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术批评

【叶金宝】历史评价与自我评价:建构学术内在评价尺度

  就目前我国的学术状况而言,更应重视学术内在评价能力的培养,以修正、制约外在评价的不足和泛滥。如何建构学术的内在评价体系、唤醒学者的自我评价能力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学术是文化之心、创新之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固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应有的成就,但是中国学术在国际上还缺乏足够的话语权,还缺乏对全球问题、中国实践的充分解释力,总体上是向西方学习的格局,离学术强国还有很长的距离,甚至中国当代学术一定程度上还呈现出“量化宽松”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环境的约束,也有学术小气候的影响,其中学术评价是个大问题。 

  广义的学术评价包括国家、社会甚至个人对学术的评价,亦即包括社会的学术价值观念;狭义的学术评价是学术体制化的产物,是学术管理部门对学术的评价。由于学术评价背后往往涉及学术资源、社会资源的配置,它在学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从学术评价的角度来反思中国学术有其合理性。比如,从广义的学术评价来看,近代以来我们过多地强调学术服务社会而忽视学术引导社会的作用,这种学术价值观念使我们的学术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的特征,难以达到哲学的高度或境界。又比如,在狭义的学术评价层面,相关部门在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方面近些年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但各种考评体系普遍具有明显的定量化、形式化的特征,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产生学术泡沫的重要原因。我个人认为,这些反思都有其合理性,但评价机构在学术评价科学化方面所作的努力也不能一概否定,问题的关键可能还在于,现有评价体系的推动者和质疑者都把学术评价的目光放在了学术的外部评价上,而忽视了学术评价的内部性。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依此思维,学术的外在评价,如果没有内在评价的制约,完全有可能沦为涉猎名利的工具。在这里,学术的“内在评价”是指学者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始终让学术在追求“大道”、揭示宇宙规律方向上进步的能力。至高的学术境界是常人无法理解也无法评价的,甚至整个时代都无法理解,所以孔子感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司马迁说“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术的外在评价能力是有限度的,学术在最高的境界上还应该是“为己之学”。对学术成就的衡量,外在的评价、定量的评价、指标的评价只能作为参考,更为有效的检验和评价是历史评价和学者的自我评价。

  历史评价也是实践评价,是对学术成果的长期评价。历史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最后裁判,也是学术成果的最好裁判。自我评价是学术自主性的重要体现,是学术生产的第一关,只有学者对自己的成果严格把关,把自己的成果当成孩子一样培养,才会有真正好的成果面世。自我评价能力最重要的一面是学者能够自觉地把做研究当做一种事业,当做生命的追求;坚守自己的信仰,把学问当成体认天地大道、揭示宇宙间各种规律的为己之学,而不是把学问当成功名利禄的敲门砖。不为名利所动,这是最重要的学术规范,离开了这点,其他的学术规范都只能是徒有形式或者沦为追逐名利的工具。

  外部评价要能发挥作用,必须以内在评价为基础,不然各种外部评价就只能是矮子里面挑将军。学术的尊贵首先是学者的尊贵,学者的尊贵是一种内在的气质,而不仅仅表现为外部世界赋予的各种荣耀。

  学术的内在评价和外部评价同样存在局限,二者互为补充、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推动学术的良性发展。就目前我国的学术状况而言,更应重视学术内在评价能力的培养,以修正、制约外在评价的不足和泛滥。如何建构学术的内在评价体系、唤醒学者的自我评价能力,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系《学术研究》主编、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