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沂,男,1962年6月生,山东临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德国科隆大学Morphomata国际学院客座教授,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政法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1984年于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即留本校孔子研究所工作(1984-1993),期间在职攻读本校历史系研究生(1985-1988)并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1988)。1993年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即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助理研究员(1993)、副研究员(1996)、研究员(2003)。1999年8月至2001年6月,任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期间曾应邀赴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达慕思大学等校讲学。1999年至2009年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 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任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期间曾应邀赴西江大学、翰林大学、忠北大学等校讲学。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任美国富布莱特研究学者兼威斯康辛大学荣誉研究员,期间曾应邀赴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讲学。
主要研究方向: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先秦典籍,出土文献,儒学的当代发展
单位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732
E-mail: gy62@yahoo.com
Personal page at
http://ik-morphomata.uni-koeln.de/?q=node/348
主要科研成果
一、专著
二、中文论文
1. 《儒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访谈),2.5千字,《人民政协报》
2. 《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光明日报》
3. 《<孔子>:银幕应该如何表现和传播孔子》,8千字,《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
4. 《道与道统——儒家对人间秩序的探求》,21千字,载《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5. 《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下),25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5期。
6. 《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上),27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7. 《人性与善恶——兼评孟荀的人性善恶论》,12千字,载《儒林》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8. 《当代儒学范式》,26千字,载《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9. 《华教与儒道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千字,《人民政协报》
10. 《儒学返本开新新运动即将展开》,4千字,《社会科学报》
11. 《“天生德于予”别解》,2千字,载《东方道德研究》第九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12. 《出土文献背景下的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28千字,载《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三联书店2007年6月出版。
13. 《性自命出》对子思人性论的扬弃,简帛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
14. 《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意识形态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17千字,《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
15. 《“德”“欲”之际――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33千字,载《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16. 《五经七典――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10千字,《人民政协报》
17. 《第三个儒学范式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德国阿登纳基金会
18. 《以“五经七典”代“四书五经”》,20千字,《中国儒学年鉴》(2006),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2006年版。
19. 《新道论提要》,《国际儒学研究》第14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20. 《从古代中国的天下一体化看当代全球化趋势》,11千字,《哲学动态》2006年第9期。
21. 《德欲之争――早期儒家人性论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脉络》,18千字《孔子研究》2005年第5期。
22. 《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7千字,分期刊于《人民政协报》
23. 《新儒学、新新儒学与四界哲学论》,10千字,《本体与诠释》第5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4. 《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2千字,《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转载。
25. 《略说儒学的现代开展》,14千字,《东方论坛》2005年第1期。
26.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
27. 《帛书〈要〉篇考释》,32千字,《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28. 《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儒学复兴》,载《儒学与全球化》,齐鲁书社2004年版。
29. 《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文史哲》2003年第6期。
30. 《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10千字,《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
31. 《〈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17千字,《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
32. 《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1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33. 《〈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7·5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34. 《〈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31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35. 《〈五行〉考释》,40千字,《论衡丛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2年8月版。
36. 《〈五行〉考略》,6·5千字,载《古墓新知》,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37. 《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本体诠释――早期道家宇宙论的演进》,23千字,《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 《人文主义宗教与宗教人文主义――从中国早期宗教和人文主义传统看儒学的性质》,2·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39.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13千字,《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
40.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5千字,《光明日报》
41. 《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11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2年第1期。
42. 《自由的本体诠释――兼论老庄哲学的本体架构及其内蕴》,20千字,《本体与诠释》,三联书店2000年1月出版。
43. 《郭店竹简与中国哲学》,12千字,《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44.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代信仰危机》,4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0年第2期。
45. 《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原题《“中体西用”新释》,32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7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
