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分支学科>>宗教学

【朱越利】《养性延命录》考

 

  《道藏》临帙《养性延命录》二卷[1],曾引起汤用彤先生注意,特在《读<道藏>札记》中书写了《关于<养性延命录>》一节,内多精辟独到之见,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养性延命录》的源流和资料略作补充考证。

                           一、源流考

《养性延命录》卷前有序文一篇,从内容看当为纂集者所书。序文先述养生的必要性,以示纂集《养性延命录》之缘由;次叙纂集的过程,以明《养性延命录》资料之来源和取舍之原则。纂集过程为:

 余因止观微暇,聊复披览《养生要集》。其集乃前[2]彦张湛、道林之徒,翟平、黄山之辈,咸是好事英奇,志在宝育,或鸠集仙经、真人寿考之规,或采摭彭祖、李聃[3]长令之术,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但有益于养生,及招损于后患,诸本先皆记录。今略取要法,删弃繁芜,类聚篇题,分为上下两卷,卷有三篇,号为《养性延命录》,庶[4]补助于有缘,冀凭缘以济物耳(《序》第一)[5]

初读该段文字,立即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养性延命录》的资料取自《养生要集》,《养生要集》包括张湛、道林、翟平、黄山四人搜集的资料。但《养生要集》与张湛四人的关系却说得比较含糊,需要仔细推敲。我认为,从张湛四人“或鸠集”、“或采摭”的用词,特别是“诸本先皆记录”一句来看,表明张湛四人各有集在先。《养性延命录》纂集者紧接"诸本先皆记录"一句之后,立即曰“今略取要法,删弃繁芜”等等,表明是直接引用张湛四人的资料,更证明张湛四人各有集。但《养性延命录》纂集者是在叙述“披览《养生要集》”之后介绍这些情况的,表明《养生要集》乃是一部合集,即合张湛四人之集。我们可以说《养性延命录》的资料取自《养生要集》,也可以说取自张湛四人之诸集。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第一,《隋书·经籍志》等明确著录张湛编辑《养生要集》,但《养性延命录》序文中却仅有被《养生要集》合编的四家,其中之一为张湛。《养生要集》的编辑者张湛与所编辑四家之一的张湛是否一人?是何许人?第二,序文没有指出被编入《养生要集》的张湛、道林、翟平、黄山四家著作之名。这四人的哪些著作被合编入《养生要集》?只有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能真正弄清《养性延命录》资料的来龙去脉。

  除《隋书·经籍志》外,《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亦著录张湛编辑《养生要集》,名张湛者编辑《养生要集》盖无疑。但均未记载朝代、字号、籍贯、职官等,不知是哪一位张湛。

  有的学者将该张湛当作注《列子》之玄学家张处度。

  丁国钧对张处度编辑《养生要集》的说法提出疑问。其《补晋书艺文志》曰:“家大人曰:‘疑此系《魏书》列传中之张湛,非注《列子》者’”(见该书附录)。

  日本学者冈西为人对丁国钧的意见未置可否,但在其著《宋以前医籍考》中作了引录,并附录了《魏书·张湛传》,同时还附录了《后汉书·张湛传》,供人参考。

  汉张湛不可能编辑《养生要集》,因《养性延命录》表明,《养生要集》中不乏魏晋文字,在其身后。

  丁国钧对东晋张湛的怀疑颇有道理。张处度虽然能医,但他作为著名玄学家,标榜无神,不大可能欣赏求神拜鬼之类的宗教内容,并将之作为养生方法之一。即使只是综合辑录前人著作,他也会将神鬼内容摈除集外。但《养生要集》中确有神鬼内容,见于《养性延命录》中的《杂诫忌禳害祈善篇》。该篇之一段宣扬司阴之神和司杀之神监人阴祸恶言,劝人慎言(卷上页十八)。又一段引"老君曰",宣扬向太清玄门礼拜诵咒,以求永年(卷上页十七)。太清玄门盖太清神府、太清仙境之意。又一段宣扬存思,以却众邪百鬼(卷上页十七)。另外,《教诫篇第一》也有借重老君,宣扬鬼神报应的内容。这些均属道教神学。

  从《养生要集》全书内容看,其编辑者当为能医的道教徒。能医的道教徒名张湛者,确有其人。孙思邈编《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题为《医学诸论》,凡九论。其第二论名曰《论大道精诚》,即张湛之至言。全论旨在阐明学医之道和倡导医德。结尾曰:“志存救济,故亦曲辞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6]。全论极似医家口吻,与玄学家张湛之文风格迥异。论中又曰:“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7]!这位张湛在医论中引用道经,借重老君,宣扬鬼神报应,足见其对道教的信仰。《备急千金要方》所辑论大道精诚之张湛的身份,与《养生要集》编辑者恰相符合,且与著录同姓名。此张湛盖《养生要集》编者。

  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这样一位张湛。但分析起来,唯有北魏张湛颇似之。张子然贫居北魏首都之时,正是太武帝拓跋焘在宰相崔浩和道士寇谦之鼓动下,狂热地在全国强行崇奉道教之际。张子然又与崔浩关系密切。因此,他或者为时所化,或者迎合潮流,从而信仰道教,乃是情理中事。此是其一。其二,张子然早年以文学知名,晚年赋闲,既有学力,又有余暇,知药能医亦非难事。当然,无论《魏书》,还是《北史》,在《张湛传》中均未记载张子然信仰道教和知药能医的事迹。但《备急千金方》收录的张湛医论,恰可修补正史之遗阙。

