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梁康,1956年7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80年南京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1985年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1990年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1991年德国卡塞尔大学文化交流中心做博士后研究。曾先后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东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工作。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现象学、近现代西方哲学。
职务与兼职:
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国际Husserl-Studies杂志编委;国际Orbis Phaenomenologicus丛书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编委等。
主要著作:
1《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现象学的始基:胡塞尔<逻辑研究>释要(内外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1999、2007年版。
4《理念人:激情与焦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2005年版。
7《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会意集》,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9《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译著),商务印书馆2009、2010年版。
10《文章与讲演:1911-1921年》(译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胡塞尔文集》(译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现象学的观念》(译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逻辑研究》(译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1998、1999、2006年版;(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94、1999年版。
14《生活世界的现象学》(译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5《现象学的方法》)译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2005年版。
16《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译著),三联书店2004年版。
17《世界现象学》(译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
18《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译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9《现象学观念:胡塞尔讲稿》(译著),(台北)南方丛书出版社1987、1989年版。
20《生活世界现象学》(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21《雅斯贝尔斯》(合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22《激情自我:费希特书信选》(合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23《胡塞尔选集》(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24《纯粹现象学通论:节选本》(合选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5《胡塞尔文集》(主编),人民出版社2007—。
26《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主编),东方出版社2000、2006年版。
27《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合编),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九辑2007年、第八辑2006年、第七辑2005年、第六辑2004年、第五辑2003年、第四辑2001年。
主要研究论文:
1、《何谓主体》如何生成——与段德智<主体生成论>相关的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心性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沈有鼎与胡塞尔在直观问题上的思想因缘》,《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4、《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哲学分析》2010年第2期。
5、《“自我”发生的三个阶段——对胡塞尔1920年前后所撰三篇文字的重新解读》,《哲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6、《宗教经验与般若现象》,《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7、《思考“自我”的两种方式——对胡塞尔1920年前后所撰三篇文字的重新解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8、《赖耶缘起与意识发生——唯识学与现象学在纵-横意向性研究方面的比较与互补》,《世界哲学》2009年第4期。
9、《空间构造的现象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1期。
10、《空间构造的现象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报》
11、《现象学的方法特征——关于现象学与人类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2、《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私人札记”》,《世界哲学》2009年第1期。
13、《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关系问题——从唯识学和现象学的角度看“识”与“智”的关系》,《哲学研究》2008年第11期。
14、《崇敬:在虔敬与恭敬之间》,《学术月刊》2008年第10期。
15、《历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中的历史哲学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9期。
16、《历史现象学与历史主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7、《从现象学角度看佛教因明中的遮诠问题》,《逻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8、《思者的疑虑》,《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4期。
19、《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结构还是生成?——卡西尔与海德格尔对洪堡思想的不同解读》,《学海》2008年第2期。
20、《唯识学中“自证分”的基本意蕴》,《学术研究》2008年第1期。
21、《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2、《道德本能与道德判断》,《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23、《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兼论心智与语言的关系》,《现代哲学》2007年第6期。
24、《巴别塔之前与之后——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哲学关系》,《世界哲学》2007年第4期。
25、《关于“羞恶之心”的伦理现象学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6、《在民族心智与文化差异之后——以威廉·洪堡的语言哲学思想为出发点》,《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7、《关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
28、《“羞恶之心”与道德意识的来源》,《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
29、《对现象学的误析》,《读书》2007年第1期。
30、《纯粹的与不纯粹的现象学》,《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31、《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对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间争论的追思》,《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32、《论伪善:一个语言哲学的和现象学的分析》,《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
33、《一个基于错误的语言哲学前设的假问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4、《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35、《哲学的定位:玄思的文学?随意的史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6、《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现代哲学》2006年第1期。
37、《零与形而上学——从数学、佛学、道学到现象学的有无之思》,《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8、《再次被误解的transzendental——赵汀阳“先验论证”读后记》,《世界哲学》2005年第5期。
39、《佩索阿:个体伦理学案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0、《“伦常明察”:舍勒现象学伦理学的方法支持》,《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41、《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
42、《现象学与逻辑学》,《现代哲学》2004年第4期。
43、《TRANSZENDENTAL:含义与中译》,《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4、《心有其理》,《读书》2004年第5期。
45、《直观的原则》还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德里达<声音与现象>中的现象学诠释与解构问题导论》,《浙江学刊》2004年第2期。
46、《现象学的动态意向分析及其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47、《现象学如何理解符号与含义?(二)》,《现代哲学》2003年第4期。
48、《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纯粹逻辑学观念》,《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49、《现象学如何理解符号与含义?(一)》,《现代哲学》2003年第3期。
50、《心理主义的问题与理论哲学的观念——胡塞尔<逻辑研究>第1卷的主题思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51、《聆听“神灵”,还是聆听“上帝”——以苏格拉底与亚伯拉罕案例为文本的经典解释》,《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52、《胡塞尔时间分析中的“原意识”与“无意识”——兼论J.德里达对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的批评》,《哲学研究》2003年第6期。
53、《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与休谟的信仰概念》,《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4、《学与思:研习经典与认识自己》,《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55、《牟宗三与现象学》,《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
56、《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关系问题的几点想法》,《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2年第00期。
57、《“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1)》,《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
58、《“全球伦理”的基础——儒家文化传统问题与“金规则”》,《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59、《形而上学基本态度中的人与存在——论海德格尔与“自身意识”传统的关系》,《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60、《过渡与间域阿多诺的哲学定位》,《读书》2001年第11期。
61、《康德“智性直观”概念的基本含义》,《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62、《“作家就是写作困难的人》,《读书》2001年第6期。
63、《图像意识的现象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64、《西方哲学一百年:人类自身认识方式的变迁》,《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65、《我们能否摆脱“媚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66、《二十世纪:一个过渡的时代——从现象学的角度回顾本世纪的两个哲学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67、《胡塞尔与维特根斯坦:从意识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范式转换——与张庆熊先生商榷》,《开放时代》2000年第11期。
68、《康德哲学中“自身意识”的双重性质与功能》,《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
69、《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意义——纪念现象学运动一百周年》,《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70、《原创与积累》,《学术月刊》2000年第1期。
71、《再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72、《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哲学研究》1999年第6期。
73、《“我思故我在”及其现象学的解析与重构》,《开放时代》1999年第2期。
74、《前笛卡尔的“自识”概念——“主体”自识问题在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起源与发展》,《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75、《试论胡塞尔现象学几个概念的中译问题》,《浙江学刊》1999年第1期。
76、《从海德格尔书信看“事实”》,《开放时代》1998年第2期。
77、《超越笛卡尔──试论胡塞尔对意识之“共现”结构的揭示及其潜在作用》,《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78、《交互文化理解中的“格义”现象—— 一个交互文化史的和现象学的分析》,《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
79、《胡塞尔哲学中的“原意识”与“后反思”》,《哲学研究》1998年第1期。
80、《深邃与明晰》,《读书》1997年第7期。
81、《现象学精神:为何?何为?》,《读书》1995年第10期。
82、《纯粹现象学及其研究领域和方法——弗赖堡就职讲座(1917)》,《哲学译丛》1994年第5期。
83、《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现象学:一个历史性的回顾》,《浙江学刊》1994年第4期。
84、《文化屏障与文化桥梁──交互文化哲学略论》,《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85、《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浙江学刊》199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