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现实关切

【罗建文】发展理念转变与发展价值论转向

所谓发展价值论,就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反思、批判和解构,创造性地建设一个“为人的”新价值世界,即崇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关心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和命运、追求人的幸福和社会正义的一个全新的价值世界。马克思的发展哲学提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正确地表达了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是这一发展哲学的人本价值的最重要表现。

社会发展的价值问题是关于社会发展所要满足的需求的问题,以及为谁而发展和怎样科学合理地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内涵于不同的发展观念中,并支配着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行为。发展不应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应包括政治、环境、文化、人格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只有所有这些方面的共同发展才是社会的真正文明与进步。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实现,即“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以下简称GNH关怀)。

GNH关怀的价值目标内在地规定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制定了基本原则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他们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由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们曾经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79页)当然,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生存需要还包括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即实现主体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正是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还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人通过实践活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于对象之中,这一本质、力量又通过对象物的内化而得到发展、提高和增强。人是自己的物质活动及其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的逐渐丰富,都是为了改善人们吃穿住行的条件,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价值追求。人是自己社会政治活动及其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社会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善合理的法律制度、高水平的政治文明,会为人们的各种对象性活动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并最终转化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个性的独立化。人是自己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各类文化尤其是内容科学健康、形式丰富多彩,品格上体现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高雅与通俗结合、精品化与大众化结合的文化,会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并转化为人的精神力量,推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主体自身人格的完美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正因为人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实现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这是“无须加以证明的”原理,“是颠扑不破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3374页)个人追求幸福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没有每个人对幸福的积极追求,就没有个体对幸福的关心,也就没有人类的整体幸福。

唯物史观指出,实践是人从事的自主自觉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是无目的的,而往往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行为,具有为人的性质,是人的自我肯定的方式。可见,人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有利于自身的运动变化,而不是与实践主体无关的运动变化,更不是对实践主体有害的运动变化。这也正是社会发展所必然具有的价值内涵。这表明: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发展判断不仅是一种事实判断,而且还是一种价值判断。这一判断不仅具有“真”的性质,而且还应具有“善”的内核。对实践主体不利的甚至有害的增长、扩展或升级变化不是发展的实质,不能称为“发展”。只有既符合主体尺度又符合客体尺度、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人类实践活动,才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发展的实质。只符合主体尺度而不符合客体尺度的实践活动是不能成功的;只符合客体尺度而不符合主体尺度的实践活动是无意义的。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同时也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某种程度的增强。因此,从本质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结果,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价值选择、价值追求、价值创造和价值判断的实践过程”。(李景源)

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根本的价值标准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了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而从本质上讲,最为根本的价值标准就是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群众的幸福要求。从这个标准来看,以往片面强调GDP这类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对于全面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状况是很不充分的,在实践中可能会导致社会政策选择上的舍本求末。而极富人性化的崇尚民生幸福的GNH关怀的发展理念,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GDP崇拜的片面和不足,而且可以衡量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文明程度。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一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幸福生活的提升并行不悖、平衡发展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下滑,这个社会发展就可能失衡,就可能引发社会动荡,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努力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同时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相得益彰,这是社会主义发展价值论的真正内涵。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是社会发展价值论的核心内容。资本主义制度虽然给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但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和解放,相反却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民生幸福最大化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崇高目标和理想追求。社会发展最终要通过人的幸福体现出来。社会之所以能永远向前发展,原因之一就是社会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了对人的幸福的追求就有了人的创造力源泉,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的幸福的实现和民生幸福的最大化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非常关注人的幸福和生活状态,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认为未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仅应该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而且还应该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自由平等、人人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真正实现人的幸福的最大化。他指出:“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91页);并进一步认为在这样的联合体里,“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44页)。

最后,人的幸福的实现和民生幸福的最大化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价值尺度。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程度取决于人的幸福的实现和民生幸福的最大化程度,社会越向前发展,个人也就越获得解放与发展。人的幸福的实现和民生幸福的最大化包括人从自然关系奴役下的解放、从社会关系奴役下的解放、从旧思想旧观念束缚下的解放三重含义,其中“人从自然关系奴役下的解放”的程度即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尺度。而人的发展是指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物质条件逐渐丰富的情况下,个人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人的解放还是人的发展,都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不断向前进步,个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程度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只有人最终从各种奴役中解放出来了,成了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真正实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人的幸福的实现和民生幸福的最大化才能最终实现”。(孙伟平)

 

【参考文献】
李景源,2007年:《价值观和价值导向论要》,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8年、1963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孙伟平,2006年:《论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5期。

 

(原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10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