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现实关切

【杨金海】全球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

一、全球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当属马克思。他在150 年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等思想。但真正在现代意义上提出并全面论述全球化思想,还是近几十年的事。

最早提出全球化理论的是“依附理论”学派。埃及人萨米尔·阿明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他最早建构了世界资本积累和发展模式。他认为,资本积累是通过全球分工发生的;在分工中,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各个阶层的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不等价交换和剥削;但边缘国家有可能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并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早在1957年的博士论文中,阿明就提出了这一思想的框架,其后发展了它。到60年代,这一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1963年开始,安德烈·冈德·弗兰克逐渐成为该学派的重要成员。他丰富了阿明和保罗·巴兰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理论,尤其是提出了“不发达的发展”的概念,指出不发达的现象是以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的兴起和扩张为开端的,也是这一进程的结果。巴西学者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尔多左进一步用辩证法研究了世界的结构和历史,提出了“中心区”和“边缘区”的思想,认为处在边缘区的不发达国家在两个层次上依附于处在中心区的发达国家,即受外部力量(包括外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外国技术和外国金融体系)的支配和内部力量(即与外国势力相联系的当地阶级和集团)的支配。此外,当时许多思想家都讨论了这些问题。 1961年, global”(全球)一词被收入韦氏辞典,次年收入牛津英语辞典。之所以如此,是有社会背景的,正像英国学者查尔斯·洛克所说的,当时已经出现了跨国公司在财源、功能、责任方面替代国家,国家囿于疆土之内而对此无能为力的现象。(注:查尔斯·洛克:《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变种》,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6期。)可以说, 这一时期对全球问题的研究是全球化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

到了70年代,随着资本、货币的跨国自由流动,人员自由流动现象也出现了。于是,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出现了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从新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批判了以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模式的“现代化理论”,指出现代世界结构是一种“生产模式”;其中,中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是重要关系,是一种空间共存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各国社会的发展不存在“传统”与“现代”之分,所有社会都是现代的;差别只在于有的在中心、有的在边缘;而在边缘的社会必然是不发达社会。他在方法论上的特别贡献是,主张把全球“关系”、“世界体系”作为“分析单位”,而不要采取传统的以独立的民族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为“分析单位”的方法。沃氏的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是他的三大卷的《现代世界体系》,分别发表于197419801989年。近年来,他又与T.K.Hopkins 合作出版了《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轨迹,19452025》、《世界体系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等。

80年代初,米歇尔·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被里根、撒切尔夫人采用,金融体系的全球化开始。债券市场阻隔的消除和非规章化逐渐完成,随后又引起了股票市场阻隔的消除和非规章化,金融全球化全面展开。90年代初,新兴工业化国家加入了这一进程,金融全球化便呈飙升趋势,直到发生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政治、文化全球化也发展起来。

于是,对全球问题的研究又进入一个新阶段。从70年代末兴起的罗马俱乐部在对全球问题作了多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并提出了不少研究报告之后,又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讨,例如拉兹洛推出《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等,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85 R. Roberson FrankLechner发表《现代化,全球化和世界体系理论中的文化问题》, (注:载于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1985年,第2卷,第108页。)明确提出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 并提出了与全球化有关的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80年代中、后期,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兴起,提倡解中心、消结构、消边界和多元化,反对中心论、大叙事、一元化和绝对真理,可以看作是全球化理论研究的哲学表现。在这里,被人们所描述的那种还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后”状态,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谓全球化状态的深层的但却是初期的表现。这在当时对人们作深入的全球化问题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直接由此引起的90年代初期新思潮是“后殖民主义”。它以上述思想为武器,提出了反对全球化过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反对西方大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实行霸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主张各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文化背景,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力图摆脱西方势力的束缚,获得自己独立发展的自由。直到今天,后殖民主义仍在发展中,并成为全球化问题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所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并在未来全球化过程中力图解决的问题。

