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学者介绍>>H

黄枬森(北京大学)

黄枬森(黄楠森),192111月生,四川省富顺县人。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3年转到哲学系,194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5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同年留系任教。195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哲学系主任,1982年始任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资深教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

职务与兼职:

1981年~199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二、三届成员、召集人;1983年~2002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始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马哲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北京市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等。

所获荣誉:

<哲学笔记>》获1987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卷本)获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获1997年“五个一”工程奖、吴玉章奖、1999年国家哲学社科基金一等奖;《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论文)获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获2000年北京市优秀成果一等奖;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党员标兵;2001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师德模范等。

主要著作:

1《黄枬森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2《人学的足迹》,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哲学的足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哲学笔记>与辩证法》,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5《列宁传》(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列宁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批判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8《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0《人学原理》(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哲学概念辨析辞典》(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13《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审定),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与改革》(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5《问题中的哲学》(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6<哲学笔记>注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7《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哲学卷》(合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至今。

18《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合编),北京出版社198919962005年版。

19《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合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合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集》(合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新编哲学大辞典》(合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3《当代中国人权论》(合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24《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卷本)(合编),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25《人学词典》(合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

26《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中下)(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走在哲学的科学大道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2、《一体两翼,振翅高飞》,《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

3、《当代文化建设之我见》,《浙江日报》2011110014版。

4、《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5、《重谈我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看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0期。

6、《关于文艺本体论和本体论的若干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4期。

7、《忧国忧民的精神凝结》,《创造》2010年第5期。

8、《自然辩证法的自我超越——读刘猷桓<走进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探索>》,《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

9、《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讨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

10、《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1、《政治其形,学术其神——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一种新解读》,《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12期。

12、《李大钊的世界观初探》,《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1期。

13、《这种“观念转换”令人费解》,《北京日报》2009-06-08020版。

14、《沿着五四运动的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百年潮》2009年第6期。

15、《应该用唯物史观来认识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问题》,《北京日报》2009-05-04017版。

16、《哲学终将转变成为科学》,《光明日报》2009-02-03009版。

17、《改革开放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人民日报》2009-01-06007版。

18、《改革开放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勃勃生机》,《北京日报》2009-01-05017版。

19、《“以人为本”原则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位置》,《学理论》2008年第19期。

20、《黑格尔与经典作家论哲学体系的逻辑展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思想》,《理论视野》2008年第7期。

22、《真理标准讨论开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北京观察》2008年第5期。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人学内涵》,《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4、《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蚌埠日报》2008-03-10003版。

25、《价值观研究的新进展》,《学习时报》2008-03-31003版。

26、《加强对企业创新文化的研究》,《光明日报》2008-05-13009版。

27、《北京残奥会与人道主义》,《光明日报》2008-09-16011版。

28、《关于<共产党宣言>的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29、《开创中国马克思学的创新之作——读<马克思学新奠基>》,《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

30、《二十年的良师益友》,《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3期。

3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1期。

32、《更完整严密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3、《科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人民日报》2007-08-10015版。

34、《关于<实践论><矛盾论>的几个理论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9期。

35、《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9期。

36、《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7、《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

38、《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39、《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可供选择的思路——对叶险明著<“知识经济”批判>一书的几点想法》,《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40、《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应当注意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41、《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人民论坛》2007年第Z1期。

42、《列宁的<哲学笔记>及其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10期。

43、《“和而不同”与“和谐”概念》,《理论视野》2006年第5期。

44、《哲学三题》,《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45、《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构想》,《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6、《科学研究贵在创新——评王永祥<矛盾问题新探>》,《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3期。

47、《正确认识和对待全球化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8、《“以人为本”原则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位置》,《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49、《对当前几个哲学争论问题的看法》,《北京日报》2006-04-03018版。

50、《“以人为本”与辩证唯物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北京日报》2006-07-24018版。

5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构想》,《光明日报》2006-08-14009版。

52、《“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的一切需求吗》,《解放日报》2006-10-23013版。

53、《<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4、《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从“和而不同”谈起》,《人民论坛》2005年第2期。

55、《<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56、《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人学学科建设——兼介绍<人学理论与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57、《建构人学科学体系的一次新尝试》,《前线》2005年第8期。

58、《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人学学科建设——兼评“人学理论与历史”课题的几项成果》,《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7期。

59、《张岱年先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0、《谈谈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光明日报》2005-01-04

61、《理解矛盾问题的独特视角》,《光明日报》2005-05-07

62、《人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尝试》,《光明日报》2005-08-22006版。

63、《思想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人民日报》2005-11-06007版。

64、《以科学的态度进一步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日报》2004-08-05

65、《应用哲学的研究对哲学研究的推动》,《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66、《把哲学作为科学来研究和建设》,《人民论坛》2004年第5期。

67、《一个崭新的唯物辩证法体系——<辩证法体系新述>简评》,《哲学动态》2004年第11期。

68、《立足“笔记”文本 发掘现实价值——读<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9、《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8期。

70、《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6期。

71、《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4期;《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4期。