  结论:我们可以初步断定,《养生要集》为北魏张湛所编辑,约在魏太武帝在位之时或稍后。

  《养生要集》合编四人为一集。四人中的张湛却不是北魏张湛,而应是玄学家张处度。《养生要集》辑录的《庄子》、《列子》养生论,见于《养性延命录》。在《庄子》、《列子》原文下,分别有嵇康、向秀、郭象和张湛的注。这里的张湛,无疑是玄学家张处度,只要与其它版本的《庄子注》、《列子注》相校,立即可知。在辑录了《庄子》、《列子》的养生论后,还要加上几位玄学家的注,表现出对玄学的偏爱,这与张处度的旨趣颇相合。因此,似乎可以断定,《庄子》、《列子》这几段,原出玄学家张湛之养生集中,他在加上几位玄学家的注后,顺便附上了自己的注。

  《养性延命录》中还有两处引张湛。在同一部书中若出现同姓名的两人,一般来说,作者势必将两人区别开来,以免读者混淆。《养性延命录》并未将这两处的张湛,与注《庄子》、《列子》的张湛相区别,可见是一人。这两处引张湛,一处论失去权势和先富后贫对健康的损伤,一处引张湛《养生集》叙,述养生大要。第二处告诉我们,玄学家张湛撰《养生集》,为《养生要集》所编辑诸集之一。

  《养生集》叙概括了《养生集》全书内容。《养性延命录》引曰:

      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已往,义可略焉。

一般认为,《养生集》即《养生要集》的简称,实际并非如此。如前所述,《养生要集》包括拜神祝咒的内容,《养性延命录》将之归入《杂诫忌禳害祈善篇》。拜神祝咒也好,禳害祈善也好,均是《养生集》叙十项内容无法概括的。《养生集》没有神鬼内容,与玄学家张湛的思想亦相合。神鬼内容应出自《养生要集》所编辑其它集中。

  四人中的道林,容易使人连想到晋僧支遁,因为他字道林。《养性延命录》纂入“道林云”一段,述房中术(卷下页十二)。支遁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称支硎,或称支道林。他奉佛教大乘《般若》学空宗,同时雅尚《庄》、《老》,据称玄谈妙美,酷肖清流,为玄学名士所重,乃鼓动佛教玄风之名僧。搜集房中秘术,盖与其学相忤。查支遁著作及史传,亦不见其述房中术之迹。故《养生要集》所编辑之道林,当是别一人。

  汤用彤先生指出:“《道藏》群帙有《太清道林摄生论》,道林当即《养性延命录》序中所言之道林也”[8]先生所言极是。《太清道林摄生论》一卷,凡六篇,前两篇阙名。全书采摭晋以前史传道书而成,大旨述饮食营卫、寡欲涵神、房中阴阳、按摩服气、起居调摄、四时禁忌等,体例和内容性质均与《养性延命录》序所言相符。不仅如此,其部分内容,包括上述道林述房中术一段,也见于《养性延命录》,可看出《养生要集》编辑《太清道林摄生论》的痕迹。

  《续编到四库阙书目》第二卷仙家类著录道林《摄生论》,应即今本《太清道林摄生论》。“太清”二字显为后世道士所加。太清部本为金丹诸经,将养生书《摄生论》归之太清,亦不为谬。"太清"二字大概含有提醒读者之意,表示此书非佛经,道林非和尚。今《太清道林摄生论》当即古道林《摄生论》之残卷。又《通志·艺文略》道家类著录《大道摄生论》一卷,注云:“李冰撰。”有人疑此书即《太清道林摄生论》之异名。今知《太清道林摄生论》作者为道林,与《大道摄生论》非是一书。

  今考《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卷,题为《养性》,包括《养性序第一》、《道林养性第二》、《居处法第三》、《按摩法第四》、《调气法第五》、《服气法第六》、《黄帝杂忌法第七》和《房中补益第八》凡八篇。此三卷八篇实为一书,为孙思邈所收录。其中除孙思邈评论文字外,其余内容与《太清道林摄生论》同,并多出之,但篇目次序与段落前后差异较大。在《养性序第一》中,除序外,尚有大量正文,可知第一篇目记已阙。《道林养性第二》亦非篇目,可知第二篇目亦阙,但“道林”二字却为我们留下了线索。《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养性》章,实即道林《摄生论》的另一残本,比《太清道林摄生论》残阙较少。

  《备急千金要方》标为《养性》章。《养性序第一》中的序曰:"余慨时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殒亡,聊因暇日,祖述《养性篇》,用奖人伦之道。好事君子,与我同志焉"[9]。道林之书或原名《养性篇》欤?因《备急千金要方》为孙思邈辑录整理,后又经宋林亿等校正,难保不失原貌,故未敢遽定。

  《备急千金要方》收录之《养性篇》和今本《太清道林摄生论》,均引抱朴子论“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一段。该段见于《抱朴子养生论》,亦见于《抱朴子内篇·地真篇》。以此观之,道林当为东晋人,晚于葛洪,《摄生论》(《养性篇》)撰于彼时。

  第三人翟平,见于《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类曰:"《养生术》一卷,翟平撰"。有人以为此翟平当为三国孙吴时之翟平世,因避唐讳而删去""字。今按《养性延命录》序已称翟平,可知非是翟平世。翟平年代不详,因是"前彦"之一,盖亦是晋人。《养生术》一书已佚,当为《养生要集》所编辑诸集之一。

  第四人黄山,汤用彤先生考证日:“又《仙苑编珠》引《神仙传》日:‘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年数百岁犹有少容也’”[10]。今略作补充。《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著录道经中有去丘子《黄山公记》。卷十三《极言》引《黄帝石公记》,据原注及孙星衍、孙人和、王明先生考校,即《黄山公记》。《极言》引曰:“《黄山公记》云:‘彭祖去后七十余年,门人于流沙之西见之。’”卷十六《黄白》又引曰:“《黄山子》曰:‘天地有金,我能作之,二黄一赤,立成不疑。’”该段前有《仙经》、《玉牒记》、《铜柱记》,后有《龟甲文》引文,故推断“黄山子”三字为书名。《三洞珠囊》卷三引《真诰》第五曰:“《黄山君诀》曰:养性,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道士自不可食。又禁房中,既令药力不行。又计食一斤,损算百日也”[11]。陶弘景《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将黄山君列入第四级神仙。

