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道路与世界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喆

    20081030-31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了以“改革开放30年:中国道路与世界视野”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以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共有32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了这次研讨,其中包括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越南的11位外国学者。会议主要研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30年的总体评价

黄楠森教授认为,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胜利,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发展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就,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要想缓解、解决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难题和弊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依然是关键。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正确性。

王东教授用“三个突出”来对改革开放30年做出评价: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突出的伟大历史成就,围绕“中国现代化创新”这个主题,初步实现了“体制—理论—科技—文化—哲学”现代化的五大创新;积累的问题也很突出,“分配不公—官僚腐败—文化失落—生态破坏—价值倾斜”是走向科学发展之路必须突破的五道难关;中国的发展前景更为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必将成为创造新型世界文明的源头活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卡·考培拉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在消除贫困、克服经济过分市场化方面最成功的国家,改革开放为全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榜样示范,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安德烈则进一步进行了中俄比较,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模式值得为俄罗斯所借鉴。

李忠杰的发问引起了学者们的讨论:我们应建设什么样的人类文明?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应努力探索和建设新型中国文明。王缉思明确指出,中国有必要及早进行国际环境的综合评估与预测,以应对未来国际环境的变化。

二、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梁柱教授对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回顾。他认为,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本国特点相结合,把共性和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这仍然是我们今天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课题。

曹长盛教授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做了总结。他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曾面临四次重大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人学学会会长陈志尚集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将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认为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撑。

郭建宁教授认为,改革开放的起步在于对“文化大革命”和前苏联模式的反思,在这个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社会经济实现了非常规的跨越式发展,也遗留了一些社会问题。他的发言还涉及到了一些前沿问题,如中国道路与普适价值的关系、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等。

学者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既有宏观总结,又有具体阐发。例如,仝教授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进行了梳理;韩国首尔大学教授宋荣培对中国革命提出了一些独特认识,把中国革命的开展过程归于主观意志向“历史性意志”的转变;越南国家政治学院教授阮鹏翔指出了越南革新过程中与中国改革开放相类似的一些问题。

三、改革开放30年的问题与前景

黄宗良教授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30年来理论创新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中国的发展和改革意义重大。

赵家祥教授认为,改革开放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理论继承者们往往只能根据时代特点在某些方面发展马克思的思想,而无法做到全面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对原著的研究,否则学术研究就会出现低水平重复。其次,必须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与附加在马克思之下的错误观点区分开来,不能用后者对前者进行简单替代和误解。

与会者从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各个角度进行了交流。夏学銮教授以中国社会文化变迁30年为主题做了发言,曹凤歧教授着重阐述了他对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成果,谢立中教授阐明了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四、改革开放30年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聂锦芳教授对近年来的马克思文本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他的主要观点是:文本考证和梳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内容的前提,也是推进其深入研究的必要条件,只有把文本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与发展。

闫志民教授阐述了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将该体系划分为主题与精髓、基本问题、理论基石、建设理论四个层次。

孙熙国教授列举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一是知“道”,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通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其二是成“道”,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其三是行“道”,即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包括一些青年学者在内的与会者进行了互动式交流,交流的内容涉及甚广,包括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比较、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的关系,等等。这些讨论促进了思想的碰撞、交融,大家在许多方面达成了共识。

最后,王东教授对本次研讨会做了总结。

 

(原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3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