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2011年生物学哲学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2011529,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委员会、英国文化协会(“永远的达尔文”:北京大学与剑桥大学网络)、北京大学医学部(达尔文与科学传播研究)联合主办的“2011年生物学哲学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在大会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江怡教授为本次论坛致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刘孝廷教授也向本次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肯定了生物学哲学在当今科学哲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类智慧来源于生命,道德就是用智慧掌握生命。

本次大会可谓阵容强大,有特意从国外邀请来的国际著名生物学哲学家、加拿大皇家学会的院士、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MichaelRuse和英国埃克赛塞特大学社会学和哲学系高级讲师StaffanMüller-Wille;有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名师大家,如董国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王志康教授(中山大学)等;还有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本次论坛围绕六个主题进行了分场报告:(1)国际生物学哲学研究的现状;(2)重大生物学的成果的哲学问题研究;(3)传统生物学哲学争论的新进展;(4)生物学与道德;(5)生物学思想的历史发展或影响;(6)生物学哲学的未来展望。

在主题报告中,MichaelRuse教授运用大量的实例和图片为我们讲述了达尔文思想的恒久魅力,并通过介入人工选择的概念肯定了自然选择这一作用机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指出演化借助的是自然原因,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他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给予了高度评价,指明其是基础而不是终结性的成品;并从本能、古生物学、地理分布、胚胎学、分类学几方面论证了自然选择机制本质上既是理论又是事实;特别是,重点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维度澄清了达尔文的贡献,并借用库恩的观点,主张好的科学不是静止的,万物流变,达尔文演化论需要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达尔文的思想潜藏着不变性,他的论证一直会成功地指引世界。最后,教授通过“甲壳虫汽车”一例期望《物种起源》能在以后的时间中继续发挥作用。接着,StaffanMüller-Wille老师为我们作了题为《基因:一个变化的概念》的报告,他对基因概念进行了历史性考察,主要集中在孟德尔及其之后的遗传学家(1900之后古典遗传学诞生时期的CorrensJohannsen)对遗传观念以及基因概念的理解上,说明孟德尔只是在探索一种方法的有效性,而不是将其作为普适性定律;概括地说,他的报告展示了两个鲜明观点:一是Johannsen关于基因型和表型的区分并不是两个世纪前预成论的重新复活;一是区分了胚胎学领域中个体发育过程和遗传传递过程(从父代到子代),认为二者具有独立性。

在交流报告环节,共有13位师生就自己的报告与大家进行了现场交流与互动。从报告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以下在四个方面:

1)传统生物学哲学争论的新进展:董国安教授作为生物学哲学界的代表人物,就“选择为什么不能解释个体性状?”这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从介绍索伯尔的反个体论开始,讨论尼安德、迈森和法伯尔为个体论提供的主要辩护。具体讲,尼安德的论证策略在于强调对个体性状的解释应当是完整的因果解释,发育解释只是部分的,因而应当把选择解释包含在完整的因果解释中。迈森的策略之一是强调群体性质对个体性质的依随性,选择既然能够解释群体性质,也就能够解释个体性质。法伯尔则区分了单一因子决定的性状和多因子决定的性状,选择有助于解释多因子性状的起源。老师通过自己的分析表明:第一,尼安德要求的完整因果解释在选择史叙述的意义上是不存在的;第二,群体性质对个体性质的依随关系不能保证选择对个体性质起源具有解释作用;第三,法伯尔对于选择概念的使用并不统一。特别是,他还强调了生态学的和群体遗传学的自然选择概念之间的区别,是参与个体论与反个体论争论的学者最容易忽略的一点。

王志康教授凭借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形象的图示说明,从理论生物学现状、复杂性科学与非周期确定性的发现、理论生物学的新视野、从辐射生物诱变研究进入到跨层次关系决定的复杂性世界这几个方面向我们解释了跨层次的相互作用与理论生物学的基础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生物学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甚至连有无独立的理论基础这样的问题在生物界也很模糊。复杂性科学诞生,一种自然界中的新特性被发现,即非周期的确定性,由此对于生命现象的理论性探索重新摆到科学家的议事日程上来。生物学有可能彻底摆脱机械论和神秘论,回归于自然法则。

自达尔文以来,自然选择的单位问题一直是进化生物学的一个“难题”。这次大会的组织者李建会教授依据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专门就此“难题”作了报告。老师从个体选择论的困境与群体选择论的提出,过渡到对群体选择论的批评与基因选择论的提出,最后讲述到群体选择论的复兴与多元选择论。也就是说,他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最终回归到多元主义的路径上,即生物阶层系统的不同层次,不论是基因、个体还是群体,都可能成为选择的单位。此外,围绕论坛主题,教授还提交了题为“当代西方生物学哲学:研究概况、路径及主要问题”的论文,已被收入论文集中。

