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通俗读物

【张二平】《老子》体现生生哲学

 

生生不息,是中国哲学历久弥新的主题。《老子》中的生生哲学,具有一以贯之的特点,体现在道论、养生论、自然论等各个层面。

《老子》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具有创始和生成天地万物的作用。《老子》用“天地之间”等来描述道的虚无性。道体空虚,处天地之中,其作用无穷无尽。

“道”的根本作用是创生性。通过“道生一”,“道”自无入有,表现为生成万物的动态过程,即一、二、三,乃从三至万的不断丰富壮大。道的创生性是一种以无为本的“不生之生”。“道”内在于万物,不能离开万物而独存,“道”自生自发作用,“道”生成万物也可说是万物自然生成。“道”虽然大,但也可以称为“朴”“小”“无名”。万物总是归根复命,不断返回道的怀抱,汲取生命的养分。“道”的这种内在性,表现为万物不断回归道体的逆向过程,就是“道”的规律“反”。道体混成,先天地生,独立周行,经过大、逝、远、反的运动,返本开新,永葆活力,源源不绝,生生不息。

从修身看,贵德是养生的关键。通过修德,“道”向下落实到了人间,开创了人文世界。善摄生者守柔不争。《老子》批评了片面的“益生”“自生”“厚生”等所谓“坚强”思想,认为人生智慧在于素朴寡欲,谦卑持盈,去奢去泰,知止慈俭。

《老子》还特别重视“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学习大地的博厚,学习苍天的高明,学习“道”的包容,学习自然的无为,以指导社会生活,就能够使得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作为最高法则的“自然”,绝非仅指自然界,而是指包括天地万物的一种符合生命本性理想状态,同时也是人类一种极高的生存智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的本质是天地人以道相通,人文与自然相与俱化,人类与环境构成一个多元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和”蕴含着无限生机活力,是一种生存境界和生命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观念息息相通,如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来源: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