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杰,1966年生,吉林通化人。1988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岩石及地球化学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毕业,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毕业。同年入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工作,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科学思想史。
所获荣誉: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奖(研究类二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成果奖;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比赛一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编号NCET-06-0024);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主要著作:
1《天涯芳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草木相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百草含英》,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4《万木有灵》,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5《中国类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一点二阶立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以科学的名义:刘华杰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非常发现:从洛伦兹的“蝴蝶效应”到混沌理论的全面发展》,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10《浑沌语义与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浑沌之旅》,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河流伦理的自然观基础》(合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年版。
13《浑沌学纵横论》(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自然二十讲》(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科学传播读本》(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科学家不能做什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地球还会转多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生命的颜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聆听大自然的呼吸》(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拟子摇车:激动人心的科学文化图书》(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1《“无用”的科学》(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2《事实、虚构和预测》(译著),商务印书馆2007、2009、2010年版。
23《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译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5《湍鉴:浑沌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引》(合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崂山上的野茉莉》,《科技潮》2011年第3期。
2、《关于科学素养低的原因》,《科普研究》2011年第1期。
3、《查询翅子树》,《科技潮》2011年第2期。
4、《两种豚草侵入永定河》,《科技潮》2011年第1期。
5、《北京野果(下)》,《科技潮》2010年第12期。
6、《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7、《北京野果(上)》,《科技潮》2010年第11期。
8、《盒子草现身燕园》,《科技潮》2010年第10期。
9、《独叶草和星叶草》,《科技潮》2010年第9期。
10、《科学不是人——就科学和价值与张开逊老师商榷》,《科普研究》2010年第4期。
11、《诗经中的萧指什么植物?》,《科技潮》2010年第8期。
12、《滦平赏花》,《科技潮》2010年第7期。
13、《塞耳彭的蕨与山毛榉》,《科技潮》2010年第6期。
14、《大自然的数学化、科学危机与博物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5、《剑桥植物之旅》,《科技潮》2010年第4期。
16、《精致机器化然后生态化——超越机器美学》,《装饰》2010年第4期。
17、《杏花 春来自得风流伴》,《科技潮》2010年第3期。
18、《品尝栝楼》,《科技潮》2010年第2期。
19、《城市红树林》,《科技潮》2010年第1期。
20、《华贵璎珞木》,《科技潮》2009年第12期。
21、《可观亦可食的山莴苣》,《科技潮》2009年第11期。
22、《盖娅假说与河流伦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23、《珠峰大本营的葶苈》,《科技潮》2009年第10期。
24、《假百合也是百合》,《科技潮》2009年第9期。
25、《列当:沙漠的温柔》,《科技潮》2009年第8期。
26、《北大五院的山楂》,《科技潮》2009年第7期。
27、《四院刺槐上寄生的构树》,《科技潮》2009年第6期。
28、《美味野菜薤白》,《科技潮》2009年第5期。
29、《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科普研究》2009年第2期。
30、《生态杀手黄顶菊逼近北京》,《科技潮》2009年第4期。
31、《盖娅假说:从边缘到主流》,《思想战线》2009年第2期。
32、《黄独的手性》,《科技潮》2009年第3期。
33、《鸡矢藤 一种入侵北京的植物》,《科技潮》2009年第2期。
34、《玫瑰不能说的秘密?》,《科技潮》2009年第1期。
35、《植物中为何左撇子很少?》,《生命世界》2008年第10期。
36、《<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年第2期。
37、《科学之曲线传播》,《科普研究》2008年第2期。
38、《古德曼<事实、虚构和预测>译后记》,《世界哲学》2008年第1期。
39、《“技术素养”的召唤:评介一份报告》,《科普研究》2007年第4期。
40、《“河流伦理”思想及论证中的若干挑战》,《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1、《评方舟子的“搬运术”》,《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4期。
42、《公民科学素养测试及其困难》,《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3、《科学与理性》,《自然杂志》2005年第2期。
44、《相对主义优于绝对主义》,《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45、《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读《我的“四种消费品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9期。
46、《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8期。
47、《关于对因果性一个教条的质疑》,《哲学研究》2004年第7期。
48、《“打假”与科研制度建设——也谈“正当程序保护”》,《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7期。
49、《体制外的科学娱乐》,《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年第1期。
50、《抗SARS与人类的谦卑》,《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8期。
51、《再说“反科学”》,《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第2期。
52、《科学形象与科学传播》,《民主与科学》2003年第2期。
53、《学习的革命 平行的创造——读<艺术与物理学>》,《中国科技信息》2002年第24期。
54、《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
55、《小书大学问,有趣不轻松——写在<对称>重译之际》,《中国科技信息》2002年第21期。
56、《“反科学”种种:一种语义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57、《多管齐下研究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期。
58、《浑沌有多复杂?》,《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第4期。
59、《自然科学的人文层面:两种文化》,《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第2期。
60、《争论要跳出老框子》,《博览群书》2001年第6期。
61、《格路谓词的表示与科学实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5期。
62、《古代有无科学:不明确的提问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年第4期。
63、《关于“科学元勘”的称谓》,《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第4期。
64、《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哲学研究》2000年第1期。
65、《休谟问题组与浑沌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期。
66、《筛选汉字小字符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科技术语研究》1999年第4期。
67、《抓紧建设核心课程》,《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10期。
68、《充分估计反科学、伪科学的复杂性》,《民主与科学》1999年第4期。
69、《分形之父芒德勃罗》,《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年第1期。
70、《人文关怀什么?》,《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期。
71、《方法的变迁和科学发展的新方向》,《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
72、《“伺服(servo)与“役使”(slaving)》,《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3期。
73、《累加生成灰指数建模方法述评》,《系统辩证学学报》1996年第4期。
74、《堕落的捷径:放弃怀疑与批判──再读<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11期。
75、《百年非线性动力学浑沌思想简史》,《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年第5期。
76、《浑沌运动的一般特征》,《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年第3期。
77、《本征真浑沌与误差赝浑沌——从舍入误差看浑沌运动》,《自然杂志》1995年第4期。
78、《浑沌有几多随机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年第3期。
79、《论浑沌对决定论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12期。
80、《熵量守恒定律没有物理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3期。
81、《经济系统中的非线性与混沌及其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3年第2期。
82、《浑沌的意义与指称》,《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第2期。
83、《论自然科学的有限性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84、《简单系统的复杂行为——剖析一个最简单的方程:X~3-1=0》,《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