半个世纪以来,“达尔文革命”一直是西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学者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北理工的张增一老师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他对此革命的看法。老师分析了关于达尔文革命研究的三部风格迥异、结论相左的专著及其评论,描绘出不同版本的达尔文革命画面,从中看出他对达尔文思想的革命性以及达尔文革命的曲折过程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他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西方达尔文革命史研究的基本趋向,即从重视达尔文个人的思想发展及其影响过渡到考察达尔文时代英国科学共同体的影响和贡献,最后切入非达尔文思想在达尔文革命中的作用。对此,杨海燕老师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就“达尔文理论促成了非达尔文革命”这一问题与老师进行了商讨。

2)生物学哲学方法论研究:云南大学曾健老师以生物进化论的问题与解释系统为例简要讲述了生命科学的解释系统的四个解释层次:①科学事实解释层次:研究问题的来源、关于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事实之间的关系;②科学理论解释层次:是以科学实验所具有的可检验性为基础,以数学和逻辑所具有的理性思维形式的严密性、可推导性、可明言性和简洁性为工具,回答关于生命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及其“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即“何以出-何以在-何以去”)问题;③哲学解释层次:质疑或辩护科学事实判断和科学理论解释的基础是否合理和可信;④精神价值取向判断与社会文化认同的解释层次: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里,由于科学、道德、宗教、政治、法律等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继承性与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此,它们对来自生物学、医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观念,势必会做出不同的精神价值取向判断与社会文化认同判断。可以说,老师的精彩报告为我们日后研究生物学哲学开拓了崭新的视野。

3)具体生物学思想研究:物理、化学、生物都在19世纪发展出现代风貌,并互相激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王道还老师论述了“天演论中的热力学”问题。在报告中,一方面,他通过回顾《天演论》的历史和热力学定律,说明热力学定律实际上就是“人文定律”;另一方面,他站在汤姆生的立场上,以计算地球年龄为例说明达尔文的理论依赖大量的时间,很难解释“从阿米巴到人”的问题,从而说明生物是在造物主的指引之下完成演化过程的。

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卫华老师就“贝时璋细胞重建学说及其意义”进行了具体阐述,他指明,细胞重建学说认为细胞的繁殖增生,除了传统上认为的通过细胞分裂途径之外,还可以通过细胞重建的途径发生,细胞重建是细胞的自组织过程,是生命世界客观存在的与细胞分裂并存的现象。细胞重建学说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细胞理论,有助于阐明生命起源的过程和机制,同时也为人工合成细胞描绘了可能前景,提供了现实途径。

此外,围绕这一主题,福建师范大学余雪冰老师就物种演化的本质规律进行了报告,她主要向我们阐述了三大问题:物种演化的本质规律——生存效率优化过程;生存效率的内涵;物种演化的动力——物种生存的固有矛盾。北京师范大学于小晶从三个问题出发,分别对进化论中的适应主义进行了全面研究,即适应主义的由来及其内涵问题、适应主义的形式及其研究进路问题、适应主义与反适应主义在生物学和哲学层面争论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金晓星就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汇报,他指出严复的杰出工作可被认为是区分《物种起源》在中国传播前后两个时段的标志,并通过追溯《起源》中文版历程的第一阶段,探究了那个年代进化的转义。

4)生物社会学与道德:长期以来,众多学者都在避开“何者为善何者为恶”的本质性问题,尝试澄清生物社会学和道德问题的关系问题。北京工业大学的郭菁老师就是在考察利他主义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法国著名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思想,对利他主义视野下的道德主体问题进行了说明。她指出主体性是在与他者的伦理关系中形成的,正是对他者要求的回应,在一种新的意义上重新确定了我的主体性——为他的道德主体性。

此外,北方工业大学的杨丽然老师作了题为“新的Tuskegee研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艾滋病试验是否符合伦理的争论研究”的报告。她主要是从生命伦理基本原则内在张力的角度出发描述、评论这场争论,指出这场争论是生命伦理的基本原则背后的效用论和道义论的张力的现实体现,是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基础未得到澄清的现实体现。

在会议的尾声,中国农业大学的邓心安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农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即农业发展出现重大危机性问题和科技发生整体性突破与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考察了农业形态演变趋势,从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最高层次对未来农业进行了哲学反思,提出了新的农业发展观。

最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委员会主任李建会教授对本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真诚地期待国内外生物学哲学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网。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