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术批评

【曾金胜】学术腐败病根在哪?2.论文紧箍咒何时得解

日前,国际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抨击北大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再次把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一些如弄虚造假、抄袭他人成果、用钱刊发论文等不良现象推上风口浪尖。这些不良现象是学术界的不和谐音符,是浮躁、是腐败,败坏了学风,污染了学术生态。如果任其蔓延,则学术界的一些道德与行为准则将遭到破坏。

200537月,胡锦涛同志参加全国政协社会科学界联组讨论时指出: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记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学风,加强团结协作,积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20043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建设;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本期特别策划通过约请著名专家学者撰稿、记者调查、采访相关官员等方式,围绕力戒浮躁、惩治腐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一主题进行了多角度探讨,力求见微知著。

规范

是什么造成了论文的尴尬现状?“以论文为纲”无疑是主要原因

近年来,“论文”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等等不一而足,论文造假、论文抄袭等等层出不穷。就连中小学教师也受到波及,据记者调查,中小学教师饱受论文之累:按照一些地方的教育局文件,没有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的将没有资格申报某某职称。由于许多中小学教师不甘心被论文“一票否决”,两种现象便出现了:一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尽各种关系发表论文;二是论文造假。作为从事基层教学的“园丁”尚且如此,更遑论大学教师、研究机构的学者,可见论文崇拜之风的弥漫及其深远影响。

论文发表的巨大供需矛盾

据了解,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中对论文都有很高的要求,如规定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才有资格参与职称评聘或业绩考核才算合格。除此之外,我国还有成千上万的在读硕士生博士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文章方可答辩。这些规定使得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了一种巨大的社会需求。

先拿教师来说,全国按平均每100名教师每年需要发表一篇论文考虑,全国教师每年需要发表论文12.65万篇。按全国有1000种刊物发表教师论文考虑,平均每刊物每年发表教师论文126.5篇。按每刊物每年出版12期考虑,每刊物每月发表教师论文10.5篇。按平均每篇教师论文3000字考虑,每刊物每月发表教师论文3万字以上。论文的需求量之大,令人咋舌。

再说研究生,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规定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指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少则一篇,多则四五篇,才能取得学位。一手发论文,一手拿文凭,发表论文似乎成为套在研究生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然而,所谓的核心学术期刊,给研究生们留下多少发表论文的空间呢?单从研究生的数量和期刊数量之比来看,就存在巨大悬殊。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总编辑万锦指出:“目前公认的‘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1500余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1000余种,其容量可供1年发表论文15万篇。而当前全国有30多万名研究生,按照很多学校研究生毕业需发表论文一篇,博士生发表两篇来计算,即便核心学术期刊完全提供给他们都不够用。”

此外,由于高校教师评职称、涨工资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靠发表论文来加分,仅有的那些期刊不仅成为了研究生、博士生的必争之地;也成了老师和学生竞争的舞台。但老师,特别是教授、博导与学生的学术水平显然不在同一个能量级上,这无疑加大了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压力。

学术造假应运而生,论文发表沦为金钱交易

僧多粥少造成了“学术期刊市场”上版面资源紧缺,使核心期刊成了谁都想上去啃一口的“香饽饽”,容易滋生权钱交易。在正规学术期刊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有些学术期刊采取增刊、专刊方式;有人利用非学术期刊引诱教师发表付费论文;甚至有人用虚假刊物向急于发表论文的教师变相勒索。一些所谓的“核心期刊”蜕变为“不管文章质量如何,先收了版面费再说”。

另一方面,以“论文”论英雄的学术评价机制使学者沦为生产论文的机器。论文成了“为了写作而写作”,这也使得学术造假应运而生:买卖论文通过权力和金钱请他人代笔等比比皆是。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论文需求的日盛,论文发表网站也大量应运而生,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这些论文发表网站打着促进学术交流的幌子,行的是骗取金钱、谋取利润之实,其结果是严重干扰了对学术的量化,败坏了学术空气,使学术腐败愈演愈烈,使学术评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是什么造成了论文的尴尬现状?有专家表示,“以论文为纲”的“论文崇拜”无疑是主要原因。

教育部并没有对研究生发论文做统一硬性规定,现在许多学校的“论文指标”都是自行规定的,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避免“混文凭”。此外,因为有教育部的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统计各校每年论文发表数量,以此作为高校评估的一个指标,所以高校逐渐开始功利性地重视论文发表情况。一些学校对学生做出要求,要求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不能参加答辩,以此提高自己学校的论文总数。就这样,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鼓励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初衷被“论文崇拜”扭曲了。

也许,只有当学者们不用为核心与非核心、版面费与署名问题等伤神时,才能更专注地去探求自己在学术上的需求,期刊也才能更富有原则性地评判稿件,提高学术水准,学术腐败的脉象就不会那么乱了,才不会与学术创新、创造精神背道而驰。

20067月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传出消息,国内的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重点高校均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这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后面的路仍旧很长。

 

 

(原载《人民论坛》200611A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