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回顾反思

【汤剑波】回顾中国伦理学发展三十年,总结中国道德建设经验——记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200941618日,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浙江财经学院与浙江省伦理学会承办。来自中直机关和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思想宣传部门的170多名伦理学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员大会产生了新一届的理事、常务理事、会长、秘书长、副会长等并围绕“中国伦理学三十年”这一主题展开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学术交流。

一、中国伦理学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伦理学取得长足进步与巨大成绩的三十年,是伦理学逐渐成长为人文社会科学中“显学”的三十年。老会长陈瑛研究员在开幕式上总结了中国伦理学三十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第一,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丰硕;第二,研究领域大大扩展;第三,学术水平显著提高;第四,在宣传和普及伦理学、以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了许多实在的贡献;第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方向,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新会长万俊人教授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非常值得总结的一个时代,尤其2008年是具有划时代标志意义的一年,浓缩了三十年中国人在精神品质上的巨大变化。

在讨论会上,学者们对中国三十年来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徐州师范大学陈延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概括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伦理学研究取得的进展:

就具体的伦理学门类来看三十年之成绩。中南大学李建华教授综述了中国法律伦理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可喜成果,并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法律伦理学研究还应做好的工作。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李伟教授专门谈到中国民族伦理学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中西伦理的融会贯通,既是三十年来中国伦理学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值得进一步反思的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伦理学研究应持中西汇通的开放姿态。天津市委党校漆玲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廖申白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陈泽环教授、济南大学苏宝梅教授、东南大学徐嘉教授、聊城大学黄富峰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等对此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的讨论。

面对三十年来已取得的成就,与会代表仍清醒地审查了当代中国伦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推进中国伦理学更上一层楼。在万俊人教授看来,当代中国伦理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不足以解释当代道德的许多疑难问题。江西井冈山大学曾建平教授分析了当前中国伦理学研究存在的四个缺失。湖北大学江畅教授点出了中国伦理学理论创新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方法。湖北大学戴茂堂教授指出,由于人们对道德与情感的双重误解,即把道德等同于理性和知识、把情感等同于血缘之情,导致了国内伦理学史研究中存在明显的情感缺失倾向。此外,许多数学者都一再提到,中国伦理学研究要更加密切关注中国当代生活本身,充分发挥伦理学的实践特质。

二、深入中国当代道德建设的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伦理学成就是与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实践息息相关的,与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总结中国道德建设的经验与现状,以期推动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大程度上实现伦理学干预生活的功能。

与会学者普遍感到,中国伦理学要取得持久的发展,极有必要去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万俊人教授、袁祖社教授、杨秀香教授、田秀云教授、李健教授等对此发表了看法。

事实上,时刻关注现实的与会学者们已经在自己的研究中表现出了足够的实践品格。东南大学樊浩教授借助社会调研的实证方法,从精神哲学层面探讨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东南大学田海平教授认为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源来自两个危机:自由危机与认同危机。伦理学要直面这些现实的危机,通过回应道德自由以形成一种道德意识与规范,通过回应道德承认以形成社群的伦理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去道德化”现象,它们颠覆了主流文化的宏大叙事以及善恶分明的意义世界,其中透出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智的生存哲学是值得伦理学去深思的最严重道德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晏辉教授提出当代中国道德问题的根源在于:(1)行动与行动本身的分离;(2)德性与规范的危机;(3)从德性审美到城邦至善的危机;(4)德性与幸福的背离。钱广荣教授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遇到的道德问题都归于道德悖论问题,而其它问题都是派生于此或对此认识不足造成的。

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引起与会学者们的重视和拓深性地反思,例如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华东师范大学赵修义教授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仍存在三个需重新审视的道德难题:利益追求作为一种价值应如何看待?个人经济动机合法化后道德向何处去?怎样对待西方功利主义?华北师范大学龙静云教授希望以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著为着眼点,来解释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陆晓禾研究员提出,在经济方式上资本已成为一种现实,伦理学界目前的任务是要使道德成为资本生存的根据和条件,而不是使道德只成为一种手段。王小锡教授澄清了道德资本的概念,道德资本不仅具有一般资本的特点,还具有自身的特质。陈瑛研究员指出,要用唯物史观、辩证法来解释“义”与“利”关系问题,全面的、深入的,而不是粗陋的。