  以上资料表明,黄山盖亦为晋人,早于葛洪,人称黄山君、黄山公,自称黄山子。他既烧炼外丹,养性服食,亦修炼房中,是一位有影响的道士。故去丘子撰写《黄山公记》,葛洪、陶弘景将之列为神仙。《黄山子》和《黄山君诀》盖为被《养生要集》合编的诸集之一。

  结论:《养生要集》所合编诸集盖为张湛(玄学家)《养生集》、道林(并非和尚)《摄生论》、翟平《养生术》和黄山《黄山子》与《黄山君诀》。

  诸本《养性延命录》,均题“华阳陶隐居集”。《崇文总目》、《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均著录陶弘景撰《养性延命录》。其中,《通志·艺文略》紧接“陶弘景撰”之后,又著录曰:“又二卷,孙思邈撰”(《通志》卷六十七),似乎有两部《养性延命录》。今本《养性延命录》序末,有小字注曰:“或云此书孙思邈所集”。此注表明加注者对陶弘景心存疑问,但不知此注为何人何时所加。再加以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开列陶弘景著书目中,不见《养性延命录》之名,《华阳陶隐居集》辑录陶弘景所撰序文六篇,不见《养性延命录》序。故《养性延命录》的纂集者是否陶弘景,也引起了当代一些学者的疑问,在研究陶弘景时有意避开《养性延命录》。

  陶弘景和孙思邈,二人年代相距不远,一在齐梁,一在隋唐,分辨二人确为不易。但仔细寻绎,仍有差别。汤用彤先生说:“按其内容及文体,或以前说(按:指《养性延命录》为陶弘景纂集)为是”[12]先生是依正文判断,本文拟以序文为这一判断补充几点证据。

  《养性延命录》序表明,纂集者不仅通过《养生要集》读到了《摄生论》,而且明确知道《摄生论》的作者是道林。如若《养性延命录》为孙思邈所篡集,则意味着孙思邈明确知道《摄生论》的作者是道林。那么,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收录《养性篇》(即《摄生论》)时,理应以“道林曰”始篇,以表明原作者。或者"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干脆隐去道林之名。《备急千金要方》正是交替使用"作者名曰""隐作者名"这两种方式处理全部资料的。但在《养性》章名下出现了《道林养性第二》这样莫名其妙的篇名,表明因读到的《养性篇》(即《摄生论》)是残本,故孙思邈并不明确知道道林即《养性篇》全书的作者。今本《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经过宋林亿等校正。林亿等校正本《凡例》中亦曰:“凡诸方论,今各检见所从来,及所流派。比欲各加题别,窃为非医家之急。今但按文校定,其诸书之名,则隐而不出,以成一家之美焉。”若孙思邈原本明确道林是原作者,林亿等更是不会校正出《道林养性第二》的篇名的。事实是,林亿等亦没有检见出道林之所以来,只好维持旧貌。否则,林亿等会加以修改,或者径直隐去“道林”二字。

  《养性延命录》序中,“或采摭彭祖、李聃长令之术”一句,带有时代色彩。自东汉出现老君之号以来,至东晋末年,在道教徒中,尊称老君、敬称老子与直呼李聃(或老聃、李耳)之名,经常混用,并无避讳。随着南北朝时期道教科仪的完备,直呼李聃,开始有所顾忌。至唐高祖李渊将老子攀为皇室远祖,避讳趋严。另外,彭、老合称,并奉老子为养生术,以至房中术之祖,亦起自两汉,盛于两晋。如王充《论衡·道虚篇》、边韶《老子铭》、托名刘向《列仙传》、皇甫谧《高士传》,均有老子善于养精爱气、啬神修心、房中导引的附会之说。《抱朴子内篇》频频彭老并称,以之为修炼楷模,长寿神仙。南北朝时,彭祖信仰渐衰,并且神仙老子形象的重心逐步移向主宰宇宙、经诫度人,成为主要接受斋醮供奉的尊神,彭、老悄然分开。陶弘景正处于彭、老分离,神仙老子重心转移的过程之中。从《真诰》和《真灵位业图》均可看出这一点。“或采摭彭祖、李聃长令之术”这句话,既直呼李聃,尊为长生之祖,又彭、老并称。历史背景表明,这句话只能够出自陶弘景之口,不大可能出自孙思邈之笔。

  《养性延命录》序闪烁其辞,略去《养生要集》的编辑者北魏张湛而不提,亦是陶弘景所处时代使然。北魏张湛生存年略早于陶弘景。陶弘景纂集《养性延命录》时,即使北魏张湛已故,亦是尸骨未寒。而且北魏政权尚存。肖梁与北魏是敌国。并且,梁武帝笃信佛教,北魏张湛与鼓动太武帝兴道灭佛的崔浩是礼遇之交,且数赠诗词颂扬崔浩,梁武帝对北魏张湛的好恶可想而知。通权达变的"山中宰相"陶弘景轻轻抹掉北魏张湛之名,也许正是为了避免刺激梁武帝肖衍,可谓用心良苦,但却留下了千古之谜。如若孙思邈依据《养生要集》而纂集《养性延命录》,其序当不至于顾虑深重,有意含糊,隐去北魏张湛之名。

  孙思邈是否另外篡集《养性延命录》二卷,已超出本文范围,故此从略。

  《华阳陶隐居内传》开列陶弘景著书单,凡三十二种,但不能担保无遗漏。也许贾嵩因《养性延命录》系纂集之作,而不列入著述之林,亦未可知。《华阳陶隐居集》所收陶弘景序文,篇数不多,遗漏更是在所难免。所以,不能仅以上述二书为据,便裹足不前。

