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通俗读物

【马金莲】生活中的哲学

 

谈起哲学,人一下子就从琐碎的现实中跳到虚空中去了。上帝看不起凡人,所以说凡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不会因为上帝发笑而不思考。

初触哲学书在30多年以前。那时,由于停课闹革命,无书可读,许多书籍被查禁,处在如饥似渴求学年纪的我们,便似懂非懂地读起了哲学。

刚接触哲学,觉得哲学绕来绕去很累人,比如说“否定之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不好的东西就是坏的,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多简单的道理,干嘛搞得那么复杂?

后来让我相信这种哲学的还是生活。

生活是美好的,这是我对生活的最初认识,我满怀热情地拥抱了它。然而,当我走进生活这五彩斑斓的世界时,我才发现它的冷酷、丑恶、无情、乏味和无奈。于是,痛苦、沮丧、惆怅一起涌来,恨不得破罐子破摔。然而又不能那样,那样不就更失败了吗?思考再三,痛定思痛,要从痛苦中走出来,从沮丧中振作起来,要跌倒了爬起来。失败是成功的母亲,总结经验、调整心态重新来过。于是,情况发生了变化,走过泥泞坦途,生活重新变得美好。回过头看看走过的路,原来那点小水洼竟让自己那样难以跨越。这时,你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否定之否定”让人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爱也是如此,曾经那样纯真地爱过,也想当然地想得到世上最无瑕无私、最完美的爱。但求之不得,而且受伤的总是自己。于是,开始不相信爱情,对爱嗤之以鼻,对爱感到倦怠。但是作为人,对爱的渴望是无法否定的,而爱也确实存在的。那么,你得不到就不要强求,也不要装作看不见,一切随缘。就像路边草丛里的草莓,你看到了采到了就是你的,反之,就是别人的。再说,那枚草莓若采早了肯定是酸的,采得晚了,肯定不新鲜,不见得就好。这样一想,爱与不爱,得到得不到,实在是无所谓。这样想,就超然了,痛苦就不再扰你,心情也就平静了。如果心性修炼到了一定的高度,可将小爱变大爱。爱的方式和形式很多,可以去爱一片树林、爱一个动物,可以通过园林局、动物园认领的方式让它具体化。树不会伤你,动物也不会伤你,你的爱心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你不会再在爱的患得患失中徘徊无助了。

这时,你发现“否定之否定”不是回到了原位,而是通过螺旋式的上升,思想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头一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完全是基于一种感性认识,再一次见山见水,就已经是参透后的超然物外了。

于是,我发现生活中的哲学要比书本中的有意思得多。有人可能会说我是偷换概念,是实用主义,是把高深的哲学问题庸俗化。但学哲学不就是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吗?一个理论如果总是把它束之高阁,那么,它再好又有什么用处呢?

   (原载《榆林日报》  201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