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问题是与会学者又一热议话题,围绕“教育谁”、“怎样教”等展开了激烈论争。首先,关于道德教育的对象。天津科技大学赵士辉教授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官员和青少年。山东省委党校刘秀芬教授却指出,把青少年作为中国道德教育重点对象是本末倒置,家长、教师的身教更重要,道德教育应从成人抓起。其次,关于道德教育的方式。中共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提出,道德教育要从中国传统中汲取道德教育经验,要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的统一,言传身教尤为重要。斯仁教授提出,德育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无止尽的,德育途径应是广泛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赵士辉教授认为,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落脚点是怎样让青少年有道德情感,随着家庭功能弱化,社会应该发挥作用,要注意道德教育的规范化和可操作化。詹万生教授以为,道德教育要重视从知到行的转化,当代伦理学者的使命是让年轻一代接受道德观念,伦理学要从科研院校走向中小学,从伦理学家专著和论文转化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教材。黄东桂教授指出,针对当前道德认知教育中“非善即恶”的极端取向,有必要加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福建师范大学陈桂蓉教授提出要借鉴台湾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宣教,还注重实践训练,在道德养成基础上能促进道德的普及化、大众化。

三、伦理学的定位和发展

中国伦理学自改革开放蓬勃发展到今天,中国伦理学研究者们对伦理学本身也进行了自我反思:伦理学究竟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展开研究。

唐凯麟教授指出了当前中国伦理学者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伦理究竟是什么?伦理学的目的、意义、使命又是什么?伦理学对现实有一个导向作用,这些功能又是什么?王小锡教授表示,当前中国伦理学话语权薄弱及在许多场合失语,其很大原因在于伦理学理论本身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澄清,例如伦理与道德被混用,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和西方文化,中西文化如何交融等等。可见,学科本身内涵的理论问题依旧是伦理学关注现实时不得不自省的内容。

关于伦理学的性质和任务。北京市委党校鄯爱红教授认为,伦理学应该是知识之学、修身之学和教化之学的统一。廖申白教授提出当前中国伦理学应关注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人的问题;第二,今天的人的问题;第三,今天的中国人的问题。晏辉教授分析了当代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即政坛伦理学、讲坛伦理学和论坛伦理学:政坛伦理学的主要职能是说明与辩护,表达的是一种立场;讲坛伦理学的主要职能是证明与传播,提供的是一套理论和学术;论坛伦理学的主要职能则在于批判与预设,以供给思想和价值为己任。

关于如何进行伦理学的研究。王小锡教授认为,应着力创造一个适应道德生长的环境,在完善伦理学体系的同时,让更多的人理解与接受道德;伦理学的发展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面向实践,指导实践。湖州师范学院王国银教授认为,伦理学学科要注重科学的规范性,要从心理学、社会学视野来研究。唐代兴教授认为,伦理学应跟上时代步伐,以哲学为自己的根基和方法,扩展视野,成为时代的真正发言者。山西师范大学卫建国教授指出,伦理观念和伦理标准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卫荣凡教授认为,伦理学研究不应成为事后研究,否则就无法实现道德预警机制;道德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有密切联系,应该将道德与各方面的制度联系起来研究。

关于伦理学和伦理学工作者的使命。陈瑛研究员提出,伦理学界的学者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实际道德问题,做真学问,做大学问。唐贤秋教授分析了伦理学的双重使命:一是学术使命,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发挥认识世界的功能;二是社会使命,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发挥改造世界的功能。

关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中国人民大学焦国成教授提出要把“社会伦理关系”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从伦理关系的视角才能更深入地洞察社会生活中的具有现实性的“应该”,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的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他还分析了社会伦理关系的三个特质:非实体性、非强制性和交互主体性。

关于西方伦理学的研究。浙江财经学院秦越存教授从实践哲学进路探究了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解决。她认为,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实质是道德个体主义与道德共识的冲突,新旧自由主义和共同体主义都没有真正这一解决问题,唯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才是真正解决道德个体主义和道德共识冲突的正道,因为道德个体主义与道德共识的冲突源于人本体论存在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解决。

中国伦理学三十年来,成绩十分显著,发展势头良好。与会的伦理学界同仁们表示将继续发扬老一辈学者们打下的夯实基础,共同去努力开创中国伦理学下一个金色秋天的收获季节。

 

汤剑波,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原载《伦理学研究》20093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