  《养性延命录》序中出现了佛教术语。一曰:“拟补助于有缘,冀凭缘以济物耳”,一曰:“余因止观微暇……”,两处佛教术语,大概亦增加了一些学者对陶弘景的疑虑。

  陶弘景整理《真诰》,其中袭用佛教《四十二章经》,早已为朱熹指出,亦为当代学者们所熟知。此外,《真诰·翼真检》曰:“仰寻道经《上清》上品,事极高真之业;佛经《妙法莲华》,理会一乘之致;仙书《庄子内篇》,义穷玄任之境。此三道足以包括万象,体具幽明”(《真诰》卷十九)。据陈国符先生考证,《真诰·翼真检》为陶弘景亲撰[13]。陶弘景在这里对道教、佛教和玄学一并赞颂。《华阳陶隐居集》中,有陶弘景撰《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汤用彤先生称赞陶弘景在这篇文章中“所述佛道两教在形神问题上不同观点,确实概括了当时两教之特征”[14]。陶弘景是一个兼通三教的学者。对于这样一位谙晓释家教义,援佛入道并与佛徒交往的人物来说,笔端时或跳出佛教术语,极为自然。

  “有缘”、“凭缘”,均是佛教术语"因缘"一词的派生词。陶弘景在其著作中已使用因缘一词。在《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中,陶弘景曰:“以何因缘,独超青云而弊金石者乎”[15]?在其整理的《真诰》中,《运象篇》曰:“不图今日得叙因缘。”“今日于我为因缘之主”(《真诰》卷一)。

  在茅山上将佛象和道象置于一处而礼拜的陶弘景,是否修持佛教止观,尚难推断。但南北朝时道教上清派盛行守一之法,上清派大师陶弘景尤精其术。汤用彤先生指出,陶弘景的修持法受到佛教影响。他在《陶弘景的<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一文中说:“然陶似受佛教某些影响,亦开始重视‘养神’,不过其所言‘以精灵莹其神’,仍似注重在‘精神之'‘修炼',而非智慧之解脱也”[16]。日本学者吉冈义丰在《道教和佛教》第三卷第四章《道教的守一思想》中进一步认为,守一是道教观法的中心,《真诰》中所说的静空法,与宣扬止观入道五法的天台大师的摩诃止观有些内容相同[17]。《真诰》在宣述守一法时,频繁出现“存心色观”、“内映七道观”、“内观七缘”、“始终之观”等词语。这些均表明,守一法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方式上,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反之亦是如此。佛经初传中原,在汉译时,曾将止观译为守一。日本学者铃木大拙等曾指出,佛教禅法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道教的守一法[18]。守一与止观确有相通之处。因此,精于守一并通晓佛教的陶弘景,在叙述守一时偶或使用"止观"一词,是可以理解的。

  《养性延命录》序中的“止观”一词,在《云笈七签》本中写为“正观”。正观亦称正见,即正觉。如果陶弘景使用的是“正观”一词,那么他实际上仍指的是守一。不过“正观余暇”,略嫌不通。

  结论:《崇文总目》等著录《养性延命录》为陶弘景纂集,盖无误。

  二、资料考

  汤用彤先生指出,《养性延命录》“保存了两晋时期不少重要思想资料,甚可注意。”“本书又引有不少道教重要经典……这对于研究某些人物的思想、校勘古籍和确定某些道经的时代,都将不无补益。”汤先生从中举出数条为例,包括《养生集》叙,张湛《庄子》注,向秀、郭象《庄子》注,稽康《庄子》注,严君平《老子指归》,《道德经河上公注》,《大有经》,《小有经》,《服气经》,《玄示》,《黄庭经》等[19]。本文拟将汤先生未暇详举的其余资料普查一遍,其中除两晋以外,还有先秦及秦汉的资料。

  《养性延命录》保存的思想资料和医书佚文还有:

  1、《慎子》佚文。

  “《慎子》云:‘昼无事者夜不梦’”(卷上页九)。

《慎子》为战国古籍,《汉志》云有四十二篇。全书宋时已佚。今仅余五篇,及少量佚文见于马总《意林》等书。《养性延命录》所载此句,即《慎子》的又一条佚文。钱熙祚辑《慎子逸文》,已辑入此条,见《诸子集成》。

  2、《神农本草经》佚文。

  “《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原注:谓炼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者,与天地相弊[20],日月并列”(卷上页一)。

《神农本草经》成于东汉,原书早已散失。今本《神农本草经》是清代学者从宋代《证类本草》等书中辑录而成,故佚文尚多。《养性延命录》此条,从经名和内容看,当为《神农本草经》佚文,但一些辑佚家未收录。

  3、《伤寒卒(杂)病论》佚文之一。

  “明医《论》云: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藏先损。心肾受邪,府藏俱病。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状劳,五曰疲劳。五劳则生六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六极即为七伤,七伤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令人邪气多,正气少,忽忽喜怒悲伤[21],不乐饮食,不生肌肤,颜色无泽,发白枯搞。甚者,令人得大风偏枯,筋缩四肢,拘急挛缩,百关隔塞,羸瘦短气,腰脚疼痛。此由早娶,用精过差,血气不足,极劳之所致也”(卷下页三)。

五劳七伤六极一段见于《金匮要略方论·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金匮要略》的内容原是张仲景《伤寒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卒(杂)病论》辗转流散,后经多人次收集整理,逐渐形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依此,则“明医《论》云”一段,实为《伤寒卒(杂)病论》之佚文。"明医"当为"名医"之误,指张仲景。陶弘景有《名医别录》一书。“明医《论》应为张仲景《伤寒卒(杂)病论》之简称。《养性延命录》所辑《伤寒卒(杂)病论》该段,远较《金匮要略》为详。

