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学者介绍>>L

李锦全(中山大学)

李锦全,1926年生,广东东莞人。1951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954年调回中山大学历史系任教,1956年晋升为讲师,1960年转到哲学系任教。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直至退休一直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思想史。

职务与兼职:

曾先后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和会常务委员;广东哲学学会副会长;广东中国哲学史研究会负责人;中山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著作:

1《现代思想史家杨荣国》,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海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7年版。

3《陶潜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07年版。

4《李锦全自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岭海千年第一相——张九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庄子与中国文化》(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海瑞集》(上下)(合点校),海南出版社20032006年版。

9《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合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出版中。

10《中国哲学史纲要》(合编),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11《中国哲学初步》(合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996年版。

12《现代新儒家学案》(上中下)(合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岭南思想史》(合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一)(合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5《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合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6《中国哲学史》(合编),人民出版社19821983年版。

17《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斗争》(合编),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延边人民出版社1975年朝文版。

18《简明中国哲学史》(合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传统儒学对公平正义治国理念的双重效应》,《孔子研究》2010年第6期。

2、《孔子的发展理念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从民本思想向民主理念的现代转化》,《孔子研究》2006年第4期。

3、《游酢对佛学的研究会成为程门的罪人吗》,《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4、《岭南爱国主义传统中的几个问题》,《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审判官”情绪的宣泄》,《粤海风》2005年第6期。

6、《从矛盾到与时俱进的丘逢甲思想——爱国与民主思想的双重变奏》,《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从批判与承传中走向民主政治——评徐复观的儒学发展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4期。

8、《冼夫人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9、《对洪秀全太平天国历史定位的商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0、《从理欲观的演进看徽州文化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以朱熹与戴震理欲观比较作剖析》,《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1、《中国古代“孝”文化的两重性》,《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12、《徜徉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葛洪儒道兼综思想剖析》,《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3、《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思考》,《岭南学刊》2003年第6期。

14、《“三纲”与孔孟之道无关吗——兼论“三纲”如何定位及产生的社会根源》,《学术研究》2003年第10期。

15、《从宗教社会功能的演变看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发挥其积极性》,《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6、《柳宗元在永州的家国情怀与爱民思想》,《船山学刊》2003年第2期。

17、《如何正确理解“层累造史”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8、《“全球化”与老子思想的当今价值》,《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

19、《太平天国宗教思想剖析——兼论与中西文化的关系》,《东方论坛》2002年第2期。

20、《洪秀全的宗教思想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学术研究》2001年第11期。

21、《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走向》,《现代哲学》2001年第3期。

22、《自由、人权、民族主义的历史与现实》,《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23、《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学术研究》2001年第8期。

24、《“一国两制”构想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5、《白沙与甘泉在认识方法上的异同——兼对“静坐”问题的评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6、《伍庸伯和他的<礼记·大学篇解说>》,《岭南文史》2001年第1期。

27、《儒家文化与商业文明关系的探索》,《东方论坛》2000年第4期。

28、《也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术研究》2000年第12期。

29、《矛盾调合 扬弃承传——朱、陆思想对海瑞影响的个案研究》,《船山学刊》2000年第3期。

30、《对近代中国“爱国主义”问题的剖析——兼论丘逢甲爱国思想的定位问题》,《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31、《<太平杂说>的杂说》,《学术研究》2000年第6期。

32、《也谈林则徐的“污点”》,《粤海风》2000年第2期。

33、《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4、《中国近代社会往何处去──对中国社会现代化途径和方法问题的商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5、《儒学对文明社会的适应性》,《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36、《历史的轨迹 时代的展望─—从儒学发展进程看儒学的前景》,《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

37、《从历史进程看儒学发展前景(论文提要)》,《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38、《鸦片战争时期岭南人士的爱国情怀》,《岭南文史》1999年第3期。

39、《从开放性与兼容性看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岭南学刊》1999年第2期。

40、《岭南文化的生成、发展与评价》,《粤海风》1999年第1期。

41、《学术研究的拓宽与深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42、《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文史哲》1999年第1期。

43、《从孔、孟到程、朱——兼论儒学发展历程中的双重价值效应》,《孔子研究》1998年第2期。

44、《中国传统道德能合理继承吗?──兼论传统道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东方论坛》1998年第1期。

45、《对慧能改革南宗教义的一点探索》,《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1期。

46、《世纪之交中华文化的前景问题》,《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1期。

47、《朱熹理学的历史命运与陈献章的思想关系》,《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

48、《爱国主义的时代性与民族性》,《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3期。

49、《关于“爱国主义”问题的再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50、《近代爱国主义的历史进程》,《学术研究》1996年第1期。

51、《孙中山的国情观》,《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年第5期。

52、《中国近代史几个问题评价的再评价》,《哲学研究》1995年第10期。

53、《李贽思想非“离经叛道”说》,《河北学刊》1995年第2期。

54、《对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的一点认识》,《现代哲学》1995年第1期。

55、《对外开放问题的历史反思─—学习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一点体会》,《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56、《岭南江门学派在宋明理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孔子研究》1994年第3期。