46. 《中国哲学史需要重写》(记者访谈),2千字,《北京日报》
47. 《老聃不是太史儋》,3千字,《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
48. 《从郭店竹简看先秦哲学发展脉络》,6千字,《光明日报》
49. 《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23千字,《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50. 《自由何须逃避--回应弗洛姆》,10千字,《原道》第5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 《试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9千字,《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
52. 《郭店楚简〈天降大常〉(〈成之闻之〉)篇疏证》,9千字,《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53. 《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13千字,《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54. 《〈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下),15千字,《原道》第4辑,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
55. 《〈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13千字,《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
56. 《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23千字,《国际易学研究》第3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
57. 《孔子学易考论》,15千字,《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
58. 《从道论到心性之学--老子哲学之建构》,20千字,《哲学与文化》(台湾)1997年第4期。
59. 《儒学与现代精神文明》,7千字,《21世纪》1997年第1期。
60. 《庄子形上学新论》,20千字,《学术界》增刊《中华道学》1996年第1期。
61. 《再论原始〈论语〉及其在西汉以前的流传》,15千字,《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
62. 《〈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上),20千字,《原道》第3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出版。
63. 《本心本性的丧失与复归--老子对孟子思想的影响》,12千字,《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64. 《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原道》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65. 《〈大学〉新论--兼评新儒家的有关论述》,23千字,《新儒家评论》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
66. 《〈中庸〉成书辨证》,13千字,《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
67. 《以“自然”的本义观照老子哲学之底蕴》,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4期。
68. 《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孔、庄哲学贯通处》,13千字,《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
69. 《谈由生、命、才、德诸范畴构成的庄子人性论》,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3期。
70. 《老子的宇宙论与规律论新说》,12千字,《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
71.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考辨》,9千字,《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出版。
72. 《试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的发展道路》,9千字,《探索与争鸣》1991年第5期。
73. 《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11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
74. 《儒学的发展与孔子形象的演变》,12千字,《孔孟荀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75. 《〈论语〉源流再考察》,《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
76. 《重新考察思维、认识、意识诸问题》,16千字,《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77. 《“打倒孔家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4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
78. 《孔子言行资料辑录源流》,11千字,《中国哲学史》1989年第3期。
79. 《嬗变不居的孔子形象--一个文化之迷》,13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
80. 《从文化生成机制看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13千字,《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
81. 《文字·思维·文化--一个中西比较的尝试》,9千字,《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
82. 《孔子的情感理论与情感教育思想》,9千字,《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
83. 《孔子的思维结构及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9千字,《齐鲁学刊》1986年第3期。
三、英文论文
近期主要学术活动
1. 2010年10月15-18日,在尼山圣源书院参加了由该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共同主办的“百年儒学与东方文明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中国文艺复兴与第二个轴心时代》的报告。
2. 2010年8月25-28日,在尼山圣源书院参加了由该院主办的“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心即理”还是“性即理”——心性新论》的报告。
3. 2010年8月16-25日,在香港参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简帛思想史资料研究与析读”工作坊,作了《性自命出研究与析读》的报告。
4. 2010年8月7-8日,在台北参加了由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主办的“先秦文本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儒家八派与战国儒学》的报告。
5. 2010年6月7-9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参加了由格拉斯哥大学哲学系主办的“The good life and conceptions of life in Greek and Chinese antiquity”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The Diversity of Ru Tradition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Xìng”的报告。
6. 2010年6月5-6日,在台北参加了由台湾孔孟学会主办的“2010年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并作题为《作为儒家终极价值的“道”及其形成》的报告。
7. 2009年9月22-26日,参加由国际儒联和孔子基金会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中国人的信仰系统》的英文报告。
8.
9.
10.2008年9月15-19日,到德国西部城市埃森参加“第21届德国哲学大会”,并作了题为“Knowledge, Value and Life-World”的专场讲演。
11.
12.2007年6月1-2日,到韩国首尔参加由韩国哲学会主办的“2007亚洲哲学会议-反思亚洲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当代儒学范式》的英文报告。
13.2006年11月11-17日,在台湾参加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辅仁大学、东吴大学、南华大学、中国哲学会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四次会议-中华文化与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五经七典”――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的报告。
14.2006年10月29-31日,在北京参加由北京语言大学和夏威夷大学联合主办的“儒学与后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第三个儒学范式初探》的报告。
15.2006年9月25-26日,在北京参加由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和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社会”国际研讨会,作题为《第三个儒学范式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报告。
16.2006年6月25-29日,到武汉参加由哈佛燕京学社与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从出土文献看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