  4、《伤寒卒(杂)病论》佚文之二。

  "名医《叙病论》曰:“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贬筋肉,血气将无,经脉便壅[22],内理空踈[23],唯招众疾[24],正气日衰,邪气日盛矣。不异举沧波以注爝火,颓华岳[25]而断涓流。语其易也,甚于兹矣”(卷上页八)。

如上所述,“名医”指张仲景。《叙病论》盖为《卒(杂)病论》之误,因“叙”、“卒”二字音近。可知此段亦《伤寒卒(杂)病论》佚文,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皆未收录。

  5、《昌言》佚文。

  “仲长统曰:‘荡六情五性[26],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体而不以之安。安之而能迁,乐之而不爱。以之图之,不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其彭祖、老聃,庶几不然,彼何为与人者同类,而与人者异寿?’”(卷上页八)

仲长统有《昌言》、《黌山子》(《乐志论》)诸书。其《昌言》十余万言,三十四篇,已佚。唯《汉书》本传载其《理乱》、《损益》、《法诚》三篇。明胡继新编《两京遗编》,将三篇列为一卷。马国静、竹吾甫编《玉函山房辑佚书》,更搜补残遗,分为上下两卷。但均无《养性延命录》该段,该段盖《昌言》佚文。

  6、陈纪论饮食。

  “陈纪元方曰:‘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原注:多则切伤,少则增益)’”(卷上页八、九)。

陈纪,字元方,东汉颖川人,陈寔之子,著《陈子》,其事见《后汉书》第六十二卷《陈寔传》。张华《博物志》卷五《方士》、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五《至理》均曰,其和韩融因闻仙人上成公传说,遂信品仙。该段盖其养生著作佚文。有的文章将"陈纪元方"作为医书名,盖误。

  7、韩融论酒。

  “韩融元长曰:‘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损人。然美物难将而易过,养性所宜慎之’”(卷上页七)。

韩融,字元长,东汉颖川人,韩韶之子。其事见《后汉书》第六十二卷《韩韶传》注引《海内先贤传》。张华《博物志》卷五《方士》和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五《至理》曰,其和陈纪因闻仙人上成公传说,遂信有仙。该段盖其养生著作佚文。

  8、刘根或刘安论服气。

  “刘君安曰:‘食生吐死,可以长存。谓鼻纳气为生,口吐气为死也。凡人不能服气。从朝至暮,常习不息,徐而舒之。常令鼻纳口吐,所谓吐故纳新也’(卷下页二)。

《三洞珠囊·相好品》曰:“《神仙传》第七云:‘刘根者,字君安,京兆长安人,深目多须发,须发皆黄,长二四寸也,身毛长一二尺’”[27]。《后汉书·方术列传下》曰,刘根者颖川人,隐居嵩山中,能令人见鬼(《后汉书》卷八十二下)。两书记载不同。《养性延命录》之《云笈七签》本书"君安"为“刘安”,刘安乃主编《淮南子》、《淮南万毕术》之西汉淮南王,与神仙刘根,方士刘根又不同。不知此段属谁。若属神仙刘根,自然是魏晋人托名。若属刘安,或是《淮南万毕术》佚文。

  9、胡昭论啬神术。

  “胡昭曰:‘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羶腥之气,口不欲尝毒辣[28]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此辱神损寿。又居常而叹息,晨夜而吟啸,干正来邪也。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虑[29],先去乱神犯性之事[30],此则啬神之一术也’”(卷上页六)。

胡昭,三国魏颖川人,字孔明,养志不仕,谢曹操礼辟,隐居陆浑山中。嘉平二年(250年)卒,年八十九岁。《三国志》第十一卷有其传。此段盖其养生书佚文。

  10、殷仲堪《殷荆州要方》佚文。

  “邵仲湛曰:‘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甘口[31]。甘口充肌者,俗人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宝’”(卷上页七)。

《养性延命录》之《云笈七签》本,邵仲湛写作邵仲堪,《医心方》第二十九卷辑《养生要集》引郜仲堪,可知名“仲堪”为确。其它医书中分别出现《浩仲堪方》、《浩京方》、《褚仲堪方》、《殷仲堪方》等。有人认为《养性延命录》所辑应是浩京,字仲堪者,其余均为形声相近而讹传的伪名。我以为,应是东晋孝武帝宠任之殷仲堪。据柯氏影印《大观本草》陶弘景序,殷仲堪作商仲堪,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32]。在《养性延命录》中,商、邵二字音近而混,遂误为邵仲堪。据《三洞珠囊》卷一引陈马枢《道学传》第十六卷佚文曰:“殷仲堪者,陈郡人也,为太子中庶子。少奉天师道,受治及正一,精心事法,不吝财贿。家有疾病,躬为章符,往往有应。乡人及左右或请为之,时行周救,弘益不少也”[33]。《晋书》第八十四卷《殷仲堪传》,亦曰仲堪陈郡人,少奉天师道,至死犹笃,躬学医术,究其精妙,执药挥泪,竟眇一目。《道学传》和本传所记殷仲堪的信仰、爱好,与《养性延命录》所辑关于道士宝药的观点,恰好一致。《隋书·经籍志》曰:“《殷荆州要方》一卷,殷仲堪撰,亡。”该段盖为《殷荆州要方》佚文。

  还辑有:

  11、《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养生可以延年一段(卷上页七),亦见于今本《素问》;

    1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论道家形神观一段(卷上页5),词句顺序与《汉书·司马迁传》所引出入较大;

  13、华陀授吴普五禽戏一段(卷下页七),亦见于《后汉书》及《三国志》之《方士传》;

