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术批评

【姜春林】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坚持“有为”和“善为”

学科是学术发展的组织依托和学术管理的基本单元。学科体系是由若干有内在关联的学科构成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一般以国家和学术组织颁布的多层级学科目录为呈现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调整性。学科和学科体系的演化发展具有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同时也需要经济、教育等外在社会条件的支撑。前者基于知识单元的生成、裂变、移植和重组,成为已有学科发展和新学科范式形成的内在动力机制;后者则强调,学科体系结构的变化不能脱离具体鲜活的外部环境。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一方面自觉与国际主流研究规范相对接,学科规范性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又注意将学科体系建设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注重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提炼中国议题,有效形塑和丰富着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重要评价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这一战略部署为当前和未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那么,作为承载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发表、记载和传播作用的学术期刊,在学科体系建设中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等功能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首先,学术期刊是一种媒体,而且是一种特殊属性的媒体。这种媒体一方面要发挥一般媒体所承担的传播文化知识、实现信息交流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应发挥作为承载系统深入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新发现,且受众相对具体的天下公器之职能。从这种意义上讲,学术期刊发表某一学科的新知识、新发现和新理论,以推进学科的发展责无旁贷。其次,学术期刊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机构或者一个学科是否拥有一种或几种学术影响力高的学术期刊,成为其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的诸多院所中心和国内知名高校的一流学科几乎都主办有与之地位相称的高水平学术期刊。这些学术期刊不仅是本机构本学科的“靓丽名片”,而且还发挥着聚集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成果、助推学科知识创新和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职能。再次,学术期刊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评价依托。学科建设成效是多维度的。其中一个核心维度就是看这个学科是否在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了成果。一般来说,高影响力学术期刊能够较好地发挥对研究成果的诊断、过滤和筛选功能,真正能够发表的一定是那些少数的优秀成果。因此,一个学科在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成果多寡,大体可以反映该学科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引领学术方向的在场者和行动者

在新时代环境下,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学科体系建设的内容正逐渐从单一化走向交叉化,从注重学科规模扩张到强调学科内涵的转变。学术期刊自身的采编评、成果呈现和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网络期刊、数据期刊、开放获取期刊等形式正以全新的样态冲击着传统学术期刊办刊理念,作者的科研方式和读者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纸质学术期刊正悄然以一种“刊愁”的阅读情怀和文化档案被延续而少量保存。新环境下正确认识学科体系建设与学术期刊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和重要建构主体,在助力学科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有为”和“善为”,并保持两者必要的张力。

“有为”,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术期刊在学科体系乃至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完善以及学术方向的引领方面做积极的在场者和行动者,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学术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定位,创新介入新知识生产传播过程。我国的学术期刊依据不同的办刊主体和办刊宗旨有不同的分类,但从刊载的文章内容看,大体分为综合性期刊和专业性期刊。综合性期刊主要以高等学校的学报和社科院的综合刊为主体,特点是文章的学科覆盖面广而全。专业性期刊则以具体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为边界,发表所属学科范围内的文章为主,特点是学科精且专。实践中,不同层级的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均会选择若干对应的学术期刊及其发表成果作为建设的目标和评估的依据。从这一层面上看,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相应地,学术期刊体系与学科体系也必然存在关联性。当前,我国的学术期刊体系是否已经满足了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呢?现有的学术期刊是否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做到了主动作为呢?尽管我国的学术期刊数量众多,但一些期刊尤其是综合性期刊存在明显的大而全的办刊同质化特点,学科特色化和交叉化明显不足,主动设置特色栏目和特色议题的能力不足。而专业性期刊尽管面向特有学科领域,但也存在学科期刊分布不均衡的局面。例如,社会学专业期刊的数量与其庞大的研究队伍和学术需求相比明显不足。部分专业性期刊载文没能很好地覆盖所属二级学科乃至再下一级学科。一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的成果难以找到合适的发表渠道。因此,健全学科体系,一方面,期刊管理部门要依据学科体系建设的需要,合理布局不同学科期刊数量,新创期刊审批重点向有特色的小学科和“冷门”学科倾斜。另一方面,现有的2000多种学术期刊,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刊定位,在发扬已有办刊特色和优势的同时,把握期刊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深入科研一线与专家对话,主动参与学科知识生产过程,在同行期刊中准确定位,积极设置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议题。在参与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同时,既要重视发表名家名篇,也要积极参与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掘和扶持学术新人。

要有“善于作为”的大智慧

什么是“善为”?学术期刊在学科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这一作用如果被不合理地放大,则会带来一定危害。具体体现就是在当前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在学术评价体系中作用被不当放大。非此类期刊成果一概不能进入评价体系。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小话题、“冷门”学科和地方性知识的“遮蔽”,造成期刊发表生态的失衡,进而影响学科体系建设。学术期刊要坚持守正创新,不忘初心。不要做学科发展的绝对控制方和评价者,要做有限的引领者。既要有所作为,也要有“善于作为”的大智慧。从根本上看,学科体系的完善是基于包含学术期刊在内的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组织机制实现的。

概言之,在助力学科体系建设中,学术期刊只有在“有为”与“善为”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能真正践行办刊宗旨和办刊目的。同时,通过议题设置、人才培养和评价功能的发挥,学术期刊才能有效促进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不断完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融合多维信息计量指标的人文社会科学代表性学术专著评价方法与实现机制研究”(18BTQ07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0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