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明,男,汉族,1952年3月出生于福建厦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编委会主编
研究领域:知识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康德哲学
通讯地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361005
电子邮件:Jmchen@xmu.edu.cn
个人经历:
1978.3-1980.2 厦门大学哲学系学生
1982.3-1985.2 厦门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1986.11-1989.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1990- 厦门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
在此期间,1993.4-9, 德国马堡(Marburg)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5.9-1996.5,英国圣安德鲁斯(St.Andrews)大学访问学者(K.C.Wong Fellow, British Academy)
1999年1-2月,美国Calvin College和纽约州立大学Purchase学院讲学。
1999. 4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欧盟高教合作基金项目)。
2001.9 -2002.6,美国哈佛大学Fulbright学者。
主要著作:
1.《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出版。
2.《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01年。
3.《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 《实在、心灵与信念——当代美国哲学概论》(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
5.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6. 《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7.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第一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主要论文:
1、“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宏观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 年第2期。
2、“对象建构:康德的现象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3 期。
3、“现代西方行为哲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的解释模式”,“厦门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4、“康德图式论的符号学分析”,“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5、“哲学观念的性质及判定方式”,“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
6、“从科学主义到非科学主义”, “复旦学报” 1995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6期摘转。
7、“反‘科学主义’与中国哲学的重建”,“学术月刊”1994年11期。
8、“社会俗世化与马克思的发展哲学”,“学术月刊”1996年12期。
9、“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概念与‘生活形式’”,“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0、“The Trend of Humanis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Working Paper Series of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牛津大学,1997年3月 。
11、“德国理性主义的‘理性自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 年 第6期。
12、“胡塞尔的主体建构论”,“厦门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该文观点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3期所转载,并为1996年“哲学年鉴”所介绍。
13、“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及其与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 年第3期。
14、“从正义论的深层探讨马克思的人权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央编译局)1991年2 4期。
15、“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及市民社会的发育”,“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 年第1期。
16、“人是最高目的”,“德国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期(1986年)。
17、“康德先验主义的三个基本环节”,“德国哲学”第15期(1996年)。
18、“康德的综合学说”,“外国哲学”(商务印书馆)第8期(1989年)。
19、“俗世化社会中的道德形上学”,“中国书评”(香港)1995年第5期。
20、“狄尔泰对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解释学探讨”,“理论学习月刊”1989年第4期。
21、“‘象’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华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2、西方的知识论研究概况(上、下),1997.6与1997-7,哲学动态(P44-45,P42-45)
23、哲学的终结与“现代性”,“福建日报”理论版,
24、新儒家:心性之学与现代化,东南学术,1998.3(P33-36)
25、当代西方知识论的“基础主义”,复旦学报1998.6(44-49)。《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1999.1期转载。
26、当代西方知识论的外在主义,哲学动态,1998.10(P40-44)《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1998.12期转载。
27、中西哲学交融的方式,江海学刊,1999.2(P100-101)
28、“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厦门大学学报,1999.3(P1-4)。《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6摘转
29、规范性的科学何以可能,开放时代,2000.5(P52-58)
30、社会规范本质的哲学解释,江海学刊,2000.5(P100-104)
31、人性与市场经济,学术界,2000.5(P48-53)。《光明日报•书外书里》
32、葛梯尔问题与知识的条件(上、下),哲学动态,2000.12与2001.1(P40-42,42-25)
33、人文主义思潮的兴盛及其思维逻辑,《厦门大学学报》,2001.1(P42-48)。《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论点摘编”摘转;《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2摘转;《文摘报•学林漫步》
34、利奥塔的悖谬逻辑,《浙江学刊》2002. 5 (p.74-78)
35、信念与知识,《厦门大学学报》2002.6 (p.34-42).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1期分别摘转。
36、社会知识论(上、下),《哲学动态》,2003.1(p.29-31),2003.2(p22-26)
37、德性知识论,《东南学术》,2003.1(p.116-12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3年第5期转载。
38.当代知识论中知识的确证问题,《复旦学报》,2003.2(p15-21)
39.知识论中的“信念论”问题,《光明日报》理论版,
40.当代知识论:概念、背景与现状,《哲学研究》,2003.5(p.89-95.)
41.“现代性”与“现代化”,《厦门大学学报》2003.5。(p.14-20)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6摘转;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6期摘转;新华文摘作为封面文章全文转载,2004年第4期。
42.知识论研究的问题与实质,《文史哲》2004年第2期。(P15-17),《新华文摘》2004年第15期作为封面文章全文转载(p20-21)。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4年第5期转载。
43. 康德的现代性哲学,《光明日报》理论版,
44.康德哲学的基础主义,《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3期(P65-7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4年第9期转载。
45.论作为西方知识论主流性观念的基础主义,《文史哲》,2004.4(P93-98)。《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6期摘转,《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摘转。人大复印资料《 外国哲学》2004年11期转载(p.2-7)
46.理性与现代性——简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5期(P1-11)。《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6期“热点探讨”专栏转载(141-142)。
47.知识观与现代性——一种基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p. 89-95)。
48.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厦大学报》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2期转载。
49.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简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文史哲》2006年第3期(p138-143);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6年第5期转载。
50.消费社会、拟像世界与后现代性,《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p1-6)
51.启蒙的意义与现代性的合理性——福柯的“现代性的态度”,求是学刊(黑龙江大学),2006年第3期(p46-50)
52.现代性的虚无主义——简论尼采的现代性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P.119-125)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6年第8期转载。
53.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p.1-3,48) 。《新华文摘》2006年第22期转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
54.经验基础与知识确证,《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p.65-75)。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7年第3期转载。
55.The empirical foundation and justification of knowledge,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08,3(1)P.68-82
56.一与多:现代与后现代的知识观,光明日报理论版,
57.从普遍必然性到意义多样性——从近现代到后现代知识观念的变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5-10页。《新华文摘》2007年第23期全文转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摘转。
58.信念、知识与行为,《哲学动态》2007年第10期,53-59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7年12期转载。
59. 现代性对哲学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光明日报》
60.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p.72-77
61.人性、人性化与中国的现代性,《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p.5-10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5期摘转(P20-22)
62.专名、摹状词与葛梯尔问题,《世界哲学》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9年第2期转载(p.67-71)
63.现代性研究的回望与反思,《云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P67-77.《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6期摘转;《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摘转(p.179)
64.再论现代性对哲学的挑战,《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p.22-28。《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9年第7期转载。
65.“理性化”或是“人性化”——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一点思考。《文史哲》,2009年第4期,139-143页。
66.技术时代的哲学使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5-10页。
67.先验论证刍论,《哲学研究》,2009年第12期,第69-75页。《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10年第3期转载。
68.哲学与教化,《光明日报》,
72.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问题,《哲学动态》2010年第1期,42-46页,《中国社会科学报》摘登,
73.新儒学现象与哲学创新问题,《复旦学报》,2010年第2期,第57-61页。
74.朱熹研究在西方,《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二集),中华书局,2010年4月。
获奖信息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006年。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获福建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
《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成果先后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及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1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