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学者介绍>>H

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

郝立新,1960年生,贵州贵阳人。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

职务与兼职: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中国高教学会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

所获荣誉:

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入选北京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1992年其著作《被肢解的马克思》获第二届吴玉章基金一等奖;1992年其研究论文《人的全面发展应包含人的关系的发展》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主要著作:

1《历史选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大众哲学对话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读物》(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著),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年版。

5《哲学家 2009》(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透视》(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风格——2010年三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高龄华诞纪念话语》,《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4期。

2、《近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要》,《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10期。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发展的关联》,《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让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民日报》2010514007版。

5、《唯物史观与中国现实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6、《历史辩证法视阈中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7、《近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8、《认识“普世价值”问题应注意区分几个层面》,《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

9、《“中国模式”的哲学意蕴》,《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10、《近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

11、《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12、《论唯物史观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1期。

13、《关于发展涵义的哲学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编写指导思想与特点》,《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

15、《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6、《高扬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伟大旗帜》,《党建研究》1999年第8期。

17、《伊赛尔·伯林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哲学动态》1998年第1期。

18、《实事求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第2期。

19、《论社会因果律和自然因果律的区别》,《哲学动态》1990年第4期。

20、《论历史选择活动的本质》,《现代哲学》1990年第1期。

21、《论社会因果律与自然因果律的区别》,《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22、《论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

23、《世界的统一性:主体—客体的双向对象化——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种新思考》,《现代哲学》1989年第1期。

24、《实践的社会本体论意义》,《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

25、《哲学本体论上的革命》,《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

26、《实践的社会本体论意义》,《哲学动态》1988年第8期。

27、《一次失败的“马克思还原”——评卢卡奇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28、《<矛盾论>中认识论思想初探》,《毛泽东思想研究》1986年第2期。

29、《略论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学说》,《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