  14、《孔子家语·执辔篇》论食气、辟谷一段(卷上页五),亦见于今本《孔子家语》、《大戴礼·易本命篇》、《淮南子·坠形训》、《博物志·服食》。

  以上四段,可资校勘。

  《养性延命录》还保存了纬书佚文。

  15、《河图帝视萌》佚文。

  “《河图帝视萌》曰:‘侮天时者凶,顺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考无穷’”(卷上页四)。

《河图帝视萌》为东汉纬书,该段为其佚文,日本学者安居香山已辑入《重修纬书集成》第六辑。

  16、《洛书宝予命》佚文。

  “《洛书宝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润以元气。药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藏,系在心肺,终身无患’”(卷上页四、五)。

《洛书宝予命》亦为东汉纬书,该段为其佚文,安居香山已辑入《重修纬书集成》第六辑,曰《洛书宝号命》。

  《养性延命录》保存的道教重要经典还有:

  17、托名彭祖的道经佚文。

  《养性延命录》辑“彭祖曰”凡十一段,其中六段论养性戒伤、饮食起居、吐纳服药等。即第一段述无为“十二不”,劝人导引、纳气、胎息、服药(卷上页八);第二段论养生可长寿(卷上页十);第三段论养生之法在于戒伤(卷上页十);第四段论衣食起居、声色战取不可过度(卷上页十、十一);第五段论戒伤安本(卷上页十一);第六段述导引闭气之法(卷下页一)。其余五段述房中术(卷下页八--十三)。

  《隋书·经籍志》著录《彭祖养性》一卷,又著录《彭祖养性经》一卷;《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彭祖养性备急方》一卷,皆亡佚。《养性延命录》辑上述托名彭祖的六段养生论述,或许与《彭祖养性》等经有关或许出自不知名的其它佚经。今《道藏》临帙有《彭祖摄生养性论》一卷。

  《汉书·艺文志》著录房中八家,其中之一为《汤盘庚阴道》二十卷。《养性延命录》中注彭祖论房中曰:“采女者,少得道,殷王事之,年(按:疑为“令”)问道于彭祖也”(卷下页十)。《素女经》曰:“有采女者,妙得道术,王使采女问彭祖延年益寿之法”[34]。由于传说彭祖授殷王房中术,所以有人推测《汤盘庚阴道》即托名彭祖之房中术书。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简书《养生方》中也描写彭祖向殷王授房中术。据周世荣先生考证,《养生方》的内容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35]。《养生方》关于房中术的某些内容,亦出现于《养性延命录》中。可以说,《养生方》、《汤盘庚阴道》和《养性延命录》中的彭祖房中术资料关系密切。又《神仙传》曰:“有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彭祖既去,乃追论其言,以为《彭祖经》”(《神仙传》卷八)。《抱朴子内篇》卷十三《极言》引《彭祖经》,亦曰殷王遣采女从彭祖受房中之术。《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将《彭祖经》一卷,与《玄女经》、《素女经》、《子都经》、《容成经》等方中术书并列著录。可见晋时流传黄山所著《彭祖经》。黄山是被《养生要集》合编的四作者之一。所以,《养性延命录》辑入《彭祖经》的内容,亦完全可能。

  18、托名老子和老君的道经佚文。

  除辑《道德经》外,《养性延命录》还辑有“老子曰”和“老君曰”五段。第一段老君曰,述承负报应(卷上页八);第二段老君曰,即前文所述,宣扬向太清玄门礼拜诵咒以求永年(卷上页十七);第三段老君曰,述道戒“五逆六不祥”(卷上页十七);第四段老子曰,述还精补脑(卷下页十三);第五段老子曰,述房中强弱之术(卷下页十三)。这些皆为托名老子、老君的养生修炼和房中术道经佚文。

  19、托名天老[36]的道经佚文。

  《养性延命录》辑“天老曰”一段,述房中术择日时法(卷下页十)。辑“老子曰”一段,述淡泊养神、鬼神报应(卷上页七)[37]

  《汉书·艺文志》著录房中八家,其一为《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该书已佚。别不见托名天老之其它房中术经,《养性延命录》"天老曰"一段,盖其佚文。

  述淡泊养神、鬼神报应之“老子曰”一段,其首句曰:“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该句亦见于《文选》嵇叔夜《养生论》注引《天老养生经》(《文选李善注》卷五十三)。姚振宗推断该句为《天老养生经》佚文(《汉书艺文志条理》卷六)。《天老养生经》亦佚。《养性延命录》所辑该段盖为《天老养生经》佚文。因天老即老子,故冠以“老子曰”亦可。《文选》仅引一句,而《养性延命录》辑录一百六十余字一段。

  《道藏》尚有《天老神光经》(《道藏》第578册),述存神禹步,与《养性延命录》无关。

  20、《子都经》佚文。

  《养性延命录》辑“《子都经》曰”一段,述房中术施泻之法(卷下页十一)。该段亦见于《玉房秘诀》[38]和《医心方》第二十八卷,引为“巫子都曰”。

  巫子都,盖汉时房中术家。《神仙传》卷五日:巫炎,字子都,北海人也,汉驸马都尉,汉武帝时人,有阴道之术。《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著录《子都经》,可见晋时已有此经。《养性延命录》所辑为《子都经》佚文。

  21、蒯京论房中术。

  《养性延命录》辑“蒯道人言”一段,述房中贵精术(卷下页十二)。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引皇甫隆答魏武帝问,其中言“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又曰“蒯道人年近二百而少”,授皇甫隆服天门冬方[39]。蒯道人,当为汉魏时人。

  22、托名青牛道士的道经佚文。

  《养性延命录》辑“青牛道士言”四段。第一段论劳动可健身(卷上页十);第二段论饭后散步(卷上页十);第三段述节欲养性(卷上页十);第四段戒过饮过食(卷上页十二)。

  第三段亦见于《博物志》卷五与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弘诀》卷四之四(《大正藏》卷四六)。

