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首届国际中西文化比较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201371214日,首届国际中西文化比较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教授在贺函中对大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祝贺,对中外学者和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与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联合主办,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分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协办。

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成立于2010年,在爱尔兰都柏林和中国北京分别设有常驻办事机构。协会实行中西双会长制,现任中方会长为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辜正坤教授,西方会长为约翰 布莱尔教授(美国)。协会礼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研究教授、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杜维明教授任名誉会长,清华大学特聘高级研究员兼城市化教育产业研究部联席主任高珮义博士任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岳川教授任副会长。本次大会秘书长为北京师范大学张政教授。

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包括7场大会主旨发言和4个分会场的多轮次发言和讨论,内容涵盖中西文化比较的多个层面。杜维明教授在“以精神修为的方式实践儒家哲学”的主旨发言中,从西方理性启蒙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入手,正视世界各文化和民族的差异,特别是信仰差异,由此倡导一种以精神性的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对话文明,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人类总体所面临的前途问题。辜正坤教授通过梳理中西方文化产生的渊源与发展历程,认为中西方文化阴阳循环,互构互彰互进互抗,拼合互补,提倡文化“两不”原则,即不凌驾于他者之上,又不屈尊于他者之下,实现中西文化的对话与汇通。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巴黎第三大学让 贝西埃教授以细致的文本梳理和解读,谈到了西方寓言中描写中国与东方的异国情调,认为文学的边界与文化中的“他性”(otherness)成就了西方小说的现代特点,即中西之间的相互开放与包容。北京大学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主席汤一介先生对文明间的比较和对话表示了一贯的关注与支持,在未能亲临现场的情况下,请刘昊博士代读讲稿,从“后启蒙时代”的社会特点阐发开来,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可能性,呼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治疗后现代时期的世界病症。

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从中国古代哲学术语的现代阐释出发,指出在时空限制之中每一代人由于难逃“文化偏见”的影响而诠释角度各异,自我意识的存在并非要消解中国传统哲学,而是旨在促进中国经典话语体系的传承与发展。来自意大利罗马国家文化遗产中心的理查多 波佐教授从对西方传统哲学观的批判性反思入手,指出为了应对西方当代哲学发展问题以及更广泛意义上西方当代文化的困境,需要引入跨文化视角作为方法论的转换,以实现在跨文化框架下深入反思西方哲学史的进程。

高珮义博士在主旨发言中从中西经济学文化比较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中西经济史和中西经济学说史的抽样研究,指出中西除了在人的经济本性上高度一致之外,二者在具体的经济发展道路上存在很大差异。

除了7场主旨发言之外,多轮次的4个分会场发言和讨论同样引人入胜,精彩纷呈。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150多名学者分别就“比较文化学与比较文学”,“翻译与文化、文学研究”,“文化产物:过去、现在与未来”,“比较文化和比较文明的理论问题”,“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思考:中国与西方”,“中西戏剧与电影艺术比较研究”等十二个议题框架,展开集中论述和切磋。

本次研讨会旨在增进中西文化比较与中西方民族的对话与沟通,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致力于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提升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推进人文科学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