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科技伦理学学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吾伦新科技哲学与新科技人文讲坛”第20讲在哲学所902会议室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刘成林研究员主讲《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与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多个单位的二十多位学者师生及业界人士共同参加。
在讲座中,刘成林研究员立足多年从事专业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前瞻视野,围绕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学科特点、发展历程、主要方法、前沿动态、技术现状、发展趋势的清晰线索递进展开详细论述,为听众们勾画出涵盖人工智能历史与现状的宏伟版图。作为构造智能机器的科学和工程,人工智能致力于使机器模拟、延伸、扩展人类智能,拥有相应的学科基础和研究内容,已然成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力量。从20世纪中叶至今,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多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当前的学科发展呈现出多种特点,比如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技术并存、技术先于理论,经济社会赋能,社会高度关注、带来安全伦理问题等。事实上,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广泛存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包括语音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文字识别等主要类别。
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而言,主要方法有特点和趋势各不相同的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三大流派。比如连接主义流派之中,新的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和模型大致在2006年以后涌现,加上并行计算处理器和大数据的推动,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和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大幅提升性能,引起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的技术现状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专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在单项测试中能够超过人类智能。二是大模型开启人工智能新时期,有理由推断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初露。一方面人工智能引发的生产力及产业结构变革和产生的日益凸显的社会影响亟待应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瓶颈问题亟待破解。只有联合横跨科技与人文的不同学科力量集思广益,才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在主讲人发言后的问答环节中,在场师生积极提问,与刘成林研究员聚焦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充分的研讨交流。段伟文研究员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感谢刘成林研究员帮助大家较为全面地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哲学研究者更好地应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研究范式变革和社会发展转型,期盼未来继续依托“吾伦讲坛”这个学术交流平台,分享新科技哲学与新科技人文的最新研究,探讨科技前沿的哲学问题,促进科技与哲学的学科交叉融合。
(供稿人:雷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