  《养性延命录》中有注日:"青牛道士姓封,字君达,其养性法则可施用"(卷上页十)。封君达,汉魏之际养生家,房中术家。《后汉书·方术列传》称他能行容成御妇人术,后为曹操收录,号“青牛师”。《汉武帝内传》称他为陇西人,初服黄连五十余年,继服水银百余年,如二十者。常乘青牛,号“青牛道士”。

  23、托名刘京的道经佚文。

  《养性延命录》辑刘京述房中施泻之法一段(卷下页十一)。

  刘京,盖汉魏之际道士,房中术家。《汉武帝外传》称,刘京,字太玄,南阳人,汉文帝侍郎。后弃世从邯郸君学道。魏武帝时游行诸家子弟,以云母九子丸及交接之道教皇甫隆。其中多有夸张。《三洞珠囊》卷八称其为仙人。其传亦见《神仙传》卷十。

  24、《道机经》佚文。

  《养性延命录》引“《道机》曰”二段。第一段论病由自取(卷上页四);第二段述房中禁忌(卷下页十二)。

  《上清仙府琼林经》辑南北朝以前道经佚文三十余种,其中有《道机经》。《真诰》陶弘景注曾曰《道机》作静室法。《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著录《道机经》五卷。据葛洪介绍,他周旋徐、豫、荆、襄、江、广数州之间,接触流移俗道士数百人,无一人不有《道机经》。《道机经》乃魏军督王图所撰,仅欲以行气、入室求仙(《抱朴子内篇》卷四《金丹》)。可知《道机经》于魏晋时曾广为流传,但只讲行气、房中,不讲金丹,为贵族道教所轻。该经已佚。《养性延命录》所辑为其佚文。

  25、《仙经》佚文。

  《养性延命录》辑“《仙经》曰”二段。第一段论我命在我不在天(卷上页九);第二段述房中存思术(卷下页十一)。另有一段述长息法,曰:“此男女俱存法,法出于《仙经》”(卷下页三)。

  《抱朴子内篇》屡引《仙经》。卷三《对俗》曰:“《仙经》曰,服丹守一,与天相毕,还精胎息,延寿无极。”知《仙经》晋时已流传。今佚。《养性延命录》所辑为其佚文。

  26、《元阳经》佚文。

  《养性延命录》辑“《元阳经》曰”一段,述服气法(卷下页一)。

  《三洞珠囊》第九卷《老子为帝师品》引《化胡经》云:“老子,伏羲后生为帝之师,号曰究爽子,复称田野子,作《元阳经》……夏王时,出为帝师,号曰李子胥,作《元阳经》,复作《德戒经》”(《道藏》,第七九二册)。《化胡经》至迟晋时已出。另《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著录《元阳子经》,当即《元阳经》。是知此经晋时已有。今佚。该段为其佚文。

  道书三十六部有元阳经部,《道藏》皇帙有《太上灵宝元阳妙经》十卷,敦煌道经有《元阳上卷超度济难经》(斯四八二号)、《太上元阳经》(伯二三六六号、台北四七一七号、斯三○一六号、伯二四五○号),均晚出。

  27、《导引经》佚文。

  《养性延命录》辑“《导引经》云”一段,述导引法(卷下页四)。

  《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著录《道引经》十卷。“道”、“导”二字古时通用。《医心方》卷二十七引《养生要集》曰“宁先生《道引经》”。是知此经晋时已有。今佚,该段即其佚文。

  28、《老君妙真经》佚文。

  《养性延命录》辑“《老君妙真经》曰一段,论养生者慎勿失道(卷上页三)。

  肖梁时道经《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第四卷《法次仪》著录《老子妙真经》二卷(《道藏》,第七六○册),北周武帝时《无上秘要》第一百卷《入自然品》引《老子妙真经》(《道藏》,第七七七册)。《老子妙真经》今佚。《养性延命录》辑此经,可见晋时已有之,该段为其佚文。

  29、《老君尹氏内解》佚文。

  《养性延命录》辑“《老君尹氏内解》曰”一段,述咽津法(卷上页六)。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第四卷《法次仪》著录《老子内解》二卷。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曰:“《内解》上下,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道藏》,第四四○册)。是知二书所称《老子内解》、《内解》,即《老君尹氏内解》,内修之旨包括养生术在内。该书今佚。《养性延命录》辑之,知该书晋时已有,该段即其佚文。

  30、《养生内解》佚文。

  《养性延命录》辑“《内解》云”一段,述含枣咽津术(卷下页五)。

  《医心方》卷二十七辑《养生要集》,其中二引《养生内解》。《养性延命录》所辑《内解》,盖《养生内解》之略称。是知晋时已有此书,今佚,该段即其佚文。

  31、《中经》佚文。

  《养性延命录》辑“《中经》曰”三段。第一段论静躁与养生(卷上页六);第二段论梳发啄齿(卷上页十八,从《医心方》卷二十七可知是《中经》);第三段论照镜存形(卷上页十八,从《医心方》卷二十七可知是《中经》)。

  《中经》甚多,有《老子中经》、《牵牛中经》、《三五中经》、《胜中经》、《柱中经》等,不知《养性延命录》所辑为哪部《中经》。或许竟是名仅两字之《中经》。《医心方》引多达九段,皆仅曰《中经》。此段亦见于《医心方》第二十七。是知晋时有《中经》,该段为其佚文。

  32、张道人论养生之道。

  《养性延命录》辑“张道人……云”一段,述养性中和之道(卷上页九)。

  张道人不知何许人。是知南北朝以前有养生家张道人。

  《养性延命录》保存的大量佚文,均极珍贵。除标有书名、人名者外,《养性延命录》中尚有多条没有明确标其书名、人名的资料,不易知其所从出。但亦有助于窥视战国至魏晋时期养生学的概貌。

