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学者介绍>>C

陈亚军(南京大学)

陈亚军,196011月生,安徽滁州人。1982年武汉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5年厦门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200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曾先后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伊利诺依大、匹兹堡大学访问学习,曾任厦门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英美哲学。

职务与兼职: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分析哲学学术专门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杜威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人文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实用主义文库”编委会委员;《杜威全集》中文版编委会委员等。

所获荣誉:

1991年入选美国“哈佛-燕京学者项目”;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获“厦门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入选美国“富莱曼学者项目”;2002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获厦门大学“清源奖(科研)”;2002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项目”;2003年获“厦门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南京大学‘金箔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材支持计划”;2005年获“江苏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入选“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项目(‘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第2层次’)”;2009年入选美国“富布莱特学者项目”;2011年获“南京大学‘金箔奖’”等。

主要著作:

1.《哲学的改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实用主义:从皮尔士到普特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从分析哲学走向实用主义——普特南哲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4.《实用主义与社会希望——罗蒂哲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詹姆斯集》(合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7.《欧美哲学与宗教讲演录》(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詹姆斯文选》(合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杜威全集》(第四卷)(合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及当代美国哲学家——罗伯特·布兰顿教授访谈()》,《哲学分析》2010年第2期。

2、《德国古典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及推论主义语义学——罗伯特·布兰顿教授访谈()》,《哲学分析》2010年第1期。

3、《普世伦理:后验性及其原因》,《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4、《论罗蒂的反讽自由主义理论》,《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心”的祛魅——论罗蒂的心理学唯名论》,《学术月刊》2009年第3期。

6、《论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宗教观》,《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7、《非形而上的伦理学何以可能?——论罗蒂新实用主义道德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8、《功能主义错在哪里——论普特南的反功能主义及其与罗蒂的分歧》,《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

9、《皮尔士对于心理主义的符号学批判及其实用主义效应》,《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0、《“心灵”是如何被解构的?——谈实用主义对“心灵”的改造》,《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11、《没有形而上学的伦理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12、《心灵存在何以可能?——杜威-米德的心灵发生学探讨》,《文史哲》2006年第6期。

13、《杜威心灵哲学的意义和效应》,《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4、《“问题与主义”: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冲突?》,《江淮论坛》2004年第6期。

15、《杜威对于传统哲学的分析和改造》,《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16、《哲学的教育与“不可教”的哲学》,《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7、《胡克:马克思主义还是实用主义》,《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8、《普特南与罗蒂的对话:实在论能给我们留下些什么?》,《世界哲学》2003年第1期。

19、《新实用主义鸟瞰》,《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20、《杜威:为了理解的纪念》,《社会科学报》2002725007版。

21、《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普特南哲学的终极命意》,《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2、《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与哈佛传统——美国哲学家盖瑞·艾伯思访谈》,《开放时代》2001年第12期。

23、《哲学学风和哲学教育》,《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24、《我观美国哲学的现状——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第97届年会侧记》,《哲学动态》2001年第4期。

25、《论普特南后期由内在实在论向自然实在论的转变》,《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

26、《论普特南对事实/价值、科学/伦理学二元分割的否定》,《学术月刊》2000年第12期。

27、《论普特南科学实在论立场的转变》,《哲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8、《我国目前哲学学风与哲学教育的几个问题》,《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第1期。

29、《重新认识实用主义》,《开放时代》1999年第5期。

30、《我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1、《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设计》,《开放时代》1997年第2期。

32、《西方哲学病的诊治者──罗蒂反基础主义理论释解》,《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33、《平等的价值——普特南其人及其<多面实在论>》,《开放时代》1996年第5期。

34、《道德的客观性何以可能?──评普特南的道德客观性思想及其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35、《真理:是本质意义上的还是发生学意义上的?──论威廉·詹姆斯的真理观》,《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36、《新实用主义:美国哲学的新希望?》,《哲学动态》1995年第4期。

37、《论心灵、意义和实在——J.哈伦访 H.普特南》,《哲学译丛》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