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现实关切

【卢国英】和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关于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问题的探索

我们党从“十六大”以来,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意义重大。其中,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论很值得深入研究。

原文化部长孙家正曾说,在美国搞中国文化节时,有人质疑:“中国人过去讲斗争,现在又讲和谐,到底哪一个是对的?”(《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文化现象、指导文化建设——访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另有人也指出:“唯物辩证法一贯强调,对立、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今天我们强调‘和谐’,是不是违背了辩证法”,“这是一道必须破解的哲学难题”。(朱相远)

我认为,回答质疑和破解难题的关键是深入研究客观存在的两类不同矛盾,即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这是关系到正确理解和谐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

一、能否讲结合的两类矛盾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讲结合问题:有些矛盾其双方是不能讲结合的,有些则必须讲结合。其中,有些人强调不能讲结合的矛盾,而不太注意能讲结合的矛盾;另一些人则越来越注意能讲结合的矛盾,却又不太注意不能讲结合的矛盾;更多的人则对这两类矛盾现象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凭着直观的感觉做自然的区分,却弄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能做出更深入的说明。

当我们深入观察矛盾世界,认真地进行综合分析时,我们会发现,历史和现实中确实普遍存在着能否讲结合的两类矛盾现象。

有一类矛盾,其对立双方是不能讲结合的,例如,进步与反动、革命与反革命、廉洁与腐败、科学与迷信、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善与恶、真理与谬误,等等。而在另一类矛盾中,对立的双方则必须讲结合,例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民主与集中、领导与群众、集体与个人、劳动与休息、人与自然、理论与实践,等等。

艾思奇1964年在中央党校讲课时曾说:“世界上的矛盾有两类”,“一类是要把矛盾的一个方面消灭了,矛盾才能解决。比如说,革命与反革命,正确与错误。这种矛盾,是要把反革命消灭了,矛盾才能解决,把错误消灭了,矛盾才能解决。这种对立面是不能两立的,互相排斥的。这类矛盾多半是指新生和腐朽,这是一类性质的矛盾。”“还有一类矛盾,它是前进道路上,前进事物中的相互关系。比如,工业和农业是我们社会主义进步事业内部的两个部分,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革命的领导和革命的群众都是进步的、革命的,但是,仍有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类矛盾的解决不是消灭一个方面的问题,恰恰相反,是要使两个方面的关系很好地结合起来。但是这种结合是有条件的。”(《艾思奇全书》第8卷,第696页)

艾思奇这里所概括的就是能否讲结合的两类矛盾现象。应当肯定,这两类矛盾现象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都是普遍存在的。

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抑或革命和建设并重的年代,这两类矛盾现象都同时并存。只不过在革命年代,因主要任务是解决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不能讲结合的矛盾现象更为凸显,甚至遮蔽了能讲结合的矛盾现象;而在和平建设年代,在基本解决了不能讲结合的敌我性质的阶级矛盾之后,能讲结合的矛盾现象更为突出了。

二、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的概括

能否讲结合的两类矛盾内部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这两类矛盾的方向、性质不同。不能讲结合的矛盾,一般是推动事物前进发展的方面和阻碍事物前进发展的方面之间的矛盾,对立双方性质完全相反,根本利害互相冲突,如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等等。它们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对立中也有统一,异中有同,但大多属于对抗性矛盾。能讲结合的矛盾,一般是推动事物前进发展方面内部两个侧面的矛盾,如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和农业、领导和群众的关系等等。这两个对立的侧面性质相近、根本利害一致,虽然统一中也有对立、同中有异,但均属于非对抗性矛盾。这个特点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特点,是规定其它特点的特点。

特点之二是这两类矛盾内部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情形不同。不能讲结合和能讲结合的矛盾其内部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但是情形却很不相同。在不能讲结合的矛盾中,由于矛盾双方代表事物不同方向,性质和利害相反,对立和排斥的程度要尖锐、厉害一些,而双方分化、分裂的倾向更大一些,同中之异的异更严重些,因而矛盾的斗争性占据“统治地位”。而在能讲结合的矛盾中,由于矛盾双方同属事物前进方面,性质相近,根本利害一致,其对立和排斥的程度要轻一些、小一些,而双方的联系更紧密一些,异中之同的同更突出些,因而矛盾的同一性占据“统治地位”。

特点之三是这两类矛盾的解决形式各不相同。由于上述不同特点,一般说来,不能讲结合的矛盾采取尖锐对抗、争斗的解决形式。在社会矛盾斗争中,反动阶级常常用压制、打击、镇压、专政的办法来对付革命阶级;革命阶级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在自然界,常见的就是弱肉强食的生存斗争形式。而在能讲结合的矛盾里,如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矛盾、自然界许多事物之间的矛盾,由于性质相近、根本利害一致,因而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斗争,但绝大多数都会自然地或人为地采取结合、协调、平衡、合作等形式加以解决。