随着90年代初苏东剧变,由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化迅速升级。1992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联合国秘书长公开声称,“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于是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并制定自己国家的全球化战略,力图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有利的位置。这无疑调动了理论界各个学科的力量,展开了对全球化的全方位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90年代中期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全球化研究再度升温。但与先前有所不同的是,人们多半不再像先前那样对全球化只抱乐观态度,而是抱谨慎态度,有的甚至抱悲观态度,因而,不仅研究自己国家或集团的发展战略,也研究防御金融风险的战略和措施;许多有责任感的学者纷纷呼吁并积极研究全球化的秩序问题,包括全球化的伦理、规则、法律、政府间关系、全球治理等问题。

最近,全球化研究更是高潮迭起,关于全球化研究的文章、著作不断推出。Samir Amin 1997 年出版了《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Fredric Jameson1998 年组织国际研讨会并编辑出版《全球化的文化》;Zygmunt Bauman 1998 年推出《全球化:人类的结果》; DeanBaker1999年编辑出版《全球化和进步的经济政策》;Thomas Klak1997年编辑出版《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Robert Holton1998 年出版《全球化和民族国家》;Peter Waterman1999年出版《全球化、社会运动和新国际主义》;Tony Spybey1996 年出版《全球化和世界社会》;Ankie Hoogvelt1997年出版《全球化和后殖民世界:发展中的新政治经济》;Birgit MeyerPeter Geschiere1999 年编辑出版《全球化和认同:流动和关闭的辩证法》;Raimo Vayrynen1999年编辑出版了美国—加拿大举行的关于全球治理的联席会议文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Avtar Brah等人于1999年编辑出版《全球未来:移民、环境和全球化》;哈贝马斯也发表《全球化评论》等。著名的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T.弗里德曼不久前出版通俗读物《理解全球化》,在美国引起大众讨论全球化的热潮。

最近召开的几乎所有的大型国际会议都与全球化问题有关。199921213日美国“全球化与地区化研究中心”等主持召开会议, 讨论“正义与全球经济”;1999427 日“国际贸易与经济政策研讨会”在美国召开,会议主题是“危机继续:反思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斯坦利·弗希尔发表题为“危机的教训:做什么?不做什么?”的讲话;199955,“99世界经济论坛”召开,讨论处在21世纪大门口的人类应当如何对待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全球性”问题;199971115 日世界著名的国际社会学学会在以色列举行本世纪最后一次大会,会议主题是“全球化时代多样性的现代性”;19991027,泰国曼谷将召开全球化问题国际研讨会,目的在于总结东亚危机的经验教训,制定东亚各国发展战略;2000年下半年法国马克思园地协会将在巴黎举行“全球化与人类解放”国际大会等。

近年来,还出现了全球化研究的专门机构和组织。  如设在美国Warwick大学的“全球化和地区化研究中心”;“全球化增长协会”;“全球基金组织”;“全球发展中心”等。同时,还出现了为全球化研究和学习、工作服务的企业,如“Bowne全球解答”(公司), 它能够为人们提供“全球化术语表”、“自动语言转化(工具)”等。在美国的许多大学还开设了与全球化有关的“跨文化研究”和课程,出版了不少的书籍和教材。可见,对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已经超越了政府、学术部门,成为全球各界人士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全球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全球化研究既有学科性,又有跨学科性。这里仅就各学科普遍关心的全球化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1、何谓“全球化”?对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释。(1)有的从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和全球交往活动方面来理解,认为全球化是人类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Marshal Mcluhan在其1960 年出版的《传播探索》(Explorationsin communication)一书中提出的“全球村”(global village)思想已经包含这种认识;近几年来,随着电脑国际互联网的出现,这种认识更加具有代表性。有的认为全球化还包括人类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冲破自然空间和时间的阻隔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自由交往活动,并对交通工具发展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作了历史考察。(2 )有的从经济角度来理解,认为全球化是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是世界市场和国际劳动分工的全面形成,是金融资本、物质财富和人员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其明显标志是众多跨国公司的存在。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就是全球化的象征,它在全球155个国家运行, 控制着全球44%的软饮市场,其势力超过许多民族国家。 (注:参见 PeterWaterman:  Globalization,  Social Movements  &  The  NewInternationalisms, Mansell Publishing Limitied, 1998,p.69.)(3)有的从政治意识形态或社会体制方面来理解, 认为全球化是全球资本主义化,是晚期资本主义。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本质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德里克(Dirlik)认为全球化是“全球资本主义”。曼德尔和詹姆逊也认为全球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状态。(4 )有的从文化方面来理解,认为全球化是文化或文明全球整合,其间既有文化的冲突,也有文化的融合。各种跨文化主义者均持此观点。(5 )有的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认为全球化是西方化甚至美国化。(6)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一体化。Thomas L.Friedman就认为,全球化是“金融市场、民族—国家和技术的全球一体化”。(注:参见Thomas L. Friedman: The Lexus and The  OliveThree: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2、如何对待全球化?有人认为全球化并没有必然性,而是美、 英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造成的,是它们设定的一种“陷阱”;有人干脆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帝国主义变种”,因而要抵制全球化政策。有人则认为全球化是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适应之而不能违反之。有人认为这两方面因素都有,既要适应它,作出应对战略,又要抵制全球化中的霸权主义。