72、《人类中心主义在不同领域中的是与非》,《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73、《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北京日报》2004-03-01

74、《不断做好马克思主义的编译、研究和宣传工作》,《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6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6期。

7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前线》2003年第12期。

76、《道德的自律与他律要有机结合起来》,《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10期。

77、《坚持唯物史观 发展唯物史观》,《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8期。

78、《<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作了透彻阐释》,《求是》2003年第14期。

79、《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不是马克思的哲学?》,《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5期。

80、《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前线》2003年第5期。

81、《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基本特点和当代价值——重读冯定关于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论著》,《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82、《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北京日报》2003-12-15

83、《从价值观视角阐释“三个代表”的意义》,《光明日报》2003-07-22

84、《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光明日报》2003-08-19

85、《中国文化研究的新作》,《人民日报》2003-05-09

86、《学习“三个代表” 贯彻“三个代表”》,《人民日报》2003-08-03

8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与思想路线的发展》,《前线》2002年第11期。

88、《应用哲学及其划界》,《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89、《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5期。

90、《谈谈西方当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2年第0期。

91、《把道德建设提高到治国方略地位的重大意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5期。

92、《世纪之交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2期。

93、《始终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前线》2002年第3期。

94、《怎样认识毛泽东关于“自由”的定义》,《北京日报》2002-01-07014版。

95、《一部开创性的学术力作》,《光明日报》2002-02-18

96、《二十三年历史精华》,《光明日报》2002-02-28

97、《哲学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光明日报》2002-05-05

98、《文化研究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光明日报》2002-06-11

99、《义利统一 义先于利》,《人民日报》2002-06-22

100、《钱学森与辩证唯物主义》,《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01、《<纲要>重在落实》,《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11期。

102、《论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不变性与可变性》,《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103、《“三个代表”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5期。

104、《论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不变性与可变性》,《学术研究》2001年第9期。

105、《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极大鼓舞》,《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106、《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之我见》,《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

107、《对<共产党宣言>原则的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3期。

108、《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的看法》,《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09、《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前线》2001年第4期。

110、《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只会被发展而不会被消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11、《怎样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12、《哲学的应用、应用哲学与部门哲学》,《学术界》2001年第1期。

113、《人学成为科学如何可能》,《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14、《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若干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2期。

115、《简评西方哲学的“人本质”思想》,《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116、《现时代与人学》,《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1期。

117、《让思想冲破牢笼》,《学习时报》2001-01-08005版。

118、《什么是宇宙观?》,《学习时报》2001-10-08005版。

119、《树立中华民族实体概念的力作》,《中华读书报》2001-05-16008版。

120、《论中国哲学史中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学海》2000年第6期。

121、《“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光明日报》2001-09-04B01版。

122、《人民主人翁: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光明日报》2001-10-03A02版。

123、《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中国化的有益探索——军校政治理论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述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12期。

124、《西方哲学家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

125、《西方哲学史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26、《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以人为本”思想》,《前线》2000年第6期。

127、《“列宁主义与现时代”学术研讨会笔谈() 马克思恩格斯与毛泽东邓小平之间的桥梁》,《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5期。

128、《弘扬革命道德传统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国革命道德>丛书评介》,《求是》2000年第9期。

12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主义析评》,《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130、《中国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部文稿》2000年第6期。

131、《谈谈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前景》,《哲学动态》2000年第2期。

132、《谈谈哲学社会人文科学创新的几个问题》,《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33、《中西文化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上的特点比较》,《理论视野》2000年第1期。

134、《中国哲学20世纪前后50年比较》,《理论前沿》2000年第3期。

135、《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学》,《南昌高专学报》2000年第1期。

136、《重视中国当代文化源头活水的研究》,《光明日报》2000-09-28C02版。

137、《关于振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议》,《光明日报》2000-11-21B03版。

138、《正确对待年老所带来的问题》,《求是》1999年第24期。

139、《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理论视野》1999年第5期。

140、《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50年的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5期。

141、《“法轮功”是封建迷信逆流的集中表现》,《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17期。

142、《“圣者不神,神者不圣”给我们的启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8期。

143、《弘扬辩证唯物主义,破除“法轮功”的唯心主义》,《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8期。

144、《略论五四传统》,《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4期。

145、《“圣者不神,神者不圣”给我们的启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8期。

146、《论科学与民主》,《理论视野》1999年第3期。

147、《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潮与今日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3期。

148、《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人类学的有益探索》,《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第5期。

149、《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自由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第3期。

150、《北大传统与自由主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5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刊》1999年第2期。

152、《对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辨析》,《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1期。

153、《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

154、《实事求是的总结与展望》,《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1期。

155、《我国人学研究的又一可喜成果》,《理论前沿》1999年第2期。

156、《论价值标准在实践检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5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推翻,只能发展》,《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6期。

158、《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的最终标准()》,《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5期。

159、《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最终标准》,《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4期。

160、《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61、《关于类哲学的几个问题——读高清海先生<关于人的类生命、类本性与类哲学>》,《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162、《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Gener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Culture》,《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8年第4期。

