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成功举办了“美学论坛:青年学者系列”第2期讲座,此次活动在哲学研究所931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张建军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尹子琪老师主讲,讲座议题为“李朴园艺术史论中的美学思想探析”。此外,本次讲座还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穆瑞凤、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编辑秦兴华作为对谈嘉宾,哲学研究所及其他院所的广大师生老师踊跃参与,共同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1
讲座环节
讲座伊始,尹子琪老师讲述了李朴园写作艺术史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在20世纪初,经历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了书写,他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分析的方法编写,填补了当时艺术史著作和理论的空白。他采用唯物史观和社会形态分析方法,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艺术史。该书不同于以往仅专注于绘画方面的历史叙述,它拓展了传统美术史的边界,引入了建筑、雕塑和工艺美术等门类。值得注意的是,他采用了唯物史观的方法对中国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是中国美术史学科现代化的最早期尝试。
讲座第二部分,尹子琪老师对《中国艺术史概论》的写作结构和方法展开论述。首先,她简述了章节及内容:全书分为十一章节,每章为四节,内容包括社会分期、性质、物质生活和文化艺术情况。其次,她阐释了该书社会分期特点。在20世纪初20-30年代的艺术史分期多借鉴日本和西方的理论,如以三分法进化论史观的视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而李朴园认为这种分期存在历史断裂性,他通过强调“过渡社会”来达到弥合目的。最后,尹子琪老师探讨了李朴园的唯物史观的写作视角,例如坚持“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驳斥柏拉图摹仿说、斯宾塞游戏、黑田朋信艺术冲动说等说法。
讲座第三部分,尹子琪老师归纳了李朴园艺术史论中关于书画美学的创新观点。第一,在《中国艺术史概论》魏晋南北朝绘画时提到了“灵物”的概念。“灵物”类似于西方世界的神权,在中国诸如“道”“理”“法”等,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原动力,绘画中也称为“象”。第二,李朴园从画面空间之力学关系来解释“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依据的是万有引力定律。第三,有关书画同源的问题。李朴园以潘天寿和郑午昌的论述为引证,认为书和画都来自象形图画,有表意的功能,又从书画来源于八卦说起,指出最早的古文便是一种绘画。从知情意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书画都是时代社会意识的表现,书法对应人的认知功能,绘画对应情感表达功能,从新的角度深化了对书画同源问题的研究。第四,提到在戏剧学习中人品高低与作品的评价的关系,主要还是延续了中国传统书画品评标准。
讲座第四部分,尹子琪老师简述了李朴园的美学思想形成的原因,指出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西方美学三方面的影响,李朴园的学识背景带有中西文化交织的色彩。
2
与谈环节
在对谈环节,穆瑞凤老师肯定了尹子琪老师的研究,点评其内容“资料翔实”“研究深入”。她指出,20世纪初是中国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时期,此时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显著影响,诸如王国维、梁启超、康有为等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反思并阐发各自不同的看法。早期的美术史著作受限于观念和材料,只能借鉴日本、西方国家的写作方式,李朴园在撰写《中国艺术史概论》时采用的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为艺术史的撰写提供了新视角,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史的宝贵资源。
秦兴华老师也高度评价了尹子琪老师的研究。她基于自身作为编辑的经验,分享了此次论坛的一些见地。她提到李朴园、林风眠、朱光潜、宗白华等20世纪早期的学者,既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底蕴,又特别善于吸收并转化西方理论资源;他们的研究既具有整体性视野,又深入艺术世界内部各个门类,同时还深刻地参与时代变革,关注社会议题,这是当今学者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张建军研究员在肯定尹子琪老师研究的同时,也对李朴园的写作视角提出了批判性思考。他指出《中国艺术史概论》可能存在套用西方理论的现象,但更贵的是李朴园有敢为人先的学术探索精神。
3
总结环节
讲座圆满落幕之际,主持人张建军研究员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使与会者了解了20世纪初中国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发展,并深刻认识了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中的美学思想。本次讲座不仅为美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构建了一个优质的平台,而且在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美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 现代美学之路公众号2024年0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