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学者介绍>>T

汤一介(北京大学)

汤一介,1927年生,湖北黄梅人。195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 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魏晋玄学。

职务与兼职: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第十九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等。

主要著作:

1《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2《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反本开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哲学与人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6《我的哲学之路》, 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7《早期道教史》,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8《魏晋玄学论讲义》,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

9《和而不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生死》(合著),上海文化出版社;(法国)Desclee de Brouwer出版社2000年版。

11《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非实非虚集》,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13《昔不至今》,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4《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郭象》,(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16《佛教与中国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17 La Mort》(法文) Desclee de Brouwer 出版社1999年版;(意大利文)Servitium Editrice 2000年版。

18《在非有非无之间》,(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版。

19《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Published by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1991年版。

2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1991年版。

2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23《郭象与魏晋玄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台湾)谷风出版社19861987年版。

24《季羡林佛教论集》(选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5《中华人文精神读本:春夏秋冬》(青少年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14卷(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国学举要》8卷(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8《道家文化研究丛书》12卷(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29《汤用彤全集》7卷(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儒学与经典诠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10年第4期。

2、《儒学与外来文化的传入》,《东吴学术》2010年第1期。

3、《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江汉论坛》2009年第1期。

4、《“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9年第4期。

5、《编纂<儒藏>的经验(发言稿)》,《周易研究》2009年第5期。

6、《关于复兴儒学的思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7、《“新轴心时代”下的文化超越》,《人民论坛》2008年第16期。

8、《儒学是建设和谐社会极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9、《西方哲学冲击下的中国现代哲学》,《文史哲》2008年第2期。

10、《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

11、《儒家思想与中国企业家精神》,《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7年第3期。

12、《儒学的现代意义》,《江汉论坛》2007年第1期。

13、《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人民论坛》2006年第22期。

14、《我们为什么要编纂<儒藏>?》,《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6年第2期。

15、《中国经学与传统学术》,《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1期。

16、《在中欧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哲学》,《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5年第5期。

17、《论“天人合一”》,《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

18、《张岱年先生和<周易>》,《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

19、《“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20、《论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建设》,《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期。

21、《“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2、《道教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中国道教》2003年第6期。

23、《用我们的生活方式来保存文化》,《中国民族》2003年第3期。

24、《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学术月刊》2002年第9期。

25、《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3期。

26、《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云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2年第1期。

27、《汤用彤与胡适》,《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

28、《释"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29、《论中国先秦解释经典的三种模式》,《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0、《儒学的特质和基本精神》,《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2年第1期。

31、《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学术界》2001年第4期。

32、《“道始于情”的哲学诠释——五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学术月刊》2001年第7期。

33、《新轴心时代哲学走向的特点》,《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4期。

34、《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

35、《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

36、《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学术月刊》2000年第7期。

37、《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问题的探讨》,《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

38、《略论儒学的和谐观念》,《船山学刊》1998年第1期。

39、《略论儒学的和谐观念》,《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3期。

40、《“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1期。

41、《魏晋玄学家郭象与裴頠之异同》,《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1期。

42、《辩名析理:郭象注<庄子>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43、《儒学的和谐观念》,《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4期。

44、《“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学术月刊》1997年第10期。

45、《略论儒学的现代意义》,《未来与发展》1996年第3期。

46、《华严“十玄门”的哲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2期。

47、《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江淮论坛》1994年第6期。

48、《在全球意识下发展中国文化》,《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1期。

49、《儒学的现代意义》,《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4期。

50、《在有墙与无墙之间——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第1期。

51、《论老庄哲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中国哲学史》1992年第1期。

52、《儒学的现代化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53、《略论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理论月刊》1987年第1期。

54、《论<道德经>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哲学研究》1986年第1期。

55、《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哲学研究》1983年第10期。

56、《论郭象哲学的理论思维意义及其内在矛盾》,《哲学研究》1983年第4期。

57、《略论早期道教关于生死、神形问题的理论》,《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