3、如何避免全球化带来的种种社会发展问题? 尽管全球化给各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它同时带来的问题也很多,甚至是灾难性的。如何避免和克服这些问题,成为人们研究全球化的重点。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全球化的非规则进行所造成的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不公平问题。今年715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1999 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世界人口的15生活在富国,占有全球86%的国内生产总值、82%的出口市场份额、68%的外国直接投资和74%的电话线路;15的人口生活在最贫穷国家,在上述各项中只占1%。 上述两类人口的收入差距由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报告以全球化为主题,呼吁重新制定全球化规则,逐步缩小世界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即将召开的曼谷国际会议也将主要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各国发展政策和规则、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人类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外国直接投资与新市场问题等。加拿大学者伊·卡普斯坦发表文章《全球金融的全球规则》,提出了公平稳定发展的方案,即公开准确的经济金融信息、制定客观稳定的经济政策和规章、实行国际金融的监管改革等。(注:参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4、如何加强“政府间关系”和“全球治理”? 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政治活动的全球化。因为跨国公司的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本国政府的管理权限,所以本国政府常常对它无能为力,这是造成经济全球化处于无政府状态的重要原因。为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各国政府之间不断加强交涉,传统的政府间关系正在向现代政府间关系转化。为此, 许多学者也做了探讨。 1996 Paul Hirsth Grahame  F.Thompson 合作出版《问题中的全球化:国际经济和治理的可能性》;1996Jong S.Jun编辑出版《全球化和解中心:制度关联,政策问题和日—美政府间关系》。他们都力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有的学者还对此作了更深入的分析。英国学者苏·斯特兰奇在1997年第11期的美国《当代》杂志发表文章《全球化与国家的销蚀》,指出全球化使国家权威日益衰落,即在防务、金融和提供福利三方面不断衰落。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社会将任由跨国公司摆布,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在这种状态下将难以生存。1998年,罗伯特·霍顿(Robert Holton)出版《全球化和民族国家》,力图全面分析这些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大国的跨国公司也正在积极活动,试图操纵全球化的发展走势。1995年,由世界排名最前列的500 家大型跨国公司发起的“多边投资协议”开始秘密谈判,目的是要“制定一部统一世界经济的宪法。”经合组织的29个成员国准备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基础上于1998年推出之。幸运的是,在全世界人民的反对下,199810月底,“多边投资协议”谈判被迫中止,从而宣告了“世界资本主义新宣言”的破产。由此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讨论。(注:参见李其庆:《“多边投资协议”——世界资本主义新宣言的破产》,载《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3期。)

