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丛大川】论马克思和斯大林在自然观上的对立

 

关于马克思的自然观和斯大林的自然观的不同特性,笔者分别在《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论纲》(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9期)和《评斯大林自然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载《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两文中作了初步讨论。本文想从八个方面进一步集中讨论一下两者之间的结构性的对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新历史观、新自然观的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在这里,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全面批判了现代国民经济学的所有前提和规律,以现实的人和感性自然界的对象化劳动关系为基本问题,独创了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理论,由此提升出共产主义即实践的人道主义的世界观,这里包含着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观,即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几个月之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自在自然的和感性直观的唯物主义,创立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的新世界观,这里包含着把自然环境的改变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的新自然观。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这里,马恩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自在自然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确立了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我认为,马克思的新自然观决非是法国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在自然观,也决非是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唯物主义的自在自然观,而是与之根本对立着的劳动观、历史观和人类学意义上的人化自然观,这可以说在人类自然观史上实现了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以上观点参见《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论纲》见《自然辩证法研究》93·9·2229

斯大林的哲学自然观也即是他的哲学世界观集中表现在他的《联共党史》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该小册子开宗明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底世界观。其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参见《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136172页,以下不再注明出处)

随之斯大林以本来面目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的自在自然界为对象,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四大特征和自然唯物主义的三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逻辑推断出相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征,这里我首先说明一点,斯大林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即对自然界既辩证又唯物的看法就是他的自然观,或者说他的自然观也就是他的世界观,因为他这里所谓的世界即是自然界。

我认为,马克思的自然观与斯大林的自然观在出发点、基本问题、逻辑基石、逻辑轴心、思维方式、逻辑归宿诸方面都处于根本性的对立,这是两个根本不能同构的逻辑体系。

(一)自然观对象上的对立。马克思承认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但马克思将其视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并非哲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是属人的现实世界。其自然观研究的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自然,而是属人的感性自然,是经过人类世世代代的实践活动影响和创造的自然,即人化自然,所以马克思的自然观即人化自然观,而绝非自在自然观。斯大林把自然界视为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对象,而这一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份,即这一自然界已不包括那种经过人的实践影响和改造过的属人的自然人化自然,这是一种纯粹自然之观,是自在自然主义的世界观。我国教育部统编的《自然辩证法讲义》继承了斯大林的遗产,它说:所谓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是对自然界本来的面目的理解,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份,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人民教育出版1979年版第1页)

(二)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马克思在《手稿》诸著作中,扬弃了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本体和派生物、精神和物质的基本问题,扬弃了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思维和存在、灵和肉的基本问题,扬弃了费尔巴哈人本论的人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的基本问题,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基本问题即人和外部世界、主体和客体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劳动实践关系,由此展开为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我确证之间、人的自由和必然之间、人的存在和本质之间、个体和类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外部自然界则是其人化自然观的基本问题。(参见《马恩全集》第42120页)于是,马克思的新自然观不再是对自在自然的解释和理解,而是人类掌握和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观点和方法或曰改变自然之观和改变自然之法。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即自然观依袭了传统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援引了恩格斯对传统哲学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的概括:全部哲学底最高问题,都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精神何为起源,精神能否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的问题。这种自然观根本不研究人对自然界的改变、改造和创造。上面提及的《讲义》研究的是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和人类及其意识的产生以及自在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不涉及人通过劳动对自然界的改造及其产物——人化自然,更不涉及这一改造及其成果对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发展。所以此类自然观决非改变自然之观和改变自然之法,而是解释自在自然之观和掌握自在自然之法。

(三)在逻辑基石上的对立。马克思的新自然观的逻辑基石是对象化劳动、异化劳动,这在《手稿》中有深刻而明确的论述。在《提纲》中更明确地提出要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合理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形态》中马克思认定感性劳动和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所以这一自然观决非以抽象的哲学物质自然范畴为逻辑基础,而是以现实的具体的劳动概念为逻辑基础,并视劳动是打开人化自然的历史之谜的钥匙,所以说这一新自然观是劳动观和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然观。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依袭了旧哲学物质本体论的逻辑基石——“物质自然,认定物质、自然界或存在,是意识以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现实,视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由于将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自然界视为体系的基石,这就决定着这一体系不会涉及人这一主体和人对自然的劳动改造,必定是一个失落了人主体和人的实践能动性的体系。这类自然决非劳动改变自然论,而是自在自然本体论。

