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巴蜀文化与文化强国战略”论坛在四川大学隆重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62日上午,由四川大学与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巴蜀文化与文化强国战略”论坛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华活动中心音乐厅隆重举行。光明日报社副总编刘伟、《光明讲坛》主编计亚男,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社科处、研究生院、历史文化学院有关负责人以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师、学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主持。

校长谢和平院士在论坛上致辞。他首先代表东道主四川大学,向出席论坛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界同仁表示感谢,向论坛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谢和平校长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亿万炎黄子孙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巴蜀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分支,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谢和平校长指出,作为地处巴蜀文化圈中心的高水平大学,在115年的办学历程中,四川大学植根巴蜀文明沃土,汲取蜀学文化精髓,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具有巴蜀特质、带有川大烙印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学校始终秉承蜀地善于容纳的开放胸怀,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始终秉承蜀人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形成了“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始终秉承蜀学厚德载物的人文底蕴,形成了“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崇高境界。作为秉承蜀学渊源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更是巴蜀文化研究和创新的重镇。谢和平校长强调,大学之大,主要体现在大学有文化有精神。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四川大学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高水平大学,具有传承创新巴蜀优秀文化,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繁荣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此次与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高端文化论坛,汇聚包括学术界、文化界以及新闻界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巴蜀文化与文化强国战略”这一主题,广泛交流巴蜀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共同思考继承弘扬巴蜀优秀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创新举措。相信通过各位专家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的启迪,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文学科、特别是巴蜀文化研究水平,有利于深入推进巴蜀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必将为开创四川乃至全国巴蜀文化研究新局面,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刘伟在会上讲话。他表示,与四川大学共同举办“巴蜀文化与文化强国战略”论坛意义重大。一是四川大学地处巴蜀,川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本身就是巴蜀文化的代表与体现。二是汶川特大地震刚刚过去三周年,研讨巴蜀文化也正是对四川人民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提炼。刘伟副总编表示,中国要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能做“跛足巨人”,必须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繁荣发展。作为中共中央主管主办,面向知识分子的报纸,光明日报有责任与四川大学一道,为巴蜀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开幕式后举行了“巴蜀文化与文化强国战略论坛”专家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首席专家舒大刚教授主持。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章玉钧先生,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谭继和研究员,四川大学林向教授,西南大学蓝勇教授,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万本根先生先后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会长章玉钧先生的报告题目为《培根延脉固本 推进文化强省》。先生指出,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十分珍视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抓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很大带动性的项目,这就是《巴蜀文化通史》和《巴蜀全书》两项文化工程。两书的编纂出版,将会增强我们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

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以《蜀学与中华学术文化》为题作了报告。教授认为,近些年来,四川省、重庆市在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时,甚为重视蜀学研究平台的建设,一些蜀学研究课题也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社科基金立项。但整体而言,蜀学研究还不充分,还需要大力加强,方能如实展现巴蜀文化之精粹,为中华学术文化增光添彩。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谭继和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神奇 神秘 神妙:巴蜀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特征》。教授指出,巴蜀文化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古巴蜀文明从始源到初步发展阶段。二是秦汉至唐宋时期,巴蜀以 “水利蓄殖其国”为特征的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起来。三是明清时期市民社会的文化因素增添了活力。四是近现代以来,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巴蜀地域文化,受到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在阵痛中迈着蹒跚的步伐进入近代化历程。

四川大学林向教授作了题为《“巴蜀文化区”的“水库效应”》的报告。教授指出史前的巴蜀文化是氐羌族群的西北文化、濮越族群的东南文化、北方华夏文化与东方东夷文化杂交形成的文化综合体。教授认为巴蜀文化区所处四川盆地的特殊人文地理条件,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都起到了流动、储存、调节、融合、扩散等“水库效应”

西南大学蓝勇教授作了题为《巴蜀休闲风尚历史考》的报告。教授认为,巴蜀好游嗜赌,休闲文化发达,自古至今,风尚相沿。巴蜀休闲文化集中体现在博弈文化的普遍性和饮食文化的大众性。这与巴蜀的历史与环境相关。巴蜀学术文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务实性、世俗化特征。

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万本根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让巴蜀文化尽快长入创意经济之中》。万研究员指出,通观巴蜀文化发展史,巴蜀文化的特征,可概括为:一是海纳百川,具有包容性、兼容性,恰如海绵体一样;二是敢为天下先,具有创意创新性;三是辐射性。

最后举行了《巴蜀全书》网启动仪式。

报告会结束后,前来参会的师生纷纷表示,参加此次活动受益匪浅,不仅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特别是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增强了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希望学校能够多举办此类活动,帮助大家开阔视野,提升人文修养。

本次论坛由党委宣传部和国际儒学研究院联合承办,是学校与主流媒体强强合作,把学习贯彻中央有关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大学文化氛围与推动学科建设、创新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发展有机结合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来源:四川大学新闻网.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