  《初学记》、《文选注》、《太平御览》亦各保存数条《养生要集》的佚文(两条至五条不等)。《医心方》尤夥,保存多达二百余条,大部分与《养性延命录》所辑不相重。这些资料亦很有价值。比如汉张衡、魏张臶、晋王叔和、崔寔、时代不明的卤公等人名和《神仙图》、《大清经》、《河图纪命符》等书名,可补《养性延命录》之阙。但《养性延命录》成书年代最古老,汇辑资材最集中,为《医心方》所不及,它书更勿论矣。

  《养性延命录》帮助我们确定了《太清道林摄生论》等书的年代。此外,《养性延命录》的一些内容也见于《神仙食炁金櫃妙录》、《枕中记》、《老子养生要诀》、《彭祖摄生养性论》、《玉房秘诀》、《素女经》等书,也为研究它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注释】

[1] 《养性延命录》一书除《道藏》临帙本之外,尚有《云笈七签》本(见该书第三十二卷)、《道藏举要》本(见该书第八类)和《道藏精华录》本(见该书第二集)。《道藏》临帙本《养性延命录》中,出现《混元道经》、《混元德经》和《混元妙真经》等经名。按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 14年)加尊号,称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老子混元之号昉于此。是知《道藏》临帙本《养性延命录》所据原本,当出于大中祥符七年之后。,《云笈七签》本《养性延命录》中,上述经名无混元之号,为《老君道经》、《老君德经》和《老君妙真经》等。老子老君之号,东汉已有之。是知《云笈七签》本《养性延命录》所据原本,当出于大中祥符七年之前,更接近于原貌。可惜经君房删削,已非完帙。故本文凡引《养性延命录》,仍以《道藏》临帙本为主,以《道藏》仕帙《云笈七签》本及它书校之。

[2] “前”原为“钱”,今据《云笈七签》本改。

[3] “采摭彭祖李聃”原为“得采彭铿老君”,今据《云笈七签》本改。

[4] “庶”原为“拟”,今据《云笈七签》本改。

[5] 见《道藏》洞神部方法类,临字号上,第572册,《养性延命录》。本文凡引《养性延命录》,均同此版本。

[6] 《孙真人备急千金方》,第一卷,第4页。见《道藏》太平部,投字号,第800册。

[7] 同上。

[8] 《读〈道藏〉札记》。见《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第405页,中华书局,19835月第1版。

[9]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第81卷,第1页。见《道藏》太平部,慈字号,第818册。

[10] 《读〈道藏〉札记》。见《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第405页,中华书局,19835月第1版。

[11] 《三洞珠囊》,卷三,第21页。见《道藏》,太平部,怀字上,第780册。

[12] 《读〈道藏〉札记》。见《汤用彤学术文集》,第404页,中华书局,19835月第1版。

[13] 见《道藏源流考》附录一《引用传记提要》,下册,第234页,中华书局,196312月第1版。

[14] 《读〈道藏〉札记》。见《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第44页,中华书局,19835月第1版。

[15] 《华阳陶隐居集》,卷上,第18页。见《道藏》太玄部,尊字上,第726册。

[16] 《读〈道藏〉札记》。见《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第416页,中华书局,19835月第1版。

[17] 《道教と佛教》第二卷,第303页、304页,国书刊行会,1676年。

[18] 参见铃木大拙:《达摩の禅法と思想及其他》,关口真大:《达摩大师の研究》,鎌田茂雄:《亡名息心铭考》(《宗教学研究》第5号),田中良昭:《僧亡名息心铭》、敦煌本《亡名和尚绝学箴》(《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2卷第1号)。

[19] 《读〈道藏〉札记》。见《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第404--406页,中华书局,19835月第1版。

[20] 原文为“与天相异”,今据《云笈七签》本改。

[21] 原为“忽忽喜忘悲伤”,今据《云笈七签》本改。

[22] 原为“经脉便拥”,今据《云笈七签》本改。

[23] 原为“肉理空踈”,今据《云笈七签》本改。

[24] 原为“唯招蛊疾”,今据《云笈七签》本改。

[25] 原为“华岭”,今据《云笈七签》本改。

[26] 《云笈七签》本为“荡六情之者”。

[27] 《三洞珠囊》,第8卷,第5页。见《道藏》太平部,怀字下,第782册。亦见今本《神仙传》第3卷。

[28] 原为“刺”,今据《云笈七签》本改。

[29] 原为“静身损虑”,今据《云笈七签》本删"身损"二字。

[30] 原无“之事”二字,今据《云笈七签》本增。

[31] 原文无“能”字,今据《云笈七签》本添。

[32] 讳殷改商,不乏其例。唐殷价撰《丧礼极义》一卷,改姓商价,宋昝殷撰《食医心鉴》三卷,改名昝商,皆避殷讳,也有改为它字者。因北齐废帝名高殷,故将殷州改名赵州。《江南录》作者之一殷宗义,姓名皆改,称为汤悦。汤字避赵弘殷名讳,悦字避宋太宗旧名赵光义之讳。

[33] 《三洞珠囊》,卷一,第5页。见《道藏》太平部,怀字上,第780册。

[34] 见《双梅景暗丛书》,第1册,及《医心方》,第28卷。

[35] 见周世荣《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养生方〉释文》(《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2辑)。

[36] 传说天老为黄帝之臣。后世将天老用作宰辅重臣的代称。神仙方士及道教借用古代传说,将天老改造为老子的化身。

[37] 原为“老君曰”,今据《云笈七签》本改。

[38] 见《双梅景暗丛书》,第1册。

[39]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第81卷,第8页。第82卷,第11页。见《道藏》太平部,慈字号,第818册。

                                     

                     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    录入编辑:方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