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江,1957年生,河南汝州市人。1983年郑州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毕业,1989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
职务与兼职: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理事;河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冯友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实学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理事;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新哲学》(辑刊)主编等。
主要著作:
1《严复与福泽谕吉:中日启蒙思想比较》,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理性与浪漫:金岳霖的生活及其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严复》,(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
4《金岳霖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5《道家形而上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6《进化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07年版。
7《炼狱——殷海光评传》,群言出版社2003年版。
8《视域变化中的中国思想与文化构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9《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一个新的全能式世界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论语与算盘》(译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2《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译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
13《中国哲学的转化与范式——纪念张岱年先生九十五诞辰暨中国文化综合创新》(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4《冯友兰学记》(合编),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回眸新青年》(合编),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6《中国哲学前沿丛书》(10种)(主编),2002至2005年出版
17《新哲学》(主编)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辑,大象出版社。
主要研究论文:
1、《“和”的道理和价值》,《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2、《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3、《从<论语与算盘>谈日本影响中国》,《博览群书》2010年第7期。
4、《汉代“人性不平等论”的成立》,《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
5、《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自然、人和价值》,《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6、《“心知其意”和“虚心体会”:张岱年的“为学之道”》,《博览群书》2009年第8期。
7、《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起源》,《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
8、《<凡物流形>的宇宙观、自然观和政治哲学——围绕“一”而展开的探究并兼及学派归属》,《哲学研究》2009年第6期。
9、《“道法自然”本义》,《寻根》2009年第3期。
10、《儒家“仁爱”意识与“天人观”》,《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
11、《<鬼神之明>与东周的“多元鬼神观”》,《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4期。
12、《<恒先>宇宙观及人间观的构造》,《文史哲》2008年第2期。
13、《<三德>的自然理法和神意论——以“天常”、“天礼”和“天神”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
14、《老庄的道家智慧》,《发现》2007年第2期。
15、《“世界秩序观”和“中国意识”》,《南开学报》2006年第5期。
16、《“身心合一”之“仁”与儒家德性伦理──郭店竹简“(身心)”字及儒家仁爱的构成》,《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
17、《中西早期的“适度”思想及适用范围的扩展——从人间伦理到生态伦理》,《孔子研究》2005年第3期。
18、《“无”的领悟及中西形上学的一个向度——王弼与海德格尔的视域比较》,《孔子研究》2005年第1期。
19、《冯友兰的价值理性及其建构方式——“天地境界”与“天人之际”及文化普遍性思维和哲学理性》,《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
20、《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1、《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4年第2期。
22、《何种意义上的思想史:境况、描述与解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3、《转变中的中国哲学范式的自我反思和期望》,《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
24、《明清之际“私”观念的兴起及其社会史关联》,《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5、《“范式”、“深度视点”与中国哲学“研究典范”》,《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26、《进化主义原理、价值及世界秩序观——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基本观念》,《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27、《老子治道历史探源——以“垂拱之治”与“无为而治”的关联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28、《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29、《荀学与儒家的学统和道统》,《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1期。
30、《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以“游”为中心而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1、《“原意”、“先见”及其解释的“客观性”——在“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之间》,《学术界》2001年第4期。
32、《儒家“圣人”观念的早期形态及其变异》,《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
33、《“新旧之辨”的推演与文化选择形态》,《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34、《殷海光的哲学进路与启蒙情结》,《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8年第2期。
35、《玄学生死观的理路及其主导观念》,《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36、《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中州学刊》1995年第6期。
37、《中日文化关系的一个侧面──从严译术语到日译术语的转换及其缘由》,《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
38、《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日本的中介作用》,《中国青年研究》1995年第3期。
39、《现代新儒学的视域限制》,《中州学刊》1994年第5期。
40、《中国人文传统与解释意识》,《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41、《从价值重估到价值认同——郭象与庄子哲学的一个比较》,《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1期。
42、《从价值重估到价值认同——郭象与庄子哲学的一个比较》,《中州学刊》1993年第6期。
43、《金岳霖与实证主义》,《哲学研究》1993年第11期。
44、《华夷观念与神夷观念的比较——中日东西文化论模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
45、《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范式和理想诠释》,《中州学刊》1992年第5期。
46、《理解与摄取:严复伦理思想阐释》,《中州学刊》1991年第3期。
47、《严复与中国传统》,《中州学刊》1990年第5期。
48、《金岳霖先生著述补遗》,《哲学动态》1990年第3期。
49、《金岳霖著文三篇补遗》,《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