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兴领域

【沈亚生】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人格自我论研究的理论创新

 

    1 人学研究与科学技术革命

    哲学是自由思维和前提批判的学术,它不被任何特定的领域、问题和方法所局限,同时也不知疲倦地在人类一切知识领域里巡视,向各种各样的理论困惑和难题发出挑战。哲学史上有着不胜其多的哲学观和哲学形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学术无政府主义和相对论,这里也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对人自身的理解越来越占据人类哲学文明发展的中心位置。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开始从对人的理解出发去认识和回答一切领域和一切形式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其要求把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置于一切关于人的思考和一切哲学思考的中心。人学(或称人的哲学研究)成为当代各种形态哲学的理论根据地,它集中关注于人本身的问题,特别是关注于人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格自我、人生理想等一系列关于人的、具有根本意义的理论问题。人格自我论是人学研究的微观基础。这个理论专门考察人的个体存在,而且主要是考察人的个体本质、价值和实践活动,考察人的个体存在与人类各领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哲学史上的人格论是从客观外在角度研究人的个体存在,自我论则是从主观内在角度研究人的个体存在,黑格尔所说的个体性,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论,还有的哲学家讲的个体、个性等,这些理论都是从不同角度试图揭示把握人的个体存在。传统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着重于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①,现代哲学更为注重人的价值论、实践论或生存论思考。而且,当代哲学超越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回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出来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于人的本质,价值和实践等问题的理解。

    在上个世纪的哲学讨论中,人们热烈地争论了由现代科学发展所提出的“裂脑人”问题、“冷冻人”问题、“换体人”和“复制人”等问题。“裂脑人”问题是20世纪初由脑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发展所提出的,其主要质疑同一个人的肉体所承担的人格,所发生的意识和行为是否真正统一,是否承担着两个或更多的人格或自我,其自身体验和客观判断将会如何。“冷冻人”问题是生命科学所提出的,其质疑于用超级冷冻技术处理的人体在几分钟“克隆人”如果成真,“复制”也就更为现实了。在这些争论中,一些人强调心理决定论,另一些人强调物理决定论,还有的人坚持伦理实践决定论,也有人提出对人格自我本质思考的相对论和非决定论的理论。这些讨论远远超越了传统哲学的视野和逻辑,丰富和深化了对人格几个世纪时间后解冻复活,他的心理、生理、伦理结构出现某种程度变化,其本身怎样体验和客观又怎样判断这个人的人格自我状况。“换体人”问题也是基于医学临床实践加之哲学思想试验所提出的,其质疑于当一个人的身体主要器官,甚至是整个头部,意识结构被置换以后,如何判断其人格自我的本质。“复制人”问题讨论当一个人可以被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完整或部分复制出另一个或许多个的时候,对其人格自我的状况如何体验和断。当代“克自我”,对人的类和群体的理解。

    2 对“克隆人”“网络虚拟人”“非原生人”问题的哲学思考

    人类进入21世纪之初,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向我们呈现出一系列关于人的个体存在的理论困惑。哲学人格自我同一性观念再一次受到艰难的考验。

    上个世纪末,生命科学实现了一大突破,这就是克隆技术的成功。哲学和许多门类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都从各自的角度热切关注克隆技术问题。因为这场克隆风暴的焦点不是动物,而是个体人将会被克隆的问题。各政府和全世界学术界都以认真现实的态度来对应这个问题。2001731 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全面禁止克隆人的法案,布什表示百分之百地反对克隆人。200111月,英国政府公布了一项新法案,明确禁止克隆人的个体[1]

