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2010”简述

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2010上,首都理论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共同思想基础与共有精神家园”这一主题,从文化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这一核心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中是否涵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是否涵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然包括与中华文化相结合,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实际的一部分。相对于经济和政治而言,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特征,具有长期性、传统性和现代文明性。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把握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就不能把握历史的中国和当代的中国。

他指出,中华文化并不会因为改革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而丧失它的民族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倡导的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都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最能表现民族特点,相对经济和政治而言,它更具整体性、传统性和现代文明性。

那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切入点又在哪儿呢?陈先达教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大众化。离开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至多只能成为少数精英人物的书斋学术,走不进人民大众的实践。大众化离不开语言。民族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专门学问,它当然有自己的特有范畴、概念和特有的理论思维方式。但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在中国发挥作用,就要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就必须研究和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

陈先达强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结合的走向上,应该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也要防止文化复古主义。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以血缘为纽带,以制度为依托的文化,它有它的时代局限性,没有改造的传统文化不可能成为我们的指导原则。

民主: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核心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是一个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呢?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而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这已经成为共识,这是就物质家园方面而言。那么,社会主义共有的精神家园应该是什么样子?”

中共党史学家石仲泉认为,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核心是民主问题,只有民主高度发展了,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才能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也才能使强大的社会主义让人人感到可亲。

他强调,对民主这个东西不要害怕,要欢迎它、发展它、完善它。一方面,我们国家的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抹煞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现在的民主建设还很不够。但对民主要做具体分析。用通俗的话讲,第一,民主不能“大”,即不能搞“文革”式的“大民主”。第二,民主必须“化”。民主化与现代化同样是不能分离的,没有民主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结合起来?如何把两者融为一体——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融化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同时又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新的活力和新的内容?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全兴指出,有的人把“和”与“中庸”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和”与“中庸”当然很重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不是精华值得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当是中华文化、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概括。读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应当能体会到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应该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认为,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警惕消极的东西渗透到里面。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先人不仅没有为我们准备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基础,也没有为我们准备好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没有民主传统,像我们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都讲得很清楚,必须充分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这个成果不仅包括物质文明成果,也包含了制度文明成果,更包含了精神文明成果。

他强调,因此我们在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前提还有一个时代化的问题,一定要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如果就中国化而中国化,是不够的。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面向世界,大量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在中国化的同时走向时代化、大众化。(朗风)

(来源:中国青年报。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