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学者介绍>>X

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

向世陵,1955年生,四川仁寿人。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曾先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英国杜伦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儒家哲学、儒释道关系。

职务与兼职: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教学培训部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杂志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学术顾问等。

主要著作:

1《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专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专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专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善恶之上:胡宏·性学·理学》(专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四·变》(专著),(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版。

6《中华哲学精蕴》(专著),京华出版社1994年版。

7《〈訄书〉选注》(专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儒家的天论》(合著),齐鲁书社1991年版。

10《中国哲学的世界》(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写给大众的中国哲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智慧的故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中国哲学智慧》(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中国哲学的“本体”概念与“本体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

2、《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发微》,《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4期。

3、《宋代儒佛的“一心”说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4、《性两元一元与二性一性——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性论的分析说起》,《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3期。

5、《蔡清对朱熹<本义>的折中修正——以“保合太和”与“继善成性”的注解为例》,《周易研究》2009年第2期。

6、《论王夫之的“生”意体系》,《哲学研究》2009年第1期。

7、《从<论语笔解>看唐儒对汉儒的超越与儒学的革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9年第1期。

8、《理学道统论的两类文献根据与实质》,《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

9、《易理的承接与创新:黎敔理学易学的角色与论域》,《学术月刊》2008年第8期。

10、《张载、王夫之的“保合太和”说议》,《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

11、《宋代理学本体论的创立——从“继善成性”和“性善”说起》,《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12、《整体、本体、境界与世界——中国哲学如何走向未来》,《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

13、《中国哲学“反本”“复性”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4、《易之“生”意与理学的生生之学》,《周易研究》2007年第4期。

15、《石峻先生<略论中国人性学说之演变>研究》,《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1期。

16、《“接着讲”与理学的“被讲”——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的宋明理学三系说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6年第6期。

17、《和一、和同观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18、《王夫之对理学诸命题的总结》,《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19、《儒家人文精神与快乐境界》,《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

20、《先秦儒家“显学”辩证》,《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2006年。

21、《程学传承与道南学派》,《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

22、《儒佛之际与宋初性无善恶说》,《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

23、《张载“合两”成性义释》,《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4、《中国文化氛围中的人权考量》,《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25、《“生之谓性”与二程的“复性”之路》,《中州学刊》2005年第1期。

26、《高攀龙的“理气心性”观》,《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儒学卷)2005年。27、《张湛的“至虚”与有无说》,《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2期。

28、《人权、民本与平等》,《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29、《汉魏晋学术的走向与玄学的兴起》,《文史哲》2003年第5期。

30、《“性与天道”问题与宋明理学分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1、《从以孝为核心看家庭伦理与社会国家伦理的一体性》,《现代哲学》2002年第1期。

32、《传统、现代、后现代与中国哲学的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6期。

33、《“重”“错”之义与六十四卦的生成》,《周易研究》2001年第3期。

34、《德国汉学界的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

35、《见理见性与穷理尽性──传统儒学、佛学(华严禅)与理学》,《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

36、《张载气学的实学精神》,《河北学刊》2000年第2期。

37、《性学传承与胡、张之间》,《求索》1999年第5期。

38、《理学流派与性学的价值》,《哲学研究》1999年第9期。

39、《明代的宗教与三教合一》,《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40、《王夫之“变”学发微》,《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

41、《重民扬善 心仪自由——孟子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42、《郭店竹简“性”“情”说》,《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

43、《中国哲学“变”学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44、《胡宏的理欲、义利之辨及其价值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45、《胡宏性本体论的意义及其本体论与生成论的关系》,《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

46、《张栻论天人合一的主体实现》,《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