5、如何解决跨文化问题?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或是否承认, 文化全球化也在进行中。于是便出现了“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文化间主义”(interculturalism)、“跨文化主义”(cross culturalism)等概念和思想。 也就出现了相应的“多元文化教育”、“文化间知识”、“跨文化教育”等学习和研究,甚至还形成了相关的新兴文化产业。Dward C. StewartMilton J. Bennett 1991年出版了《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前景》;1994L. Robert KohlsJohn  M.Knight 出版了《发展中的文化间视野:跨文化训练手册》;  AkiraIriye 1997 年出版《文化国际主义和世界秩序》;  Michael  H.ProsserK. S. Sitaram1999年编辑出版《公民话语:文化间的、国际化的和全球的媒介》。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由人们的全球化活动所决定的。例如跨国公司要在其他国家投资生产,就不能不了解本国与这些国家的行为方式的差别、区域的差别,不能不了解这些国家的货币、语言、民族习惯、民族特色、民族节日、产品和服务名称、种姓关系和地理、历史情况等;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出现“满盘皆输”的结局。至于处理国际间的政治关系就更是如此。

6、如何处理文化的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关系? 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推行其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推行着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例如美国不仅对落后国家进行文化侵略,也对加拿大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美国对加拿大的文化渗透相当严重,占领其电影市场的95%、电视剧的93%、英语节目的75%、书刊市场的80%,为此,加拿大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呼吁采取保护本国文化的措施。法国的情况也很相似。所以,就连西方学者也认为,这种文化的“全球化”和“西方化”,实际上是“美国化”,并对此提出强烈抗议。近年来,后殖民主义和新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此直接相关。萨伊德是这方面的著名代表。1991年,英国学者汤林森也写出专著《文化帝国主义》,对这种文化帝国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这些学者力图反对“西方中心主义”,找到适合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用普拉卡什和印度历史学派的话说,就是要“编写自己文化的历史”。有的学者因此走向了极端,要彻底否定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一切思想和话语,主张彻底的文化多元主义和民族主义。但这无异于搞文化关门主义和文化自杀。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应当坚持文化问题上的辩证法,在文化交流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抵制文化帝国主义。

7、世界劳工问题和新国际主义。 由于全球化仍然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中进行,所以,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使落后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跨国公司的生产之中,加大了劳动竞争压力,对发达国家的劳动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各个国家的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升级。199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走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得出结论:21世纪,起用20%的劳动力就足以维持经济繁荣,80%的劳动力将失去工作岗位。为此,学者们尤其是左翼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提出,应当建立“全球公民社会”;或推行新社会运动;甚或进行新的阶级斗争。最近,彼德·沃特曼出版《全球化,社会运动和新国际主义》,提出并论证了“新国际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全球化使社会经济日益国际化,劳动者的利益也日益国际化,在这种情况下,   劳动者应当建立“新国际主义”(the    newinternationalism)组织, 推行新的社会运动, 实现“全球团结”(global solidarity)促成“全球公民社会”(global civil society)的形成,共同反对全球资本主义和现代国家主义,实现新的民主和劳动解放。

8、全球化的前途问题。有人认为全球化的前景是美好的, 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促成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形成世界政府,消解全球性矛盾,制止和消灭战争,并最终达到世界大同。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全球化不会消除战争,最近的巴尔干战争就是明证。有人从社会制度方面来考虑,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化,而且是永恒的,社会主义在90年代初已经失败,在今天和未来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更没有存在和发展的机会了。但不少左翼学者认为,全球化不仅不会使社会主义终结,相反会使社会主义复兴,正如詹姆逊所说“社会主义始终意味着对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全方位的保护:彻底的保障体系,它为每个人提供自由的存在和发展真实的个性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使得人们能够无忧无虑的生活。”(注:参见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载《马克思主义现实》1998年第2期。)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 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社会主义运动就不会完结,而且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社会主义,不管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

此外,有的学者还从哲学方面对全球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全球化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有的从伦理学方面分析全球化,提出了“全球伦理”的概念和思想;有的还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对全球化进行分析,提出了“全球观念”、“全球思维”的思想,并对全球社会本体作了全球空间和全球时间的分析,提出了“全球发展”的思想等。例如,社会学家鲍曼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社会的“时间在加速,空间在缩短”,因此需要对全球社会及其秩序作现代分析、进行“全球思维”。无疑,这是用相对论原理对全球化所作的社会本体论分析,对我们不无启迪。

 

(原载《哲学研究》199911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