    克隆人所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克隆人的合理性问题。如果克隆技术真的高度发展的话,那么,根据人的自由意志,每一个人的身体或一个种群的人身将可能被无限多地克隆复制,而所克隆出来的人不是自然造物,却是人的、确切说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造物。那么,人们当代基于自然人口生殖规律而形成的社会伦理规范将无法应对克隆人产生所要求的新型社会关系。第二个问题是被克隆出来的人能否具有完整而又有别于自然人的类本质,是否具有其特定的人格和自我,他们的人格与母体,与其他群体,与人类的关系将是怎样的呢?这也就是克隆人的本质、价值、人格自我同一性的问题。第三,同一性概念包含了“单一性”,也就是惟一性的问题,惟一性是同一性的条件和内容。人格自我同一性和价值以惟一性为条件,如果出现了许多相等同或者是相近似的个体,这是否会使每个人失去其人格自我的惟一性价值,个体是否将会通过克隆而实现了“永垂不朽”。第四,所克隆出来的人不论是个体也好还是群体也好,在生理上只能与其母体和母体的种群有相同或相似。在当今人类的种族、阶级、性别、宗教、文化矛盾未获得实质性解决的时期,克隆技术和克隆人的出现会不会给这些冲突矛盾的局面火上加油?当年的希特勒曾经建设优等日耳曼人的生育工厂,但效率甚低,只生产了几万人。如果他有了克隆人技术,那岂不是要生产出许多克隆军团?

    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当代世界正在出现一次巨大的虚拟化浪潮,这个浪潮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方式,也从本体论意义上改变着客观世界和人类本身的存在方式[2],现在, 很多人把自己大部分时间和生存活动网络化、虚拟化。而且,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人格自我已经开始和现实世界中的现实人格自我在本体论优先性和价值意义优先性上展开竞争。

    我国旅美哲学家翟振明《把握实在——虚拟实在中的哲学奇遇》一书中论证了两点主张“虚拟实在与现实实在之间从本体论上看没有什么真假和优劣之差,作为虚拟世界的创造者,人类第一次开始过上了有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说虚拟世界与生活的价值比现实世界与生活的价值更为重要。翟振明教授设想出一个时间表: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2001年到2100年这一百年间,虚拟技术可以使人通过编制程序选择和制定赛博空间中自己的形象、环境及感觉的强度,赛博空间中的交往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第二个阶段,也就是2100年到3500年这一千多年间,种技术将与机器人技术相接合。通过计算机虚拟,赛博空间中的机器人(并非物理空间中的实体机器人)与原型人的器官和活动互相对应,并代替原型人与周围事物和人相互作用。这时的虚拟技术将达到从形象和感觉电子传递的交往过渡到遥距电子操作的物理交往过程。那时,现实人的大多数活动都在赛博空间中以虚拟机器人的活动方式来进行[3]

    我们看到,翟振明教授所致力于论证的东西主要是虚拟世界和虚拟人的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合法性。这也正是当前许多研究虚拟技术哲学思考中最为核心性的问题。如果他的论证成立的话,人的类本质同一性和人格自我本质同一性的传统观念将会面临着一次新的危机。当然,对虚拟世界的虚拟人格从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加以否定的观点也不示弱。一些人认为,虚拟存在不具有本体论意义,其只能是从属和派生的,是由现实世界所产生和决定的。虚拟只能是对现实的发展,而不能是对现实的取代或与现实并驾齐驱。虚拟出另一个人类,重演一遍创世纪,这只能是与宗教神话中的上帝创世纪一样荒唐。

    韩民青著《哲学人类学》一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人类的进化发展形式也是多样的,但最重要的是转移式发展。任何物种如果不进化不发展就必然消亡。当人类肉体的生命自然进化达到极限并长期停滞之后,进化就转移到文化、科学的进化方面来。在这种进化中人类的自由和超越性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4]

    韩民青把现代科学所能显示出的各种人类未来的存在与发展形态概括为“原生人”与“非原生人”理论。他说,由于文化和科学的进步及其作用,未来的人类存在类型将会多样化。可以设想出未来的人类存在的四种亚类型。第一种是“原生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人。这是至今为止人类存在的惟一形态,虽然这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形态,但在将来,这种自然人会暴露出原始和落后的局限性,终将面临淘汰的危机。关于“非原生人”的理论,他指出,这里主要包括“新生人”、“机器人”和“文化系统人”。当前机器人、克隆人的出现虽然还没有真正成为人类中的一个“亚类”,但已经提示出这些“亚类”的必然实现。文化系统人是他所说最高发展阶段上的人,这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人,他是一个具有自主进化机制的超级人,他将是一个世界化的人或者是一个人化的世界。因为这种人的存在已经实现了三个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的;个体与群体、与“类”的统一;物质与意识的统一。韩民青说只有这样才是人类发展目标的自由王国的实现。

