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亚里士多德实体概念——文本分析和思想史分析”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济南举行

2000多年前,对“本源”、“存在”问题的追问开启了西方哲学史进程,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就是在这一源头上涌现出的重要支流。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实体概念的理解一直众说纷纭。20世纪下半叶以降,国际亚里士多德研究界再度出现争议颇大的理解分歧,近年来,曾一度沉寂的国内古希腊哲学界也呈现出了升温趋势。“亚里士多德实体概念——文本分析和思想史分析”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山东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当前学术界的不同解读进路展开对话。

论述不一导致理解分歧

“从《范畴篇》将实体确定为首要存在者到《物理学》及《形而上学》Α卷中以四因说或万物本原理论打造实体问题的基础理论,再到《形而上学》对实体理论的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完成了对实体理论的系统构造。”天津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吕纯山介绍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聂敏里同样表示,“实体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理论,正如谈到柏拉图哲学我们就会提到理念论一样。”

亚里士多德在其多部著作中对实体问题进行反复讨论,然而也因不同著作中不尽一致的论述导致读者之间产生了分歧。云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曹青云在分析不同文本时发现,《范畴篇》将实体确定为首要存在者,而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范畴篇》中的“第一实体”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形式被认为是个体实体的本质、是它“是其所是”的首要原因,由此确立形式为“首要的实体”。“那么,《范畴篇》的‘第一实体’到了《形而上学》是否让位于‘形式’了呢?”有人认为《形而上学》是对《范畴篇》的否认,也有人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继续。

围绕形式问题还有另一个学术分歧:形式究竟是普遍的还是个别的?“传统上占统治地位的解释是,《范畴篇》中的实体是个别的,第一实体是个别事物,《形而上学》中第一实体的形式却是《范畴篇》中的第二实体,是普遍的,从而实体问题转换成了形式或种问题。”吕纯山分析实体学说中的分歧时说,对于《形而上学》Ζ卷中形式的个别性和普遍性问题学界仍然争论不休,尤其解释不了形式如何普遍,以及与种概念的关系问题。

在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谢文郁看来,由主词界定产生的实体问题构成了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推手,如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尽管唯名论试图放弃实体概念,但其遭遇的同一性困境又在召唤实体概念。以实体问题为代表的形而上学议题需要学界给予新的主词界定路径。

分歧源于诠释路径差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理解分歧?聂敏里认为,这一分歧根源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差异。“前者关心普遍与一般,后者关心个别与具体。而在古代世界,诠释与教授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思想者绝大多数是柏拉图主义者,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者。通过新柏拉图主义者的解释,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居于中心的个体实体被解释成了一般实体,形式被理解成普遍概念。这一诠释路径影响巨大,甚至通过中世纪经院哲学而流布到现代思想世界。”

诠释路径的差异有时候甚至造成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在解读时难以“自圆其说”。为了化解矛盾之处,20世纪上半叶,一批德国学者提出了“发展论”的诠释路径,着力发现亚里士多德思想发展的各种逻辑谱系。“以耶格尔为代表的‘发展论’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划分为不同时期,认为许多看似矛盾的文本其实属于不同的写作时期和思想阶段。”曹青云介绍说,表面上相互抵触的文本正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存在着发展。但发展论也遇到质疑。“例如亚里士多德的文本看起来是作为讲稿循环使用,并且著作之间相互引用的地方非常多,这使得‘发展论’难以令人信服。此外,关于亚里士多德思想分期,学者基于发展论方法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

20世纪下半叶,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研究方法受到了分析哲学的深刻影响,“整体论”方法得到发展。“‘整体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具有整体性,目前它的影响日渐扩大。”曹青云介绍说。在聂敏里看来,这种诠释路径的依据是亚里士多德直到晚年可能都在对自己的著作进行反复修改,从而保证其学说的完整性和逻辑的融贯性。

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进入新世纪,中国古希腊哲学界一批基于文本研究和思想史分析的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如谢文郁在其《形而上学与西方思维》中对实体概念的思想史进程进行了全面展示;聂敏里在其《存在与实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Ζ卷研究(Ζ19)》《实体与形式——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Ζ卷研究(Z1017)》中认为,备受争议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Ζ卷是内在严密的、逻辑线索层层递进的思想整体,并以此对Ζ卷实体理论作出了完整而系统的解读;曹青云在《流变与持存——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研究》中对当代英美学界中关于质料是否在实体的生灭过程中持存的问题给出了独到的分析。

吕纯山在即将面世的《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一书中从实体标准的讨论入手,对Z卷的结构和论证线索进行了解释。但她认为,Ζ卷论证并不完整,而是在?拽卷中进行了完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种两个概念,吕纯山认为,在存在论上,个别形式和个别质料不分离;在知识论上,二者被普遍化之后形成了种属这样的类概念,构成定义的对象。由此可见,在实体理论的相关问题上,聂敏里、吕纯山等国内学者之间亦存在解读争议。

不过受访学者都表示,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尽可能地多读亚里士多德著作,避免一叶障目;熟悉柏拉图的思想,了解其思想史背景;跳出固有解释范式,避免先入为主;多了解注释史上的多次变化,秉持开放多元的研究路径,推动学界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