(四)在逻辑轴心上的对立。关于人与自然的能动和受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扬弃了现代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异化论和黑格尔的精神劳动辩证法,创立了自己的劳动辩证法即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分工、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的扬弃、劳动的社会化、劳动的自由化。以此为逻辑轴心创立了自己的劳动实践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类学意义上的人化自然观逻辑体系。在这里,脱离人的自在自然的起源,演化和发展是没有逻辑地位的,因为这是自然科学的对象,不是新哲学的对象。人化自然的辩证法的真正试金石不在自然界,而在人改变自然的劳动。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讲过它之所以称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因它对自然界取辩证又唯物的看法之后,随后首先展开的是自然界自身的辩证法,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四个特征:自然界相互联系为整体的观点、自然界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自然界由数变到质变的观点、自然界含有内在矛盾的观点。然后将这自然辩证法一一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逻辑推断出社会历史的辩证法。它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体系的逻辑轴心就是自在自然辩证法,它的辩证唯物主义本质上就是自在自然辩证法主义。自在自然成了辩证法的真正试金石,而劳动辩证法在这里根本不起逻辑轴心作用。这一模式在国内影响极大,前面提到的《讲义》的自然观体系在逻辑上基本是这一模式的复制。我国由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本的唯物辩证法部分将斯大林的自然界换成物质,自然辩证法变成物质辩证法,其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六对范畴均是先列举自然后列举社会和思维的辩证法实例,劳动实践辩证法不起逻辑轴心作用。然后将如此的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

(五)关于自然观和历史观之间的关系的对立。近年我在诸篇文章中讨论了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发育史。马克思新哲学的产生首先变换了传统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主题,将属人的现实世界视为自己哲学的主题、将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视为基本关系,那么这一关系的基础和中介在那里?它不在传统哲学的本本上,而在国民经济学面对的经济事实和工人的劳动中,所以说现代国民经济学才是马克思新哲学深层的主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是从经济事实和工人的劳动出发,首先批判了现代国民经济学的所有前提和规律,独创了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理论,这是马克思新历史观诞生的真正标志。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提升出扬弃异化劳动即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在这一创立的过程中。马克思又扬弃了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异化的历史观(而不是费尔巴哈的自然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否定性劳动辩证法(而不是黑格尔的一般辩证法法),创立了实践的人本主义即共产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在这历史观和世界观体系中当然地包含着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如果把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合理理解为人的世界观和改变世界之观,那同时也即是他的人的社会历史观和人化自然观。随后马克思称自己的新哲学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也同样既是世界观,又是历史观、自然观。当然我不否认三者有所侧重以至将历史观和自然观分别加以研究,但其逻辑基础都是一个——劳动实践。所以在马克思的哲学萌牙和发育过程中根本不存在先建立一个以自在自然界为对象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推广出一个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历史、当然也不存在这样的逻辑。但是在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非常明确地认定是由一个以自然界为对象的辩证唯物主义推论出一个以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历史唯物主义。我详查了这个小册子,其中有二十六处用了既然自然界如此,显然易见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也应该如此的句式。这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即社会生物主义的倒退,可称之社会斯大林主义社会自然主义,这是一种极端典型的自然还原论,已退到法国的人是机器和古希腊人是原子那里去了。

(六)在哲学目的上的对立。马克思从事哲学研究伊始就确定了为人类谋求解放的目的。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将哲学视为人类解放的头脑。到《手稿》马克思将自己的新世界观称之谓实践的人本主义即以扬弃私有财产为中介的共产主义,其目的也是解放工人阶级和全人类。马克思这时所创立的人化自然观其目的也在于克服劳动的异化即人和人化自然之间的异化,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真正的解决即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最终目的也在于解放人的本质力量,使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质得到全面发展,使自然的本性更加附合人的本性,使人的本性也更加附合自然的本性,由此人才是真正自然界的人,自然界才是真正人的自然观。作为人化自然观、马克思在这里只研究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不研究先于人的自然存在和自在自然的规律,对于谁产生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这类无限的的过程,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拒截回答甚至认为根本就不要那样向我提问。(参见《马恩全集》第42130页)这类非对象性的自在自然的无过程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不予讨论或曰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对象是无限运动、变化、发展的自在自然界,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永恒运动着、永恒变化着、永恒发展着的一般规律,然后将自然界辩证法的规律上升为思想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推广到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从而去发现社会历史的辩证法,进而去指导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如他说既然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是经过内在矛盾底揭露,是经过基于这些矛盾的彼此对立势力冲突来克服这些矛盾而进行的,那末无产阶级底阶级斗争,当然也就是完全自然而不可免的现象。它的目的就是追求和推广终极规律。