    韩的“非原生人”理论向我们的人格自我论研究提出了什么问题呢?首先,这个理论远远超出了上二节中所说的裂脑人、冷冻人、换体人、复制人的范范畴。非原生人是从原生人发展而来,而且各种“亚类”的非原生人不管其如何自由和超级,他们都仍然以实现“人”的功能和价值为归宿,都仍然保持着人的本质同一性。对他们的理解又不能完全脱离人的观念,不能完全脱离人格自我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从自然人出发,坚持本体论上的自然人优先。另一方面我们要超越对自然人的观念来理解“非原生人”的个体存在和人格自我问题。其次,确定了上述原则之后就必须重新思考,对于自然人的人格自我存在问题,我们有了充分的论证肯定。但是如果这种个体存在本身在未来人类存在形态的分化中发生变态,比如,“新生人”是在自然人基础上得到改良而成,那么,新生人的人格自我同一性、统一性,或者其个体性,如果仍然得到肯定的话,是得到强化了呢,还是被弱化了?“机器人”在其实体结构上已经完全摆脱了自然人的局限,它还有了自我复制和繁衍的功能。这就意味着个体死亡的去除。死对个体来说是一个本质性规定,能够无穷复制而超越了死亡的存在还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个体了呢?特别是对“文化系统人”来说。这种人已经成为无内无外、天人合一、他我合一的存在,这里难道还需要关于个体、关于人格自我的观念吗?第三,人格与自我不仅是一个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规定,而且还是价值论意义上的规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人与自我之间的伦理价值关系界定。新生人、机器人、文化系统人必有一种全新的相互关系,那么他们的伦理价值与自然人的伦理价值有何区分又有何联系呢?

    3 如何回答上述科学成果所提出的问题

    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首要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把一切哲学范畴和哲学问题还原到现实的人、现实生活中去。人学现实性原则包含着双重意义:首先它要求把人看成是有血有肉,由感性存在和感性需要、感性活动所构成的感性物质人,看成是与世界其他种类自然存在一样的可以客观观察和为客观规律所支配着的人。其次,它要求把人看成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人。支配着人的存在与活动社会历史规律是联系着自然历史而又远远超越于其上的理性与自由的规律。

    实践性是当代人学思想的另一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也包含着双重的含义:第一,它意味着对实体论的否定和对建构论的认定。这个原则认为,个人、人类的本质和各种属性都不是先验无条件的存在,而是在生产和生活的活动过程中建构产生、推移和变化的,关于人的一切理论问题都不是实体性判断所能说明,不是单纯的“有”或“无”的两值判断所能说明的,总是在一个逐步产生和消失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根据这个原则,对于一切理论问题的决断总要与这决断的社会价值效用相联系,自然的、人学的所有理论都不只是单纯的事实问题,而且也是一种价值问题,是人生论和社会学问题。而且对人格自我的本质思考和价值思考只有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考察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在这里我们也必须辩证地思考。哲学辩证法是人类理论思维发展到较高阶段才出现的一种理论活动形态。其内在本质是批判与革命,其外在形式是不同思想主体之间的对话与辩驳,诡辩与独断是辩证法的真正敌人。由哲学辩证法而派生出来的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对各种理论观点既有所肯定和吸收,又要有所批判、超越和否定。而且我们的批判性锋芒不仅指向于外,同时也指向于内,我们对自身的思想和结论也要毫不留情地不断检讨和扬弃。真正的哲学理论从来都没有结束真理事业的奢求,永远把真理看作是与我有所距离的东西,而且随时准备在吸纳新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更新自己原有的结论而达到新的升华。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认为,克隆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作为人类干预和控制人类自身生产与再生产的手段,其将会使人类自身生产由被自然条件所支配的必然王国向这一领域中自我决定的自由王国实现一个飞跃。我们对克隆人技术应持有肯定的态度,因为克隆技术必将成为人类人工进化、人工自我优化的重要手段,克隆人当前在某种意义还受到自然条件、自然规律的约束,还有被错误利用造成社会负面问题的可能性。但是,在人类实现自我创造的自由王国里,这些问题将会得到根源上的处理,这种理想的图景已经在一些思想家的著述里展现出线索。克隆人从整体意义上说与我们自然人有着同一的“类本质”,他们不是非人的另类。从个体意义上说,每一个克隆人并没有重复别人的或破坏别人的人格自我,他也有着由自身生理、心理和伦理实践所构造形成的特定的人格自我。