特点之四是这两类矛盾解决的结局不同。不能讲结合的矛盾通过双方的激烈斗争,一方战胜、消灭另一方而达到矛盾的解决。能讲结合的矛盾则虽然也要通过一定形式和程度的斗争,但着重采取同一性方法,不是一方战胜、消灭另一方,而是消除某些相互排斥的因素,化解某些分离倾向,使两者更紧密地联系,达到和谐的结合,如工业和农业的结合、民主和集中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等。

对上述这些特点,我们应当而且可以在哲学上做出更高的概括。

哲学上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这就是绝对和相对。绝对和相对两者常常用来表述事物和思想中矛盾的复杂关系,如斗争的绝对性和同一的相对性、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等。我们同样也可以用绝对和相对的概念来概括能否讲结合的两类矛盾现象。根据上述这两类矛盾特点,可以将不能讲结合的矛盾称之为绝对矛盾,而将能讲结合的矛盾称之为相对矛盾。

归纳起来,简要地说,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都是矛盾,只是相互排斥、相互联系的程度不同。绝对矛盾是相反相成的矛盾,矛盾双方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正反不同方向,斗争异常激烈,只有正面的一方战胜、消灭反面的一方斗争方能结束,所以这类矛盾是绝对的。相对矛盾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矛盾双方同属事物前进方向的正面,因而它们的解决虽然也要通过一定的斗争,但可以着重采取同一性的方法即相互结合、和谐统一的方法,所以这类矛盾是相对的。

三、绝对矛盾、相对矛盾的分类和其它矛盾分类的区别

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的分类同其它矛盾分类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之分同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之分,既相互对应又有所不同。这就是说,敌我矛盾属于绝对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属于相对矛盾,然而,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仅指社会领域中人的矛盾,也涉及人的思想矛盾;而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则不仅指广泛的社会矛盾和人的思想矛盾,也包括人与自然及自然界内部的所有矛盾。

在自然界中,像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一类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矛盾,还有地震、海啸、飓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和人体内部健康细胞和癌细胞的矛盾等等,都属于绝对矛盾。

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许多矛盾,如数学中的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力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阳电和阴电,化学中的化合和分解,生物学中的遗传和变异,天体中的吸引和排斥等等,都属于相对矛盾。

就是在社会领域和人的思想领域,也还有许多矛盾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之分所概括不了的。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战争与和平的矛盾、战争中的进攻与防御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巩固与发展的矛盾、新与旧的矛盾、左与右的矛盾、谋与断的矛盾、刚与柔的矛盾、好事与坏事的矛盾、一般与个别的矛盾、质与量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思维与存在的矛盾、物质与精神的矛盾、认识与实践的矛盾等等,大都属于相对矛盾,也有的属于绝对矛盾;有些则可能渗透着敌我矛盾或人民内部矛盾的某些因素,甚至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某些表现或者根源。但是,它们本身不能等同于敌我矛盾或人民内部矛盾,而绝对和相对的矛盾的分类却可以包括所有这些矛盾。

因此,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的分类比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分类具有更加广泛的内容,可以概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想中的一切矛盾。

对抗矛盾和非对抗矛盾这种分类也有其重要意义。但是,它仅指矛盾斗争的性质和形式,而不包括矛盾同一性问题。所以,它只是从矛盾斗争性方面概括了矛盾分类。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的分类则反映了所有能结合和不能结合的矛盾情形,它既反映了矛盾斗争的性质和形式,也反映了矛盾同一的性质和形式,因此它与关于对抗和非对抗矛盾的分类是不同的。

四、绝对矛盾与相对矛盾的共性

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各有其特性,然而二者又有共性,这就是它们都是对立统一,都是矛盾,都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恩格斯说:“自然界中的物体——不论是死的物体或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既有斗争,也有合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21页)可见,和谐和冲突、斗争和合作,也即斗争性和同一性,在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矛盾中,和人类社会所有的矛盾中,都是存在的。尽管其内部斗争性与同一性占“统治地位”的情形有所不同,但把它们分割开来却是片面的。

所以,我们在研究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时,始终不应忘记斗争性和同一性的互相联结。当我们说绝对矛盾里斗争性占“统治地位”时,应记住其中仍然有着同一性;当我们说相对矛盾里同一性占“统治地位”时,应记住其中仍然有着一定的斗争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矛盾在一定条件下都会转化,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也会转化,如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就可能转化。有些本来是相对的矛盾,可能转化为绝对的矛盾;有些本来是绝对的矛盾,也可能转化为相对的矛盾。在人和自然的矛盾中,如果人类过分掠夺,就会造成灾难,相对矛盾就会变成绝对矛盾;而如果人类采取环境保护,则可以消除某些灾难,绝对矛盾也会转化为相对矛盾。