(七)关于自在自然如何产生及无限的过程是否可知的问题上的对立。前面提到,关于自在自然的无限的过程是否存在的问题,马克思既反对如此提问也不予以回答,并对提问者反问说:请你问一下自己,那个无限的过程本身对理性的思维说来是否存在。认为这类无限过程的问题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如果你实在要追问自然界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作出一个劳动实践自然观的回答: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为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同上131页)。这里表现出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的哲学谦虚:哲学只能对实践所及的属人的自然界的存在做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而对于实践之外的自然界的存在问题哲学无力回答。相反,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则表出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傲慢。它认定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自在自然界的规律是存在的并且完全可以认识,它否认自然界存在着永远不能认识的自在之物。它说:世界及其规律完全可能认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而只有现在尚未认识,但将来却会由科学和实践力量揭示和认识之物。并称这种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这种可知论正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形而上学的独断论。这种独断论在我国哲学界影响很大,批判不可知论时所用的正是这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认定自在自然的无限性是可知的,现由是这种客观自然的无限性可以为世世代代的无限的人类给予认识。同时又承认人类最终要为自然界铁的规律所毁灭,而人类实际上是有限的,那么有限的人类又怎样认识无限的自然呢?这又使这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陷入自身所创造的逻辑两难。(参见丛大川、郝宁湘《主客体的无限性与可知不可知论》(载《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对这类独断论的可知论的批判)

(八)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对立,这是两者在哲学深层上的根本对立。马克思的实践人本主义的人化自然观的确立实现了人类自然观史上的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是本体论思维方式,它面对人的现实世界但总要到超感性的自在自然世界和神密的应然观念世界去追索现实世界的本源,由此形成了相互对立的自然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其共同特点有三:追求终极实在的绝对论思维、追本溯原的还原式思维、从对立的两极关系把握事物本性的绝对一元化思维。其要害在于瓦解了人的现实世界,失落了人和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在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折时期彻底否定了作为传统哲学灵魂的那种本体论思维方式,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劳动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以劳动实践的观点作为把握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基础和中介,不再去追索超现实的终极的绝对的一元的本原存在。所以马克思的新自然观必然是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复辟了哲学史上的自然本体论思维方式,它认为世界按其本质说来的是物质的,自然界是基本起源的,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由此逻辑推出:既然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现象,而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现象,……那么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存在,也是第一性的现象,而社会底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现象,……这是典型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它追求的是脱离人的实践的终极物质存在,而不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现实世界;它追求的是现实世界的物质本源,把精神还原于物质运动,以至把社会现象还原于自然现象;它从物质和精神对立的两极中用其中一极——自然物质来把握精神以至社会现象,而不是从实践中介上来把握精神和物质、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而把握整个感性现实世界。这就不难理解在斯大林的辩证物质主义体系中根本设有人和人的实践的地位;也不难理解它为什么一反马克思的人体的解剖是猴体的解剖的钥匙的逆向思维,而取自然是社会的本质的还原思维,于是把自然辩证法成唯自然主义视为基础然后逻辑地推论出社会辩证法和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由此也同样不难理解其历史唯物主义只有社会存在及社会结构的地位,而没有实际活动的人和人的劳动实践的地位。根源就是它背叛了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复辟了本体论思维方式。

以上从八个方面展现了两者的根本对立。最后我想着重讨论一下斯大林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及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的态度。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出版于1938年,而马克思的《手稿》、《提纲》、《形态》在1932年之前已相继在俄国出版,尤其是《提纲》早在1888年就由恩格斯所发表,在列宁的主要哲学著作中已有援引和阐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育史,人们共认《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重要著作,至于《提纲》恩格斯视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而《形态》则是相对成熟形态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在构造所谓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体系时应该是看到这三本哲学原著的,号称马克思和列宁的忠实学生的斯大林是应该依据这些论著的基本观点及列宁的阐发来建构的。但我查遍了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也即是他的自然观部分,没有一处援引马克思这三本著作的基本论点,其间只引用了马克思其它著作的两条,一条是马克思将自己的辩证法区别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一般唯物论观点,一条是物质是变化的主体观点,前者是马克思批评了的法国唯物论和观点,后者也不是马克思的实践论核心观点。斯大林这部分内容近一半的字数是引用恩格斯和列宁的原文,但多是与唯心论战胜的条文,除了引用恩格斯用以反驳不可知论的实践认识论条文外,没有一处引用把实践观点视为世界观、自然观的条文,当然,这尚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斯大林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从根本上摈弃了马克思把事物、现实、感性和人的自然环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新世界观的精神实质。因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观非常不利于他的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的体系构造,所以他的摈弃就决非理论上的疏忽,而是思想上有意识的背叛。我们过去通常将斯大林的哲学模式的错误倾向视为教条主义,这是相当表面的见解,从逻辑深层上着,其主要错误倾向是修正主义,它从体系的出发点、逻辑基石、轴心的归宿、哲学思维方式诸方面修正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新自然观、新历史观。 

(原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2期。录入编辑: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