57、《为学与做人》,《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3期。

58、《论周敦颐对儒学哲理化的历史贡献》,《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2期。

59、《论周敦颐对儒学哲理化的历史贡献》,《齐鲁学刊》1994年第1期。

60、《试论王船山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船山学刊》1993年第1期。

61、《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哲学动态》1993年第3期。

62、《“为自觉国民性鼓与吹”——评<从自在到自觉>》,《现代哲学》1992年第4期。

63、《儒家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人文杂志》1992年第5期。

64、《如何理解戴震启蒙思想的近代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65、《湛甘泉哲学思想纵横谈》,《学术研究》1992年第5期。

66、《简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哲学动态》1992年第5期。

67、《论我国传统人生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效应》,《中国哲学史》1992年第1期。

68、《关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的反思与探索》,《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69、《洪秀全学习西方思想的历史评价》,《学术月刊》1992年第1期。

70、《论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兰州学刊》1991年第3期。

71、《从社会向近现代转型中看儒家思想的适应性》,《河北学刊》1991年第2期。

72、《“兼爱互利”思想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究》1991年第3期。

73、《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历史评价》,《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74、《李退溪的人生哲学及其对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现实意义》,《浙江学刊》1991年第1期。

75、《中国近代社会往何处去?——对某些青年学生模糊认识的一点澄清》,《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76、《柳宗元与“统合儒释”思潮》,《晋阳学刊》1990年第6期。

77、《读<东坡新论>》,《哲学动态》1990年第9期。

78、《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历史反思》,《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79、《儒家思想哲理化的历史进程》,《学术研究》1990年第6期。

80、《道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

81、《论退溪人生哲学在儒学中的历史地位》,《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8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道德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83、《论陈白沙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州学刊》1989年第6期。

84、《论儒家人文思想的历史地位》,《哲学研究》1989年第11期。

85、《论孔子思想的包容性与中国儒学的发展》,《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

86、《张九龄思想探微》,《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87、《墨者·学者·革命者——谈杜老的为人与治学》,《学术研究》1989年第2期。

88、《从洛学与关学的比较看二程思想的地位》,《哲学研究》1988年第12期。

89、《儒法互补》,《哲学动态》1988年第7期。

90、《论李贽入世与出世思想的矛盾统一》,《江汉论坛》1988年第3期。

91、《试论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政权”的经济基础问题》,《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92、《论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的历史地位》,《求索》1987年第5期。

93、《儒家论人际关系的矛盾两重性思想》,《中州学刊》1987年第5期。

94、《中国儒学与退溪学论人际关系的思想特点》,《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

95、《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解放潮流——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

96、《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孔子研究》1986年第4期。

97、《老子政治哲学的矛盾两重性与道家思想的历史作用》,《学术月刊》1986年第11期。

98、《试论龚自珍思想的两重性矛盾——读定庵诗词》,《浙江学刊》1986年第Z1期。

99、《试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哲学矛盾的两重性》,《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100、《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关系的探讨》,《现代哲学》1986年第1期。

101、《李退溪的“天人合一”思想——兼论退溪学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中州学刊》1986年第1期。

102、《从政治实践中看林则徐的哲学思想——读<林文忠公政书>》,《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103、《也谈如何认识儒法两家的思想——再向罗世烈同志请教》,《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104、《评“以复古为解放”说——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求索》1984年第3期。

105、《海瑞哲学思想述评》,《学术研究》1984年第6期。

106、《试论思想史与哲学史的联系和区别》,《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

107、《评梁启超关于教育思想和人才学观点的重要遗稿》,《学术研究》1983年第6期。

108、《论王夫之历史观的内在矛盾》,《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109、《试论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地主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史学月刊》1983年第4期。

110、《杨荣国同志的治史方法及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成就》,《学术研究》1982年第6期。

111、《实事求是评价先秦儒法两家的思想》,《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112、《关于庄子的哲学性质及其评价》,《哲学研究》1981年第12期。

113、《当前批判封建主义思想流毒中的几个问题》,《晋阳学刊》1981年第3期。

114、《论汉代正宗神学奠基者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学术研究》1981年第6期。

115、《刘节先生的治史态度和方法》,《学术研究》1981年第2期。

116、《对封建社会中有关农民革命几个理论问题的再商榷——答黄彦同志》,《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117、《太平天国革命农民思想的再探索——答黄彦同志兼评当前哲学史研究中的一种思想倾向》,《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

118、《邓析、惠施、公孙龙思想初探——试论名法两家的思想关系,兼评罗思鼎战国末期名归于法的观点》,《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119、《提倡照辩证法办事——批判“四人帮”在史学中的一些形而上学观点》,《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3期。

120、《试论李自成思想——兼与姚雪垠同志商榷封建社会中有关农民革命的几个理论问题》,《学术研究》1978年第3期。

121、《“盗跖”思想初探——兼论如何看待古文献中劳动人民的思想资料问题》,《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6期。

122、《试论张居正在哲学上的尊法反儒思想》,《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

123、《论法家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