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学者介绍>>G

郭湛(中国人民大学)

郭湛,194510月生,黑龙江海伦人。1969年吉林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职博士毕业。先后曾在黑龙江省伊春地区师范学校、伊春教师进修学校、中共长春市委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工作。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观和文化观。

职务与兼职: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学部秘书处秘书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认识论分会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等。

所获荣誉:

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其著作《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1995年其著作《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教委一等奖;1995年其著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教委一等奖;199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等。

主要著作:

1《面向实践的反思》,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3《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合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合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坚持实与理的统一——读李瑞环<务实求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2、《公共性问题的哲学探索——<公共哲学>译丛评介》,《哲学动态》2010年第6期。

3、《心灵的狡黠在于反思和优化》,《学习时报》201053006版。

4、《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5、《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6、《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7、《<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8、《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

10、《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1、《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2、《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3、《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4、《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唐都学刊》2004年第2期。

15、《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6、《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7、《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18、《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

19、《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0、《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1、《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2、《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3、《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4、《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5、《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6、《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27、《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28、《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29、《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30、《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新视野》1997年第6期。

31、《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32、《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33、《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

34、《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35、《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36、《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37、《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38、《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39、《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40、《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

41、《创造: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

42、《<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

43、《历史唯物主义讲授意见()》,《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

44、《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45、《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46、《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47、《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48、《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49、《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

50、《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51、《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

52、《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53、《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54、《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

55、《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