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德国代表团来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座谈

由来自柏林科学院和其他研究机构,研究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专家学者组成的德国代表团,应邀于910号上午在广言厅会议室与哲学所领导、部分学者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所长谢地坤主持,他首先代表哲学所对代表团来所交流表示了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哲学所的科研人员与机构设置状况、主办的杂志及研究重点和优势。

德方由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副院长,尼采和康德研究委员会的主席Volker Gerhardt教授介绍了这次出访的主要目的,他说这次来访中国主要是介绍五个全集的编辑和出版情况,加强双方在文本整理、研究方面的合作,他本人比较熟悉德方的一些项目和资金管理情况,因此这次座谈会兼有学术和工作的双重性质,不仅谈及文本研究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而且考虑到中德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途径。他首先说明了对西哲认识的一个误区,认为它是从一个世界谈及所有的人。事实上,自古以来,西方哲学家也在努力地从波斯以外的东方汲取智慧,他们重视孔子及其后人的思想,从泰勒斯以来的历史可以说明。虽然双方很难在政治上达成共识,但在哲学上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形成了共有的关注和思考,这涉及到对经典的哲学阐释途径问题。他强调说双方合作的前提就是对文本的理解,这是最主要而基本的工作,对文本的重视是它们这次出行交流也是学术研究的前提。

座谈会上,魏小萍研究员从自己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工作的体会与遇到的问题出发,向德国专家交流了自己的看法,中国传统的马恩全集由苏联版本转译而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国内高校如北大、南大、复旦都十分重视新版的研究工作,历史考证版一定能为西方马克思学者和中国学者带来很大影响。哲学所也希望对此加大资金投入,得到德方的支持。柏林科学院、马恩全集基金会秘书长Neuhaus回应说,一百多年来,马恩的研究受到学术自身和政治的双重影响,他认同魏小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区分并感谢她为此作出的努力。此外他介绍说德方的马恩全集分为四部分,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如今已经出版57卷,而计划为114卷,新版中的修改对理解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宪法理论等有重要作用,希望双方能够提供便捷的方式直接交流。魏小萍最后表达了建立正式的而非私人关系的学术合作的希望,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推动研究的新进展。

郭沂研究员作为中国哲学代表发言并希望把中哲的核心思想与德欧哲学界交流,不仅在组织机构方面,更要在交流项目方面进行。中德的哲学合作有着很好的基础,因为双方有着共同的关注重点和兴趣,比如重视形而上学、重视纯粹抽象的东西、重视统一性和整体性等,比起英美,中德更为接近。交流对双方都极为有利,宋明理学的产生因为吸收了佛学,在现时代与德国哲学的交流也一定会产生助益。对德国哲学来说,传统的莱布尼茨和沃尔夫都重视吸收东方的智慧,康德、黑格尔以后拒斥东方,高扬了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事实证明这种体系也出了问题。波鸿大学教授Jaeschke回应说,从过去的经验看,中德交流的困难是共同话语的问题,他们多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德国汉学家了解文字却很难把哲学内容引进过来,这或许因为专业能力的匮乏,或许在于语言的难度,版本的过多与不一致使他们有可能丧失兴趣和希望,解决的方法是把中国的优秀成果翻译到德国去。郭沂认为中国学者也很想了解德国的思想状况,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中德就某些问题进行持续的探索与对话,如价值论、知识论、语言、形而上学等,中国年轻学者与德国学者的英语水平都比较高,可以考虑临时通过英语交流。

Volker Gerhardt还介绍了德国科学院的情况,他们是由8家科学院组成的联盟。目前出版了12种德语字典、16种外语字典、包括古希腊文、梵文等,40多个全集、音乐艺术项目25个,目前有162个大的科研项目,研究人员600人,每年大约5000万欧元的预算。就此次全集出版来说,他介绍了康德作品集编辑部的Jacqueline Karl女士对康德遗稿所作的工作,即是采用了现代技术,用发生学的方法来研究文稿写作的先后顺序,这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启示。他希望2013年全集出版后,中国的同仁能够以此来做康德的翻译与研究工作。此外,负责尼采著作和书信全集Marie-Luise Haase也是采用新技术考察手稿和笔记的形成、修改过程,用图示的方式呈现写作过程,这也许是出版工作中的新趋势。

最后,中德学者还就翻译工作的困难、翻译质量等问题交流了看法,有学者指出对文本的重视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在现代学术体制下,特别是大学翻译并不归于科研成果之列,从事出版和翻译工作不受重视,这对翻译是很不利的。在哲学所,翻译列为科研成果也是经过积极争取才得来的。德国也大致如此,但他们的科学院并不承担教学任务,对他们来说,需要建立一个中心以便把出版翻译与大学结合起来。

 (哲学中国网。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