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术批评

【沈固朝】引用率与学术期刊质量

人文社科类综合性期刊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CSSCI统计的近2800种人文社科学术性刊物中,有50种被归入综合性社科期刊(不包括学报),而在此之前的2006年是39种,2008年是45种。可见,人文社科类综合性期刊的发展仍呈上升趋势。

  谈到刊物质量,往往与被引率挂钩。被引率只是定量指标之一,它反映的只是影响力,不完全等同于质量。在25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里,综合性期刊的被引率大致处于中上游水平。但这只是总体情况,具体考察刊物,影响因子分布差距很大,来源刊和非来源刊高低差距可达5倍之多;总被引次数高低差距也很悬殊;二次文献转载率,仅少数几种刊三年平均转载4次以上,而年转载不到1次的有近40种。究其原因,有的与综合性刊物本身的特点有关,更多的则是与刊物质量相关,如规范性、对热点和前沿的跟踪、办刊风格、审稿制度、稿源质量等。我们发现,规范性做得好的刊,引用率相对较高;综合性刊物“散而全”的特点,导致对前沿和热点跟踪不如专业性期刊强,这是它不利的一面。因此,刊物要更加关注理念的更新,在提高影响力和“能见度”方面下一些功夫,如注意有吸引力或个性化的栏目设置,使刊物在某一方面给读者较深的印象;再如,现在人们阅览刊物已不完全在阅览室里,更多的是在网上,这种阅读方式要求编辑们将那些“中国”、“美国”、 “企业”、“文章”、“基础”、“科学”、“国内外”等没有检索意义或动辄反馈大量文献的关键词如“大学”、“系统”、“图书馆”等加以修改,或将较大的分类号细化,提高其专指性和可检索性,这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稿源质量方面,任何一个学科的学术论文在其交流过程中都会遵循着一定的集中和分散规律,非来源刊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现行的评价体制又会加大这一差距,但也并非无可作为。例如,我们可以多关注高层次学术会议,这种会议的稿源都是经过筛选的,规范性也很高,写作主题也比较有前瞻性,同时注意吸收基金论文作者和专题论文作者的稿子。就审稿而言,有些刊物可能比较关注著名的单位、作者的职务职称等。但高质量并非等于名牌或高职称。有的作者尽管并非出身“名门”“科班”,但对文章还是很下功夫的。再例如,可以探讨如何加强学术研究的连续性。很多文章往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说完之后没有验证,没有跟踪,没有讨论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当然也就没有了引用率,而学术成果的生命恰恰在于继承和创新,在于能否得到后人不断地解读和引用。刊物是否能提供学术争鸣的平台,是否鼓励学术批判,是判断其学术价值、能否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学术同行注意的标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高引用不等于高质量,但确与高质量有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办刊值得研究的思路之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