    关于虚拟世界中的人有没有人格自我,这里的答案似乎应该是肯定的。因为现实的每一个人及其活动方式是有差异的,进入网络世界进行活动的每一个虚拟的人也就必然是有差异,有特殊格位和品位的。从这个意义说,虚拟人可以有其“人格自我”,可以有其特定的本质同一性和价值。但是人格自我的存在前提是个体的自由和选择,虚拟人存在与否,其如何存在,都是被别人所决定的和支配的。不可能有真正自主的自由,这就使其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自由选择的格位。如果说虚拟人与现实人具有同等的本体论和价值论地位,甚至具有优先性地位,这至少不是今天所能认可的,现实与虚拟孰为轻重应是不言自明。

    虚拟人格自我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完善了现实中的人格自我,人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构造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践的美好理想和意愿,可以实现更为广泛和健康的交往与创造。另一种情况是在某种意义上是分裂现实人格、异化现实人格的一种方式,因为前者可以是伪装,可以是宣泄,可以是片面化,这种虚拟人格自我的出现不是推进了,而是蜕化了人的社会交往本质,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出现,虚拟的人格自我都不具有完全独立自由的意义,都是从属于和服务于现实中的人格自我主体的。所以对网络虚拟技术,特别网络虚拟人格的问题必须像对待原子能、放射性元素等技术成果一样,要严防其负面作用。虚拟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虚拟技术、特别是虚拟人的效果却可以产生不同性质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非原生人”的设想,韩民青的“非原生”人理论在人的发展观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他把物质自然,其中包括人类本身的存在,称为第一自然,他把文化世界称为第二自然。这个第二自然的最佳杰作就是人的文化的成果——科学技术及一切人之自由理想的实现。韩民青说,第二自然也就是第一自然的意识创造性转变,其中也包括人的自然实体界中。由于机器人突破了生物结构的局限,可以无穷开放地改变和完善自身,通过改善自身结构而改善自身的功能,从而全面变革存在形态,使“人”开辟出通往“自由王国”的道路。

    如果我们承认,事物都有一个在更高发展阶段重复低级发展阶段本质特征的规律,人格自我的存在与发展也不能例外。在人类远古时代,人们不需要有“人格、自我”和个体的意识。而有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历史阶段,人的个体本质和价值由弱到强达到极致。但是在历史发展的更高阶段,这种以个体生活和个体价值为背景基础的人格也将彻底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如果说,韩的“非原生人”理论中具体的前景内容描述显得十分可疑,但他的思想实验逻辑原则还是有效的。最重要的是,这种理论使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了在人格自我论的领域也要像在别的领域中一样,我们必须用发展、否定、扬弃的原则来思考。我们必须看到,每一个人的人格自我存在及其观念,作为哲学范畴的人格自我论也有其从无到有,从产生、发展到走向没落或是走向全新形态的过程。

    以上我们对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的人格自我论疑难所做的尝试解答只能是具有相对的意义。当今时代的人格自我论建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虚心。我们可以让各种理论性的结论都以弱的形式出现,我们不妨暂时“悬置”确定性过于绝对、覆盖面过于宽泛的结论,不去宣布那些与我相违的理论观点都是虚假和荒谬,以待更为确切的科学证明和科学理论方式出现。克隆人、网络虚拟人以及“非原生人”的科学研究当前迅速向前推进,我们对这类事件的人格同一性问题也应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和避免操之过急的态度。

 

    【注释】

    personal identity or self identity, identity 这个哲学术语只能译为同一性,而不能乱译为“认同”“身份”“标识”等,如同黑格尔在《小逻辑》“本质论”的“纯反思规定”一节中指出,研究同一性也就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和内的在的根据问题。

 

【参考文献】

    [1] 克隆人大盘点[N].20021227(1).

    [2] 郦全民.虚拟技术正在改变哲学[J].哲学动态,2001(12):14.

    [3] 翟振明.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J].哲学研究,2001(6):62.

    [4] 韩民青.当代哲学人类学(第4卷)[M]. 第三章:关于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反思.

(原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