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1952年8月生,浙江温州市人。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毕业,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毕业。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评定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
职务与兼职: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副执行长(2002-2008);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冯友兰研究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兼
获得荣誉:
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其著作《有无之境》获第二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1993年其著作《宋明理学》获第三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国学丛书第一批集体);1998年被评为教育部 “跨世纪人才”;2001年其著作《朱子哲学研究》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4年其著作《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获北京大学科研一等奖、中华文化优秀著作奖;2004年获北京高等教育教学一等奖;2006年其著作《诠释与重建》获北京大学科研一等奖、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其著作《有无之境》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百项精品奖等。
主要著作:
1.《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
4.《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5.《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允晨出版公司,1994
6.《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
7.《人文主义的视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8.《陈来自选集》,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
9、《中国宋元明哲学史》,香港公开大学,1999
10、《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11、《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人民出版社,2001
12、《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三联书店,2002
13、《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14、《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传统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17、《燕园问学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8、《东亚儒学九论》,三联书店,2008
19、《宋明儒学论》,香港三联,2008
20、《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三联书店,2009
21、Tradition and Modernity,Brill 出版公司,莱顿 -波士顿,2009
主要研究论文:
1、《启蒙反思三题》,《学海》2010年第5期。
2、《北京现代城市文化的传统与变迁》,《读书》2010年第9期。
3、《启蒙批判与学术研究的双重变奏——整理国故运动中的胡适》,《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10年第4期。
4、《孟子的德性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5期。
5、《论“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6、《中国哲学话语的近代转变》,《文史哲》2010年第1期。
7、《梁漱溟与密宗》,《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
8、《重新理解船山学与宋明理学的关联》,《船山学刊》2009年第3期。
9、《略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0、《历史自觉和文化主体》,《读书》2008年第5期。
11、《中国哲学研究三十年回顾(1978~2007)》,《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2、《宋代理学话语的形成》,《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13、《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以<缪和><昭力>二篇之义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8年第2期。
14、《思孟学派研究》,《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1期。
15、《“慎独”与帛书<五行>思想》,《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1期。
16、《儒服·儒行·儒辩——先秦文献中“儒”的刻画与论说》,《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17、《孔子与当代中国》,《读书》2007年第11期。
18、《“儒”的自我理解——荀子说儒的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7年第5期。
19、《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20、《竹简<五行>章句简注——竹简<五行>分经解论》,《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
21、《论朱熹<大学章句>的解释特点》,《文史哲》2007年第2期。
22、《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7年第2期。
23、《竹帛<五行>篇为子思、孟子所作论——兼论郭店楚简<五行>篇出土的历史意义》,《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24、《李牧隐理学思想简论》,《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25、《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文史哲》2006年第2期。
26、《冯契德性思想简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6年第2期。
27、《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冯友兰<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8、《“存神尽性,全而归之”——船山《正蒙注》的思想宗旨》,《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9、《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30、《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新视野》2005年第3期。
31、《“以对方为重”:梁漱溟的儒家伦理观》,《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32、《儒学正统的重建——王船山思想的特质与定位》,《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4期。
33、《论周敦颐影响之建立——序杨柱才<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
34、《张岱年先生的儒学观》,《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35、《王船山<正蒙注>的存神尽性论(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6、《王船山<正蒙注>的存神尽性论(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7、《“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8、《王船山论“恶”的根源——以其孟子诠释中的罪情论为中心》,《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
39、《王船山的气善论与宋明儒学气论的完成——以“读孟子说”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40、《王船山<论语>诠释中的气质人性论》,《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
41、《非典引发的哲学与文化反思》,《群言》2003年第8期。
42、《王船山<论语>诠释中的理气观》,《文史哲》2003年第4期。
43、《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44、《张岱年及其七十年的哲学因缘》,《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45、《元明理学的“去实体化”转向及其理论后果——重回“哲学史”诠释的一个例子》,《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
46、《王船山的<中庸>首章诠释及其思想》,《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7、《古代德行伦理与早期儒家伦理学的特点——兼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异同》,《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
48、《春秋礼乐文化的解体和转型》,《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3期。
49、《道学视野下的船山心性学——以<读四书大全说>的大学部分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50、《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上博藏简<性情论>》,《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
51、《中国哲学的近代化与民族化——从冯友兰的哲学观念说起》,《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52、《论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3、《王龙溪、邹东廓等集所见王阳明言行录佚文辑录》,《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
54、《儒家“礼”的观念与现代世界》,《孔子研究》2001年第1期。
55、《对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从“五四”后期的梁漱溟说起》,《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56、《世纪之交话传统》,《人民论坛》2000年第1期。
57、《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孔子研究》1999年第4期。
58、《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
59、《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挑战》,《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
60、《道德的生态观──宋明儒学仁说的生态面向及其现代诠释》,《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
61、《简论东亚各国儒学的历史文化特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62、《谁之责任?何种伦理? 从儒家伦理看世界伦理宣言》,《读书》1998年第10期。
63、《郭店楚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64、《儒家伦理与“人权”价值》,《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8年第5期。
65、《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的儒学困境》,《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66、《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中国文化》1996年第1期。
6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贡献》,《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68、《“新理学”的现代化论与“现代性”思维的检讨》,《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4期。
69、《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化》,《群言》1995年第7期。
70、《“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研究的问题》,《孔子研究》1995年第2期。
71、《“新理学”的现代化论与“现代性”思维的检讨》,《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5年第1期。
72、《发展中国文化本位的哲学研究参与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的重建》,《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4年第4期。
73、《<遗言录>与<传习录>》,《中国文化》1994年第1期。
74、《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哲学研究》1993年第2期。
75、《熊十力哲学的明心论》,《孔子研究》1992年第3期。
76、《冯友兰先生的终极关怀——先生1988年所撰之阐旧辅新联略说》,《中国文化》1991年第1期。
77、《“新理学”形上学之检讨》,《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
78、《善本<甘泉先生文集>及其史料价值——兼论甘泉与阳明往来书》,《孔子研究》1991年第1期。
79、《王阳明哲学的理解与诠释》,《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
80、《王阳明哲学的心物论》,《哲学研究》1990年第3期。
81、《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82、《价值·权威·传统与中国哲学》,《哲学研究》1989年第10期。
83、《消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89年第3期。
84、《朱子<家礼>真伪考议》,《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89年第3期。
85、《儒家伦理与工业东亚》,《中国青年论坛》1989年第2期。
86、《多元文化结构中的儒学及其定位》,《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87、《王阳明与阳明洞——王阳明越城活动考》,《孔子研究》1988年第2期。
88、《朱熹杂考一则》,《孔子研究》1987年第1期。
89、《朱熹哲学的“心统性情”说》,《浙江学刊》1986年第6期。
90、《魏晋玄学的“有”“无”范畴新探》,《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
91、《略论<诸儒鸣道集>》,《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86年第1期。
92、《熊十力哲学的体用论》,《哲学研究》1986年第1期。
93、《朱熹理气观的形成和演变》,《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
94、《略论朝鲜李朝儒学李滉与奇大升的性情理气之辩》,《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85年第3期。
95、《阳明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光明日报》
96、《格物致知对通识教育的启》,《人民政协报》
97、《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人民日报》
98、《张岱年先生的学术贡献》,《人民政协报》
99、《熊十力哲学的意义》,《中华读书报》
100、《中日韩三国儒学的个性》,《北京日报》
101、《宋明学案 为往圣继绝学》,《光明日报》
102、《陈荣捷与朱子学论著》,《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