五、绝对矛盾、相对矛盾的区分对理解和谐理论的意义

将客观世界复杂多样的矛盾区分为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不仅是为了深入认识历史和现实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为了全面理解和谐理论的深刻道理。

本文开篇所提到的质疑和难题,焦点是一个,就是我们过去强调斗争,而今天强调和谐,究竟哪个是对的?或者说,是否自相矛盾?是否违背了辩证法?我认为,如果弄清了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这两类不同的矛盾,问题就可以得到合乎实际的解答。

既然绝对矛盾是相反相成的矛盾,矛盾解决的结局必须是正面一方战胜、消灭反面一方,那么,对这类矛盾我们就必须强调斗争的重要性。在以往革命战争年代,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人民群众与三大敌人的矛盾等,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坚决的革命斗争,否则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就不能推翻,革命就不能胜利,矛盾就不能解决,所以那时共产党人的哲学是“斗争哲学”。现在情况虽已发生重大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绝对矛盾,因而斗争仍是解决这类矛盾的重要方法。

既然相对矛盾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矛盾的两个侧面同属于事物前进方向,那么对于这类矛盾就应着重采取结合、协调、平衡、合作等同一性的办法来化解;尽管仍有一定的斗争,但不是一方战胜、消灭另一方,而是双方互相结合、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推动这类矛盾的事物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胜利的今天,包括人民内部矛盾在内的相对矛盾成为大量的突出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强调和谐统一的重要性,把“和谐哲学”提到显著地位。这是从当前实际出发,顺应时代的需要,因而根本没有违背辩证法,相反恰恰是对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正确认识和区分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这个普遍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确立起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矛盾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哲学所揭示的宇宙根本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而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可以说是核心中的核心。从矛盾的斗争性上建立的“斗争哲学”,与客观的绝对矛盾相对应;从矛盾的同一性上建立的“和谐哲学”,与客观的相对矛盾相对应。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两者是统一的。

历史的经验证明,将适用于解决绝对矛盾(包括敌我矛盾)的“斗争哲学”运用于处理相对矛盾(包括人民内部矛盾),就会产生严重错误。人们记得,在“反右派运动”、庐山会议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将“斗争哲学”错误地运用于处理党内、人民内部的相对矛盾,伤害了许多同志和朋友,造成了党和人民的苦难。我们过去对人和自然之间的许多相对矛盾,采取“斗争哲学”,过分地进行掠夺,破坏了生态环境,遭到自然界报复,常常造成干旱年或洪水泛滥等灾害。在思想理论领域,在以往的政治运动中,对一些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学术观点,动辄“上纲上线”,进行不恰当的批判斗争,甚至作出错误的处理,冤枉了许多好人,最后不得不予以平反。这说明“斗争哲学”只适用于解决包括敌我矛盾在内的绝对矛盾,而不能用来处理包括党内和人民内部、人和自然以及思想方面的相对矛盾。

当然,也不能用“和谐哲学”来处理绝对矛盾。事实证明,在社会领域,包括敌我矛盾在内的绝对矛盾,对立双方的方向、性质完全相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我们是革命者,代表革命的、进步的一方,因此,对于代表腐朽没落的反动一方只能战而胜之或取而代之,而不能对他们讲和谐。我们对某些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冰雪、地震、沙尘暴等,也必须采取坚决斗争的态度。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于那些明显反动的、谬误的观点,如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台独、藏独及邪教谬论等,也决不能听之任之,必须进行批判斗争。

当然,我们更应看到,现在的矛盾情况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虽然在一定范围里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但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是包括人民内部矛盾在内的相对矛盾。

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说:“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一“决定”所概述的当前主要的矛盾问题,除最后两条即腐败现象和敌对势力的破坏属于敌我性质的绝对矛盾之外,其他大都属于人民内部的、相对矛盾的问题。这说明人民内部的相对矛盾问题相当突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上述“决定”中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里的九大目标,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发展,贯穿于其中的灵魂是“和谐哲学”。而正确认识和区分绝对矛盾与相对矛盾,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谐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神,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认识和处理各类复杂矛盾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和谐世界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艾思奇全书》,2006年,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3]《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文化现象、指导文化建设——访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2008年,载《理论视野》第1期。
[4]朱相远,2006年:《一道必须破解的哲学难题》,载《北京日报》1211

 

(原载《哲学研究》20091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