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第七届青年学术论坛

 

  6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第七届青年学术论坛”在哲学所931会议室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主持论坛启动仪式,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作动员讲话,并主持论文评奖,副所长张志强担任论坛的阶段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哲学所资深研究员李存山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外单位专家代表担任论坛评奖委员会委员。所内外共约7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 

 

 

 

  王立胜书记在动员讲话中提出:第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而哲学必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把握和回应我们这个变革时代所涌现出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既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的重大任务,也是当代中国哲学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必由之路,对于当代中国哲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哲学学者而言,这既意味着历史性机遇,更意味着历史性使命。第二,哲学所的青年哲学工作者既要注重基础哲学理论的研究,也要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积极关注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思想,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第三,哲学所领导班子要按照“政治上重视、业务上培养、工作上使用、生活上关心”这四个要求,在各方面关心和培养青年人才,使他们在哲学所能够安心工作,顺利成长。 

  来自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东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学科的24位青年学者积极发言、分享学术观点。 

 

 

 

  青年学者吕超试图进一步发展黄裕生教授的思想,以启发自他的新方法,深入分析康德自由概念的诸层次,从整体上把人类自由理解为一个自我建构、自我实现的存在论结构,把绝对自发性、自由决断和自律——与康德道德哲学相关的三个最重要的自由概念——解释为这一结构的三个本质构成环节,从而建立起一种对康德自由理论的存在论解读。 

 

  青年学者杨洪源认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构建的货币辩证法,以客观上略显被动的方式“吸收”了黑格尔的概念及其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并赋予后者以历史的实在内容,使之摆脱观念论的纯粹抽象形态来正确揭示和描述现实世界。不仅如此,这种货币辩证法还以改变现实世界,即破解人的关系被颠倒为物的关系及其带来的现实困境,实现个人的真正自由个性的方式为主线,将货币的本质规定与人的全面异化的扬弃、货币的形式规定及其辩证运动、货币形式所表征的社会关系等内容融贯起来,呈现出超越直观经验而形成的深邃思考,因而具有概念体系和思想内容均完整的独特性与超越性。 

 

  青年学者赵金刚详细分析了朱子的鬼神思想,认为日本学者所提出的朱子理论所有的自相矛盾之处实际上并不存在,朱子关于祭祀与鬼神的理论是自洽的。儒家的祖先祭祀完全可以建立在朱子构建的理气论系统当中。气之先验本有之动能,并不因为气散而消失。人死为鬼,为已屈之气,但是在祭祀当中,祭祀者的诚敬却能使“祖考来格”,也就是使已屈之气复伸,这种屈中有伸即是良能的展现。关注朱子思想中的鬼神与祭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关注背后的机制问题,看祭祀中朱子认为的“祖考来格”背后的根据是什么。 

 

  与会青年还就“寂护的因果论”、“阿维森纳论可能性与必然性”、“俄罗斯宗教哲学语境中的自由思想”、“王船山的‘克己复礼’说”、“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念”、“梅洛-庞蒂对谢林自然哲学的现象学阐释”、“比较哲学研究的基本态度与方法底线”等主题发表了观点。

  在评奖环节中,论坛评奖委员会委员投票产生了论坛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4名。 

  王立胜书记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对各位专家学者一直以来对哲学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感受。第一,从今天这个活动来看,现在哲学所确实非常有希望,大家也都有这种感受,24篇论文的整体质量非常高,哲学所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了,哲学所的希望都在年轻人身上。第二,对今天获奖的年轻学者表示祝贺,但这个论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这样一种活动来促进大家的交流。“哲学所青年学术论坛”今年已经到了第七届,这是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学术交流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学术研究必须是开放式的,不能封闭、不能保守,下一步我们再组织这样的活动,可以再多请一些外单位的专家。第三,指出了论坛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论坛展现出来的成果很丰硕,但在这24篇文章当中真正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只有两篇文章、两个人,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从《哲学研究》的稿源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也是相对偏少的。二是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大转型时期,各个学科都在试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但参加此次论坛的24篇论文里却没有直接去研究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的文章,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以后我们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多做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