了。

○小标题:妙计全然无用,归信何必偷生。笔法:收场诡异,浓郁诗意。关键词:父亲。联想:十字架的救赎(redemption of the cross)

【注释】
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 A Passage to India, chapter 33.
The Roman Missal in Latin and English(Tournai, Belgium: Society of St John The Evangelist. 1925)10.
Charlton T. Lewis, ed., An Elementary Latin Dictionar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149.
Charles Henry Beeson, ed., A Primer of Medieval Latin: An Anthology of Prose and Poetry,(Chicago: Foresman and Company, 1925)101-107.
Charles Henry Beeson, ed., A Primer of Medieval Latin: An Anthology of Prose and Poetry,(Chicago: Foresman and Company, 1925)29-30.
Frederic M. ed., Wheelock, Wheelock's Latin, sixth edition, revised by Richard A. LaFleur,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39.
张思齐(1950-),男,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中外比较诗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粱工.圣经指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653.
[2]姜宝昌.墨经训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3.
[3]梁工.圣经百科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565.
[4]四川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圣教经课[M].成都:四川省新闻出版局,199173.
[5][]张载.张子正蒙[M].[]王夫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等.希腊哲学史: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39-140
[7]林松.古兰经韵译[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522.

(原载《大连大学学报》20091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