163、《唯物史观与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164、《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165、《中国社会转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4期。

166、《试析伪科学的认识论前提》,《求是》1997年第13期。

167、《人的发展规律》,《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

168、《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人民论坛》1997年第4期。

168、《关于毛泽东的六本别具特色的书》,《高校理论战线》1997年第3期。

170、《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结合——读许全兴的<为毛泽东辩护>》,《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171、《论人道主义道德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学术研究》1997年第1期。

17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第3期。

17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序》,《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174、《建设中国现代化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4期。

175、《人学:作为整体的人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学术月刊》1996年第4期。

176、《人学与哲学》,《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177、《论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178、《论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高校理论参考》1995年第11期。

179、《对主体性哲学的全面分析和批判──读<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6期。

180、《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5期。

181、《实践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探>评介》,《学习论坛》1995年第9期。

182、《正确评价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年第3期。

183、《唯物史观还是精英史观、智能史观?》,《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7期。

184、《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7期。

185、《论恩格斯的本体论思想》,《学术界》1995年第3期。

186、《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形态的可贵尝试》,《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187、《关于价值观的几个问题》,《求是》1995年第5期。

188、《简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1期。

189、《对冯友兰先生“抽象继承法”的重新认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19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4期。

191、《再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92、《立足当代,系统科学地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93、《集体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中州学刊》1994年第1期。

194、《略谈人道主义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第2期。

195、《关于人权理论的若干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196、《七对概念辨析》,《人文杂志》1993年第1期。

197、《唯物辩证法与市场经济》,《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1期。

198、《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党校科研信息》1993年第Z1期。

199、《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哲学问题》,《哲学研究》1993年第7期。

200、《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2期。

201、《列宁主义的历史命运》,《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第5期。

202、《哲学怎样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1992年第10期。

203、《关于主体性和实践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204、《评李泽厚同志的主体性实践哲学》,《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1期。

205、《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哲学动态》1991年第2期。

206、《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的一个前提》,《哲学研究》1991年第2期。

207、《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流派的代表作——<马克思论人>中译本序言》,《人文杂志》1991年第5期。

208、《论人权的普遍性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1年第3期。

209、《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210、《关于人权的苦干理论问题》,《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3期。

211、《关于人权的几个理论问题》,《党校科研信息》1991年第14期。

212、《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思路》,《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213、《关于恩格斯的两点想法》,《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214、《再论本体论——答刘福森同志》,《人文杂志》1990年第5期。

215、《人学的对象和基本内容》,《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216、《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21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怎样加强关于人、实践和主体性的内容》,《哲学动态》1990年第1期。

218、《评洛温施泰因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0年第00期。

219、《评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种理解》,《哲学研究》1989年第11期。

220、《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史思想和某些哲学思想的完整再现——读<马克思恩格斯论哲学史>》,《人文杂志》1989年第4期。

221、《关于建构人学的几点设想》,《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3期。

222、《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223、《列宁是人不是神》,《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第2期。

2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权和个人主义问题》,《求索》1989年第1期。

225、《我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

226、《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哲学动态》1988年第9期。

227、《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序》,《现代哲学》1988年第1期。

228、《论人和自然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229、《试论极端化思想的思想方法根源》,《理论月刊》1987年第4期。

230、《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231、《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232、《真理是不是多元的》,《哲学动态》1987年第1期。

233、《试论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1986年第10期。

234、《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兼答王若水同志的批评》,《现代哲学》1986年第4期。

235、《关于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第8期。

236、《创造性是博士论文的灵魂——培养博士生王东的体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6年第4期。

237、《人性的抽象不等于抽象的人性》,《河北学刊》1985年第1期。

238、《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谈谈哲学对象问题》,《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

239、《谈谈哲学现代化问题》,《现代哲学》1985年第00期。

240、《必须正确地坚持和运用哲学党性原则》,《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2期。

241、《关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几个问题》,《江淮论坛》1984年第5期。

242、《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243、《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几个理论问题》,《高教战线》1984年第1期。

244、《列宁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

245、《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哲学研究》1983年第4期。

246、《坚持马克思主义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答刘继岳同志》,《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1期。

247、《科学共产主义与实践标准》,《学习与研究》1983年第1期。

248、《试评人的本质的异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5期。

249、《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学习与研究》1982年第11期。

250、《关于对立统一学说与否定之否定学说的分化》,《哲学研究》1982年第5期。

251、《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党性原则》,《哲学研究》1981年第10期。

252、《认识怎样成为真理?》,《哲学研究》1980年第11期。

253、《列宁论真理的实践标准》,《哲学研究》1978年第9期。

254、《读列宁论辩证法十六要素》,《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第2期。

255、《列宁如何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3年第6期。

256、《略论中国哲学史讨论会中的修正主义倾向》,《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8年第2期。

257、《谈谈“平凡的真理”一书的结构》,《读书月报》1957年第1期。

25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6年第3期。

259、《评“论黑格尔的哲学”》,《读书月报》195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